
暗访
文/邵永河
从区党政综合办公楼出来,我的心蹦蹦直跳,摄影记者也是灰头土脸,不时慌张地回头瞅瞅。我们默默地对视一眼,便惊恐地钻进车里,想赶紧离开这地方,对,越快越好。于是,摄影记者猛踩油门,小车像离弦的箭,直奔下一个目标。
一早接到采访任务:根据上级精神,市里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转作风先改门风,编辑部派我和一位摄影记者暗访几个县、区党政办公楼,看看作为主人翁的老百姓有事能不能进得去。按说,这是党媒记者再正常不过的采访。于是,我像往常一样,领上任务,与摄影记者轻松愉快、满面春风地踏上了征程。
说起这位摄影记者,可算是我的老搭档。路上,突然想起了那年我俩采访“五小企业”污染环境的经历。某村干部违规用小汞碾子提炼黄金,造成土地、水源等污染。我们赶到现场时,村干部非但不接受采访,还让小汞碾子继续运转,并派人投掷石块袭击我俩和一位举报的村民。稿子见报后,市长迅即在报纸边缘作出批示,要求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立即派出人员现场执法,取缔小汞碾子。结果,媒体曝光的第三天,该村汞害被依法清除。这回再次合作,我俩都有心照不宣的感觉。
经过深思熟虑,我把暗访的第一站选在某个区的党政综合办公楼。刚到机关大院门口,就见多名身着制服的门卫,铜墙铁壁般的严防死守。他们站姿奇特,两腿一叉、双手倒背,威风凛凛地守卫在大门两侧。被门卫拦下后,我们谎称有事想见某位熟悉的领导,结果被告知有事去找信访办。转身来到大门口一侧的信访办,工作人员说见领导是门卫的事,我们管不着。于是返回大门口再次请求,并表示可先到区政办,这才被许可进院。我们登记后走进大院深处,至办公楼一楼门口处,这才发现还有第二道岗。数名身着制服的人在办公楼门口内侧一字排开,拦住去路,并询问找谁,有啥事。我一一作答后,便被告知上二楼219号办公室。我们奔向二楼,回头看时,发现胸前印着警号的人紧紧尾随着。进入219办公室,一位女干部十分警觉地盘问:“找领导究竟有何事?”当她听到“不便告知”的回答后,遂起身出去了。目睹她的背影,我大喜过望:估计马上就能见到区领导了。这时,我发现,那位穿制服的人始终挺立在办公室门口外,一双警惕的眼睛紧紧盯着室内的不速之客。
片刻,女干部返回,跟进一位神态威严的男性官员。他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用锥子一般的眼睛审视着我们,然后惊魂夺魄地吼道:“不要无理取闹,有事去找信访!”并厉声命令那位穿制服的人道:“通知信访的人马上来接!”他顿了顿又来了一句:“不行就通知公安局的人来接,实行高压政策,净化党政机关办公环境!”
我们被连训带搡地逐出了219办公室。就在惊魂未定之时,这位男性官员突然对一楼大厅几位穿制服的人大发雷霆,并连珠炮似的厉声喝问:“信访的人咋还没来?谁让你们把人放进来的?平时怎么跟你们强调的?你们的职责是什么?几个穿制服的人低头垂首,呆若木鸡,连大气儿也不敢出,气氛十分紧张。
我们被从二楼“押”到一楼后,便被穿制服的人员“看”了起来。环视空旷的大厅和长长的办公楼道,不见一个办事群众,寂静得似乎一根针掉落都能听见声音。偶有干部模样的人在这鸦雀无声的神圣殿堂,漂移般地出入办公室,令人深感压抑,不知身在何处。
我向摄影记者丢了个眼神儿:现在的首要问题,不是继续暗访,而是如何脱身。好在穿制服的人一听我们不见领导了,便立马放我们出去。离开大院回眸一瞥,须仰视才见顶端的区办公楼,显得那么高大雄伟,动人心魄。只是,神秘莫测之感油然而生。
紧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到达另一“县衙”。趁穿制服的人员没注意,我们混进大门。孰料,就在我们上楼梯时,一穿制服的人突然发现有情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前面,居高临下地双臂一横,拦住我们的去路。同时,厉声喝问找谁,当得知我们有事要面见某位领导,他便如临大敌起来,并要我们立即出去。僵持片刻,只得在这位“拦路虎”的步步紧逼下,一步一个台阶后退到楼梯最底层。
这时,又一位保卫人员前来“支援”,听说我们要见某位领导,便告知见领导必须走程序,先到信访局。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哗啦”一声,政府大厅与信访局之间的大铁门打开了,我们被逼进信访局,紧接着又“哗啦”一声,大铁门几乎贴着我们的后背被关死。
负责接待的是信访局一位女干部,她拿起笔和本子询问事由。当得知我们要见某某领导,便随口说:“今天负责信访接待的值班领导不是他,而是另一位领导。”我们于是请求拜见另一位领导。女干部高扬起头颅,义正词严地说道:“他是常委,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
看来,采访只能到此为止了。离开政府大楼,沿政府广场向马路边走去。回头看时,差点惊掉下巴:一大群身着制服的安保人员,神兵天降般地站满了政府大门口的平台,阵容相当壮观。此时,他们正冲我们指指点点,似乎避免了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
当晚,我们赶往邻近的一个县府所在地。因采访不顺,一路之上,我俩谁也没说话。为方便次日暗访,我们提前到党政办公楼门口观察一番,用不太文明的话说叫“踩点”,发现办公大楼的四大首脑机关全都从一个门口出入,估计门把的肯定更严。第二天上班时,我俩准时到达有安保人员把守的办公楼门口,并做好应对拦截的准备。我俩分工明确:我鼓足勇气往里闯,摄影记者在后边抢抓所有关口的阻拦镜头。
就在我快闯过门口关卡时,守卫在门口的执勤人员非但没拦截,还笑脸相迎,一句“您好,请进”弄得我对自己的听力产生怀疑。我战战兢兢走进大厅,扫了一眼周围,不禁暗吃一惊:楼上楼下、大厅走廊,手拎布兜、穿着朴素的办事群众随处可见。这时,忽见一农民打扮的男子东张西望地走进来,小心翼翼地问门卫:“民政局在哪?”门卫的手立即指向一楼大厅东侧,该男子如愿以偿地敲开了民政局的门。
咦?我感到新鲜。这里的“仆人”似乎对“主人”不设防,老百姓不但能顺利进入“县衙”,而且还可自由走动。蓦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年女性出现在门外,我便迎了出去,试图来个“二进宫”。经聊天得知,老人姓运,退休教师,来询问退休待遇偏低一事。畅通无阻地进门后,运老师便向迎面走来的一位中年男性打听教师工资去哪查。这位中年男性热情告知可上人事劳动局,并表示愿意提供引领服务,他还介绍说自己姓肖,是县政协干部。于是,大家跟随这位肖姓干部来到人劳局。工作人员立即查阅运老师的档案,并告诉她,工资待遇偏低是因为职称的缘故,原来她仅有初级职称。不甘心的运老师打算找分管领导反映情况,于是肖姓干部领着大家进了政府领导值班室,值班室秘书很快便安排运老师进了分管领导办公室。
运老师满面春风地出来时,见大家正在等候,便高兴地说分管领导把她的情况记在本子上了,将例会讨论。肖姓干部边往外送,边对运老师说您别着急,有啥困难尽管吱声。运老师感激地说,咳,你也有一窝八口子呢。
楼上楼下跑了个遍,发现不少办公室都有“便民服务室”的醒目字样,这是……?肖同志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忙介绍说,县里对来办事的群众实行首问负责制,也就是说,群众问谁,谁就必须负责办理或引领到要找的部门;群众推开哪扇门,哪扇门里的工作人员必须提供直接服务或引领服务,不得怠慢。他还说,让老百姓进得来、找得见、办得顺,是这幢大楼上每一个人的天职。
心头鹿撞般地离开办公大楼,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昨日接连“碰壁”带来的不悦一扫而光。这次暗访,尽管喜忧参半,可是毕竟沐浴了一缕清新的门风,目睹了主人翁在县府大门口找回尊严的那一幕。于是,我有感而发,一篇《走马“县衙”看门风》很快成稿。我断定,这篇稿子发表后肯定会引起轰动效应。
孰料,就在等候见报时,稿子突然被从版样上撤了下来。理由是:因新闻选题不合时宜,领导审样时要求撤掉。
我和摄影记者目瞪口呆……

作者简介:
邵永河,男,汉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2022年12月退休于赤峰日报社。数十载记者生涯,有大量文字见诸于报刊,有些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读者共鸣和社会反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著有作品集《沙漠里的祈雨者》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