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又想起许老师
文/何国胜
每逢教师节,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老师的身影。许老师并非我的班主任,也不是长期陪伴我的任课老师,他仅仅是一位代过一节英语课和一节体育课的临时顶班老师。
许老师身材高挑,清瘦挺拔,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仿佛挂在他瘦削的肩头。许老师头发花白,却梳理得十分整洁,端庄的神态中流露出几分慈祥。许老师是在上课铃响过后走进教室的,彼时班里还未褪去下课的余热,仍有说话声和嬉闹声。由于来了一位陌生老师,一些同学开始留意起来。大约过了四五分钟,这位陌生老师一直未发一言,这反倒使同学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许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他既不像班主任那样先批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也不像任课老师先把上课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他只是告诉我们,他前一天接到教导处的顶班通知,所以晚上一直在家里备课英语。他说英语很难学,因为缺乏对话的环境;又说自己上了年纪,单词总是前背后忘。他的这番话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随后,他希望我们帮他找出这节课备课的不足之处,或者谈谈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此时,教室鸦雀无声。随着他的话题进入如何学好英语并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也陷入了思考。说实话,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学习氛围了。虽然当时处于“复课闹革命”时期,学生的学习意识还很淡薄,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同学保持着认真学习的态度。许老师希望同学们交流学习英语的感受,还在发言的同学中提出一些互动的见解。这堂课在我们的互动中进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我们还沉浸在学习之中。
大约一个多月后,许老师第二次来给我们班代课,这次他顶替的是体育老师。许老师上体育课也行吗?我们担心许老师身体虚弱。他看出了我们的疑虑,坦率地告诉我们,他不去操场上体育课,如果想打球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操场,如果想听故事的同学就留在教室里。许老师能再次来我们班上课,我们满心期待。他一说讲故事,即使喜欢打球的同学也都愿意留在教室里。许老师讲的是《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章节。他说如果有同学看过这本小说,可以在他讲的过程中进行纠正,如果有遗漏的地方,同学们也可以提出补充。许老师讲故事的水平着实不低,他声情并茂,张弛有度,逼真地模仿各个人物的语调。后来,我在电台里听到王刚讲《夜幕下的哈尔滨》时,就会联想到许老师,想起他讲《肖飞买药》故事的那堂体育课。尤其是许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地看看讲台上放着的书,这个细微的举动也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里。书籍的魅力有这么大吗?这是同学们下课后议论的话题。后来,不少同学喜欢上了看书,心田里种下了求知的种子。
没过多久,许老师退休了,也就是说我们再也听不到许老师的课了。但同学们反而记住了他,也会时常谈论他,还了解到了许老师的一些经历。许老师过去是民办学校的校长,有过留洋的经历。他来我们学校之前在“五七干校”,有人说他表现好,也有人说他身体弱。他来我们学校后做后勤工作,临时客串代课老师也是偶尔为之。我们同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也步入了老年。每当老同学偶尔聚会,如果聊起教过我们的老师,许老师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之中。他那不同寻常的英语课氛围,他在体育课上讲《肖飞买药》的故事,依旧历历在目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教师节又至,我再次想起了许老师。
今天的太阳,和明天太阳不一样
近日与老同学聚会,大家在无拘无束的闲聊中,有人突然提及那时的电影。众人随之谈论起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影片,我提到了电影《逆光》。只因《逆光》中的一个镜头画面,至今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说起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想到引领我走进书海的启蒙老师。确切地说,这位书友更像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我刚从补习文化转向成人自学考,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读书上。启蒙老师见我犹豫,便告诉我读书也要适当放松节奏。没想到,影片中的男主角廖星明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男主角这位青年工人在自家阁楼里挑灯夜读,一会儿用毛巾擦去脸上、身上的汗水,一会儿又摇着扇子给自己降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廖星明这样的人物形象极具代表性。高考的恢复,对知识的重视已然融入人们的生活。有不少已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又回到了教室,捧起了书本,而且这样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我第一次参加成人自学考,考场在报考的本校。可过了两年,我的自学考考点就设在了我居住的附近学校。
电影《逆光》讲述了几对不同类型年轻人的故事。廖星明在求知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但他也看到周围有许多年轻人思想贫困、愚昧无知。他希望通过自己创作科普作品,引导孩子们爱上科学知识。说实话,在我未拿起书本之前,我也是一个思想贫困之人。那时的我,内心空虚,在茫然中虚度时光,根本没想过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正如《逆光》中所说:“今天的太阳,和明天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廖星明是幸运的,他很早就有两位引路人。在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时代到来之际,他已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也有引路人,只是我的引路人出现得稍晚一些。
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我没有廖星明那样的造诣,他年轻时就已出版了科普书籍,并且怀有宏大的雄心,立志做一名灵魂工程师。而我只是一个平凡之人。但是,在与书本相伴的岁月里,我的生活充实而滋润。生活中的感想、阅读中的体悟组成的随笔偶尔也会被报刊选用,这也是对我认识生活的一种肯定。
菲利普·悉尼爵士说过:“与高尚思想为伴的人永不寂寞。”的确,只有当你真正走进书海,你才会体悟到《逆光》中那句话:“今天的太阳,和明天太阳是不一样。”
我与老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触,重温了电影《逆光》中时常出现的对话,特别是“今天太阳与明天的太阳不一样”这句话,与老同学共同欣赏。
作者简介:
何国胜,中国纪实文学研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企业报的编辑。作品发表在《文学报》、《劳动报》、《湖北杂文》报、《大河诗歌》诗刊、《黄埔报》、《虹口报》、《东方城乡报》、《每周广播电视报》等。作品还收入作家孙顒创作评论研究集《从“雪庐”到“漂移者”》一书中,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香记忆》,收入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浦东优秀作家散文选》等书籍。全国以及省市级征文获奖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