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明月翰院作协名誉主席原创《赏读学习岑参写边塞诗的高超写作艺术》 『世界诗歌作家总会』高端人才写作平台权威发布
作者:明月
翰院作协名誉主席个人专栏
唐朝写边塞诗的作者比比皆是,尤为突出的是唐朝边塞诗人比之前的历朝历代都多,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留下来的不足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收录的边塞诗就多达二千多首,是之前的十倍之多。边塞诗初步发展于六朝,兴盛于隋朝,进入高峰期是盛唐吋代。唐朝边塞诗中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更是举不枚举。比如收入唐诗三百首中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其中最为震憾人心的是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唐朝灿烂诗歌的一个侧面,具有银高的艺术价值,还通过对边塞场景的深刻描绘和戍边守疆官兵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边塞诗的豪迈与悲情。
下面且看第一首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胎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帶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这是一首古风行体诗,短短十八句就将戍边官兵出征时的恶劣环境和强敌进犯时的紧急军情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的战斗豪情和英雄气慨表达的淋漓尽致。首先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标题:
(1)走马川,即新疆境内的车尔城河,又名左未河。行: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古风中的衍文。此诗每三句一韵,故断“行”为衍文,“衍”的意思是衍生、推广和发挥;“衍文”即在传抄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2)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我们再看看正文头三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三句。诗的开头就指出了走马川的地理方位,它是在新疆境內的雪海边,雪海:指今新疆境内阿苏西北中亚的阿克西腊克雪山,此处是西北边塞苦寒之地,春夏常雨雪,到了秋冬,寒冷来的早,雨雪常拌行。除了冷寒外,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更平添了荒凉和孤寂的处境。第三四五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三句进一步交代了诗中具体位置是轮台。“轮台”地名,在北庭西,唐时在庭州,隶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孝吉境内,也正是北庭督护封大夫的管辖地区。这个地方的气侯更糟糕,正处九月深秋的时侯,整夜里狂风怒吼,到处的碎石石块大如斗,且随着狂风乱飞走。这三句不仅交代了诗人写诗的地点、时间,且进一步描述了此地气侯的恶劣状况,除了苦寒、多雨雪之外,还有狂暴的大风。作者用“风夜吼”、“大如斗”、“石乱走”三个关键词,来形容风的强劲和剽悍,能把斗大的石块吹起来,能把石头吹的满地走,想像看,风有多大。这里把石头的大小比做斗,“斗”是旧时的容器,十升为一斗。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斗”的单位容量各地不一样,小时侯家里用的容器,一斗是十升,一升是十格。一格的容量是一斤半,一升的容量是十五斤,一斗的容量是一百五十斤,那没办法用斗装,要用牛毛口袋装。还有十斗为一石,一石是一千五百斤。这里的“石”不念shi而念“dan”。我在有关朗诵视频里面看到特别有名的朗读者把这个字念成了石头的“石”,很出笑话。这是题外话,言归正转。我也看到有关小说或文章里,把一斗的容量说成是我们青海的一格,即一斤半的容量。狂风可能会把一斤半斗大的石块吹滚动,决不可把一百五十斤斗大的石块吹滚动,作者在此处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第四五六句“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三句是说:九月深秋时节,正是匈奴地区牧草繁茂军马肥的时侯,匈奴乘这大好时机侵入金山西面,来犯之地烟尘滚滚,汉家大将(即指封长清),冯大将军要在这寒冷的,狂风大作的恶劣天气里要率兵西征,抵抗匈奴进犯。此处匈奴泛指西域各少数民族,具体指突厥阿布思部。金山:山名,即今新疆境內的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烟尘飞指发生战争,战事一发生,战地到处狼烟滚滚。
我们再来看看“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第十、十一、十二这三句。这几句好理解,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由于有敌兵随时来犯,作为戍边的大将身担守护国家主权的重任,不敢稍有松懈,日夜提高警惕,即使到了夜里也不敢脱去凯甲,要严阵以待。接着又描述了夜里出征的情况。到了夜里尤其到了深夜,天气更加寒冷,冷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痛。在这样寒冷的深夜里行军,不仅人身冰冷,就连铁制的兵器也像冰冻一样,整肃的队伍在漆黑的夜间行进时不免会发出互相撞击的声音。这几句充分体现了领军将帅的责任担当和以身做则,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接下来是“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译成今文,即是:由于行军急走,连五花马的马毛上还汗气蒸腾,但由于天气寒冷,转眼之间凝结成冰,连营幕中写檄文的砚墨也因冻而凝结。这里面需要解释的是“五花”、“连钱”皆指马毛色。前者指马毛色斑驳,后者指马毛纹成串似钱而相连。“草檄”指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砚水”指砚盘中的墨水。“凝”即冻结。
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虏骑”指敌人的骑兵队伍。“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此处指近身肉搏。由于敌兵善骑射,故言不敢短兵相接。“车师”地名,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吐鲁番县。“伫”是等待。这几句译成大白话就是:敌军听到汉家大军出征的消息应感到胆战心,惊,料他们也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以上是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九月,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渤海军使封常清奉命出使西征时,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的岑参写此诗壮行的最为有名的第一首边塞诗,下面是在同年岑参因送武判官归京而写的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边塞诗。全文如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一首和上一首相同之处是也是十八句,在体裁上也属于古风的范畴。前一首诗主要描写在寒冷气侯条件下将士们整装进发的情景,而这一首诗着力表现的是在严寒气侯条件下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和雪中送客的诚挚友情。诗的内容不再/做详解,只是把几个相关的词语解释一下,如:白草指西域的一种冬枯而不萎,牛羊喜欢吃的一种白色的草;胡天指西域的天气;梨花指雪;狐裘指狐皮做的袍子;锦衾指锦锻做的被子;角亏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都护指掌管边境和外部事物的长官;瀚海此处指沙漠;中军此处指主帅营帐;辕门:军营门;掣是牵引之意;冻不翻指红旗因雨雪冻结,风吹都飘扬不起来。理解了这些词语,也就好理解全文了。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这两首诗的写作艺术特点和产生的历史背景。
前面我已提到,这两诗都属于古风的范畴,那么什么叫古风?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
古风广意地讲,是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和质朴的生话作风,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就有“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句子,平常也有“古风犹存”的说法。但在这里特指的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它也是和唐以后的近体诗(或叫今体诗、新体诗)即格律诗相对应叫“古风”。古风有“歌”、“行”、“吟”三类,如无名氏的《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我们今天重点写到的岑参的以上两首边塞诗等等。
古风为什么会受到岑参和以上众多大诗人的睛来呢?因为古风在写作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即押韵和音律、对仗和结构、表达和意象。
押韵是古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使诗句朗诵起来在听觉上更加和谐,增强音乐感。古风的押韵较宽松,可转韵和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受任何格律的限制,在写作上更自由。我们就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例:《春江花月夜》中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八句中每四句一韵,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转韵;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开始,每两句一转韵,最后四句又成一韵。在《走马川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一文中是每三句一韵。而且前三句和后三句之间转韵。也有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两句一韵转三句一韵,三句一韵转两句一韵,夹杂进行的。
说到对仗,这是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中非常好的修辞手法。在古体诗白居易的《琵琵行》中,就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长恨歌》里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等多不胜数的对仗佳句。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些句子都是非常凝练优美的对仗句子。对仗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杜甫在《绝句》里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柳宗元在《江雪中》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工对和严对,也有象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适在《别懂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自从巴峡穿巫崃,便下襄阳到洛阳”这样流水对,这种手法常用于表达连贯、递进、因果、假没、条件等的对偶关系。除此之外还有邻对、宽对、借对、反对、颜色对等等几十种对仗手法。但不论那种手法,要求字数要相对,语法结构要相当。
作者在选择了古风的写作体裁的同时,把古风的写作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在我选的以上两首诗中,作者综合性的充分运用了层层递进法、反衬法和富有想像力的浪漫手法。且看在描写天的冷的程度时,在第一首诗中先是写雪海边的寒冷,接着写轮台九月的大风,写将士夜间出征时冷的面如刀割的感受,最后以马毛结成冰,写文告的砚水冻凝固,把冷的程度以递进的手法一层一层的铺展开来,使读者感受到边关战地的寒冷气候对将士们是多大的危害和考验。诗句运用了黄入天的风沙,大如斗的石块,面如割的风刀等浪漫手法,进一步增强了寒冷的程度。不仅如此,作者以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车师西门伫献捷这些诗句,用前后对比的方式衬托出了将士们不畏严寒的残苦,守国戍边,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诗的一开始,就写了北国边地的寒冷来的早,西域地区八月就开始刮大风下大雪了。但作者面对这大风早雪的严寒气侯并不悲观,话锋一转,唱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诗句。这两句极富浪漫色彩的诗句流传了几千年,惊艳了读者,惊艳了世界,被无数作者引用和口头朗诵,可见它的影响力之大。紧接着,作者又用“散入个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诗句描写了天气寒冷的程度和人身的感受。可以想象,下雪天冷到连穿上狐皮做的大衣,盖上锦缎做的被子也不感到暖和。冷的连将军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都拉不开,连都户长官穿的铁衣都发硬发僵,难以穿在身上。但这些都是近身的局部的感受。再看看大漠和宇宙间下雪天的整体形象和感受:“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作者以夸张的手法,神奇的想象力,描绘出天寒地冻中的大漠景象,那是冷的连建在沙漠军营的栏杆上都结满了冰,连天上的惨淡薄云都凝固在一起飞不动。这种层层递进的手法,使读者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对大漠深处军营驻地寒冷的印象,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以上这种种寒冷埸景的描写,都是为了反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笆与羌笛”的热闹埸面和款待归客的热情心肠。室外飘着大雪,天地一片皆白,冷的连军旗都飘扬不起来,而在中军帐内却用胡琴琵琶吹拉弹唱,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洒酣耳热,有说不完的情义,道不尽的不舍。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才依依不舍地送别归客上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任判官(岑参)带领将帅们为前任判官送行,仍有千万种的惜别之情,一直到看不见归人的踪影,雪地上只留下归人坐骑行走的痕迹。送行的人是何等的伤感,何等的惆怅。一片深情跃然纸上,这种战友间、朋友间的深情厚意,也深深打动着我这个相隔一千多年后的读者,读来让人热泪盈眶。
以上种种描写事物的递进手法、内比外比的反衬手法及想象力丰富的浪漫色彩着实令人羡慕,也是我赏读学习这两首诗的初衷和重点。另外, 岑参的边塞诗景界开阔,雄奇浪漫;刚柔相济,纵横矫健。描写景色奇丽多变,奇中有丽,丽中有奇。韵律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结构开阖自如,张驰有度。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典范。
一个好的作者能够写出好诗来,除了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造诣外,往往与他的人生背景、人生经历和所处环境是分不开的。
岑参公元71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对于其出生族藉有两种说法,一是湖北荆卅,二是河南南阳(今河南新野县),后来迁居到湖北江陵,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较可靠。曾祖父岑文本,伯父岑长倩,岑羲分别是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唐中宗及唐睿宗时的宰相。一门三宰相,是妥妥的官僚士族家庭。这样的家庭的文化氛围和对子弟在文化方面的教养绝不等同于一般。所以岑参从小就受到了家族文化的醺淘,五岁开始读书,九岁能诗能文。公元720年,父亲岑植转任晋州刺史,他随父居于晋州。父亲去世后,14岁的他跟随兄长搬到嵩阳居住。嵩阳地区环境优美,他赏心悦目于此处的奇峰峻岭,古木清泉,并在这幽静的环境里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心中文学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写出了清心优美的诗篇,如《丘中春寄子》:“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卷迹人方处,天心云自闲。竹林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不能说,王孙去未还”。把此处的优美环境和个人的恬美心情表露无遗,也展现了他少年时期的才华。公元745年春,他从长安出发,沿京路大道东进,一路探亲访友,他用几年的时间游览大好河山,结交诗文挚友,一路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又写了不少诗,著名的《登古邺城》,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公元744年,不到三十岁的他以第二名登进士第。公元746年秋季,岑参在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应造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被授予在内率府多曹参军,正九品上,管理军务、驿传、驿仗等,从此与军队结缘。749年,三十多岁的他,被西节度使高仙芝赏识。高仙芝上表玄宗,让岑参担任幕府掌书记,这是一种主要负责管理文书及各类挡案的工作,协助将军进行决策和指挥,是将军幕府中的参谋书记等幕僚种的一种官职。可见高仙芝对当时的他的信任和重用。此时的高仙芝因武艺高强,屡建战功,深受唐玄宗喜爱,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芩参在高仙芝麾下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虽不上战场,但每天都要送将士同僚上战场,因而写了不少边塞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最有名的两句“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有《武威送刘判官归l京“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户行人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等等大量的边塞诗,都是他出使西域的路上和西域任上写的。后因高仙芝因出战战败,班师回朝,向玄宗请罪,岑参也无功随其返回长安,这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非常失望。两年后,他在封常清的邀请下再度出塞,在封常青府下任判官。唐朝的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是唐朝地方长官的僚属,辅助处理政事,参与决策和各种行政事务,也是在军队里握有实权有影响的体面人物。他的再度出塞和知遇之恩,也再次点燃他报效朝庭和国家的斗志,积极地为封常清出谋划策,亲自接送出征的幕僚,亲自目睹了边地生活的严峻、残酷和艰辛,目睹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和英雄气概,目睹了将帅同僚之间的深厚情谊,因此在天宝十三年(754写下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具有振憾力的多首边塞诗。这也是他两度出塞,六年边地生话的高度总结和杰出诗篇。这段时间也是岑参一生中心情抒畅,斗志昂扬,是他的诗文走向高峰的鼎盛时光。“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岑参以上两首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更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情,我再补充一句,一切诗语也是情语。一个人的写作过程,不仅是本人所具备的写作才能和天赋,也要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环境和际遇,如果遇到了理解你,支持你,扶持你的知音和贵人,或在顺境心情畅悦的时侯最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来,且作品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岑参在写以上两首诗是恰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里我所写的天时、地利指的是西域特殊的气侯和地理环境。人和当然是指前后两次遇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样的赏识他,重用他的伯乐。
然而世事难料,好景不长,岑参还没来得及建功立功业,在第二年,即公元755年12月16日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封常清被玄宗召回长安,抗击安禄山。封常清先是亲赴洛阳,拿下了安禄山的首级。后因敌军攻势太猛,洛阳失乎,逼退潼关。玄宗听说兵败,削去了封常清的官职,命他跟随高仙芝镇守潼关,因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两位守关大人被玄宗斩杀。而远在西域驻守的岑参就这样失去了他的两位挚友和伯乐。写到这儿,我禁不住仰天长叹:“自古忠诚无好死”,历朝历代都如此。我为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的屈死深深惋惜,也为岑参失去两位伯乐和好友而深受打击扼腕叹息。后来岑参在杜甫的推荐下做了一个七品的谏言官,在任期间,上书实指叙述奸侫,很快又被贬到虢州任长史,过了几年安闲生活。公无762年,岑参充安西节度判官赴潼关。公元767年,任嘉卅刺史,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唐朝刺史,相当于现代省的最高长官),以后人们也称他的诗为“嘉州体”。公元768年7月,他下决心辞官回家,想归隐田园,过安逸的晚年。但由于安史之乱后的地方战火连绵,阻断了他的归途,只好暂宿成都。最后因连续的颠沛流离,导致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公元770年,最终抱着极大的遗憾客死成都馆舍,享年56岁。
岑参的一生虽然跌岩起伏,命运多舛。但他也有伯乐赏识,献身边关的辉煌时刻。更给人们留下了“嘉州体”的留传千古的光辉诗篇。芩参与一生写的诗有400多首,留存下来的诗有385首,其中边塞诗就有76首。读他的诗,我被他的高超的写作艺术所吸引,往往反复诵读,慢慢体味;读他的诗,仿佛自已也置身其境,让我心胸开阔,浮想联翩;读他的诗也让我回忆历史,从中领悟真谛;读他的诗,更让我对他们的处境和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读芩参的边塞诗时更让我领略到祖国壮阔美丽的大好河山,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无不为之感动,让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