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崮奇观二郎山
宋文东
前几天,济南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颇为令人喜兴。但市区里的雪短命,没呆多大会儿基本上就不见了。我们本来打算周末去南山看雪的,但周末我得去参加山东写作学会和《万松浦》俱乐部举办的会议,不得已便把爬山延到了周一。不过周一我们并没去南山,而是去了章丘垛庄的二郎山。
12月16日,我们12位驴友拼了3辆车,从燕山立交桥出发,经过二环南路隧道群,又跑了一段高速公路,才在蟠龙山收费站下了港西路。沿途道路上的积雪已被清除干净,但当我们的车七转八拐地爬上了七星台,道路上结冰的地方就开始多了。下坡时,我们不得不放慢了车速。接近二郎山,我们拐上了一条进山的岔路。山路上的积雪没有人清扫,有的车辙里也结了冰,道路又比较狭窄,在盘山公路上上下坡路令人提心吊胆的。到一处较为宽阔的三岔路口,我们决定停下车,徒步上山,这样就觉得放心多了。

那天天气真好,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也无风,虽然气温较低,但徒步起来就慢慢地暖和了。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听着脚下发出一连串舒心的“咯吱”声,说笑间渐渐地抵达二郎山十八盘。水晶似的蓝天下,仰眺大小寨,只见两座山峰突起于一道山脊之上,峥嵘崆峒,直刺苍穹,蔚然壮观。


十八盘“寒武天梯”下面,修建了一个圆形的大水池子,池里结了厚厚的冰,我用登山杖戳了几下都戳不破。在三个石磨盘上錾成的“二郎山”山名立在水池的南墙上面,格外醒目。好梦建议大家拍一张合影,众驴友欣然接受。
大家合完影,稍稍休息,便开始爬“天梯”。

石阶约有400余级,看似普通,却很不寻常,它被称作是“寒武天梯”。起初我看了这个名字也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对“寒武”二字根本不知其意。但看了石阶旁边的介绍牌,才有所了解。
台阶基本上是沿着十八盘断层破碎带铺设的。石阶的西侧地层比东侧地层明显地高出1——1.5米。自下而上攀登天梯,可见页岩与灰岩互层交集,岩性以暗紫色、紫红色页岩为主,另外还有夹鲕粒灰岩,含核形石生物灰岩,似竹叶状砾屑灰岩。沿途可见斜层理及透镜状层理,大量的缝合线构造和三叶虫化石等。
整个“天梯”从上到下为5亿年寒武纪海底沉积碳酸岩,跨越近400万年。它的每个台阶约有1万年的地质历史,因此这里也是一部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史。

二郎山为典型的岱崮地貌。但论岱崮地貌比较多的地方还是沂蒙山区,那里比较著名的岱崮约有100座。“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沂南等山区,较为著名的有“沂蒙72崮”之说。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分布之稠密,在中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如抱犊崮、吴王崮、孟良崮、纪王崮、南北岱崮、板崮、卧龙崮和唐王崮等都是典型的崮群。
岱崮地貌在济南一带也有少量分布,如仲宫太甲山的油篓寨,波罗峪附近的丁子寨,九重天景区等,但总的来说比较少见。我们爬的二郎山由大寨(海拔841米)和小寨(海拔786米)两座崮形山峰组成。两座山峰相距不远,约有二百米左右。西面的大寨稍高,东面的小寨稍矮,但大寨可以从北坡攀爬上去,而小寨四面崖壁直立,陡峭如削,爬上去就难了。不过据一位资深驴友告诉我,小寨上面有个暗水池,里面存了较多的水,比较神秘,也不知真假。如果属实,这说明还是有胆大之人登过顶的。山峰由寒武纪系坚硬的石灰岩构成,中部较为平缓的山坡由寒武系页岩夹鲕粒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构成,山体底部由花岗岩构成。可以说,这是一座罕见的地质名山哩!
我最早知道二郎山这个山名还是早年听《歌唱二郎山》这首歌曲。但这首歌曲是写给当年修建2000多公里长的川藏公路的解放军的。为了修建这条举世闻名的“天路”,几千名解放军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歌可泣。歌词里写道:“二呀么二郎山,高呀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歌词充满深情,旋律优美,是一首经典好歌。
我从百度上搜索,除了四川的二郎山以外,全国各地还有多座二郎山,仅在我们济南的邻居淄博市地域内就有座二郎山。二郎山多与二郎担山的古老传说有关,章丘这座二郎山也不例外。
石阶越往上越陡峭,一点也不比登泰山十八盘轻松,因此这里被称作“十八盘”也倒名副其实。接近顶部的垭口,有若干根树立起来的钢管子好像准备搭建一座棚架吧,但工程尚未完工,也不知有什么用。看样子当地正在开发这座山,也许是搞旅游吧?东部的小寨陡峻的西坡上,也搭建了部分铁架子,看来是准备修建至峰顶的栈道吧?可是栈道只修建到半峰就停工了,也不知什么缘故。

小寨根下,还有一部分钢方管子躺在地上,一看就知道这是建设小寨登顶栈道的材料。我们知道小寨现在还不能登顶,便沿着山峰南侧的土路绕到北侧。好梦说,他们去年来时,还没有这条路。路显然是挖掘机挖出来的,只是尚未做硬化处理,路上的土石都是细碎的片片,与路边的山崖相同。山崖岩层都是这种千层岩,非常密集,却甚为松散,手一动,一大片碎片便哗哗啦啦地掉下来。我们走在石壁直立的小寨下面,看那犬牙交错的磥磈岩壁,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反正我是有点胆战心惊的,唯恐山峰上的危石滚落下来,那样就危险了。


小寨西面的山峰就是大寨,大寨东西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唯独背面是稍缓的山坡,上面生满了松柏。从垭口侧面看,倒是显得不那么险峻了。

大家绕到小寨的北侧,发现有攀登山峰的石阶,心里一阵高兴。但石阶蜿蜒伸到半峰处便停止了,颇为令人失望。半峰处有座石台,看似不高,但爬上去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好梦、君哥、豌豆花、慢吞吞的蜗牛等几位女驴友先后爬上去观光。她们动作潇洒,姿态从容,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我是只有羡慕的份儿。我们极不情愿地从半峰处下撤。我就想,这栈道如果能够修到峰顶该有多好呀!但是它既然开建了,就不可能半途而废吧?

小寨北面山坳里的村庄叫十八盘村,我们站在小寨脚下,俯瞰山坳,十八盘村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村舍多集中于山坳底部的平原上,红顶白墙,屋舍俨然,估计得有上百户人家。南山也有个十八盘村,在仲宫与泰安搭界的地方。那个村子也是驴友的打卡圣地,我却只知其名,至今没有到过。我不知道二郎山下这个十八盘村村名的来历,但估计可能与“寒武天梯”有关吧?因为当地人称“寒武天梯”所在地为十八盘。

从小寨半峰上下来,我们准备去大寨。但山路旁边坡地里的积雪能埋没脚踝,这有点出乎意外。我去探路,好不容易到了山坡边上,一看山坡却是十分地陡峭,而且雪较厚,为了防止意外,我对众驴友喊道,这里没有路,咱们还是原路返回吧!其实,那山坡下方不远处就有条驴道通到谷底,接着又通往大小寨之间的垭口上了,不过这是我们回到垭口后才发现的。辰桑在小寨山峰西侧的柏林里也发现了一条驴道,是通往小寨背后去的,并且是条捷径,可是我们皆不知晓。大家稍稍歇息,分享了水果、零食,还有豌豆花带的咖啡,便开始登大寨。

大寨后坡积雪较厚,随着山势逐渐地陡峭,攀爬也越来越艰难。在前面探路的辰桑说,登顶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有雪,下山就有点难,还可能打滑。大家一致同意放弃登顶。
虽然没有登上大寨峰顶有点遗憾,却一点也不影响众驴友的游兴,因为以后机会多多。站在大寨半峰处,南眺逶迤群山,梯田层层,到处银装素裹,似银蛇乱舞,又如碎玉点点,怎能不使人游目骋怀,乐而忘返呢!

我们下到大小寨之间的垭口上,太阳正好悬在头顶。及至众驴友下山,抵达西营的农家乐时,已经下午1点了。
(本文照片借用了同行驴友之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2024年12月18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