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景松的自白
文图/柯兴碧
恩施火车站广场盆景松
重庆市解放碑盆景松 城市的公园、广场,凡是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都有我的身影。人们以我的姿态为背景,摆出各种姿势,或蹲下卖萌装乖,或站立仰望宇宙,或匍匐忠于大地,或撒开双手宛如拥抱世界,或抬脚伸腿尤如踢开鬼魅。他们留下美姿和靓照。
我活得光鲜。园林工人一年四季培土除草,每周浇灌,精心呵护。他们担心我孤独,在我周围栽植鲜花陪伴;担心我受到伤害,在我周围加了护栏。他们希望我夜晚也展示美姿,还给我根脚装上彩灯。
其实,我不是从小到大都如此优渥。我小时候,甚至在青年时代,我生长在重岭沟壑的悬崖上,面前山峰挡住我的视线,高大树冠遮住我的阳光,我的根只能吸收到崖缝中泥土的水分和营养。什么叫光合作用,我不知道;什么叫春风滋润,我没享受。我生活在阴暗里,我生活在干涸中,我生活在没有土壤的岩缝里。但我始终顽强地活着。我想,活着总比死去好。
我的儿时,我的青少年,缺少阳光,缺少水分,缺少营养。我长成了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侏儒身材。
我感谢一位园林师和一位老农。某一天,园林师在一位当地老农引导下,爬山下壑,越沟攀岩,惊喜中发现了我。
园林师说,好东西,好东西!
老农说,好什么好,不能做柱不能做梁,只能当圪篼烧火炕肉。
园林师说,美是品出来的。我俩把它挖起来,弄回去移栽,再艺术塑造,“丑陋”就会变为奇美一绝。
园林师感叹道,现在的文人画士喜欢畸形怪状之物,人们又投其所好,“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老农应道,好,咱俩也干一回。
园林师和老农用一根棍撬开分化的石块,用小窖锄慢慢掏出我的根系。老农脱下外衣包好,小心翼翼将我搬回了他的家。园林师从园林美学角度除去我身上部分枝干,还用铁丝将部分枝条绑缚着弯曲奇异的形状。老农找了块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把我移栽在那里。
几年之间,在水肥充足供养下,阳光普照,我的根系发达了,枝叶茂盛了,杆也粗壮了。尽管身材佝偻、枝干弯曲,但健壮。园林师和老农借助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用挖机连土带根掘起后,用车拖运到城市,高价卖给市园林局。园林局安排人工移栽到一处公园。
这就是现在的我。市民、游客常到这里打卡拍照,被拍照的人们和以我为背景的靓照发布到网站、抖音。我名扬天下,留在市民和游客的记忆中。
人们到底是笑看我的侏儒形象,还是欣赏我奇特美姿。我不知道。但我一想到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的一句活,“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也就心安理得了。
按美学观念来讲,人、动物、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都是美的。譬如松科植物就应该是高大、硕壮,能做柱梁,给人类实用,那就是美好的。松长得青翠耸天,遮天蔽日,能予人舒适美景,那才是最美的。恩施市新塘乡黄村有三棵松。一棵油杉杆粗要四个大人牵手合围,树高约30米,树龄有1019年(截至2024年)。另外二棵铁坚油杉要2人合围,高约40米,树龄319年(截至2024年)。那才美呢。
我后来想,这样原始且高大的树移不到城市来,只能土生土长。他们的伟大、壮美被地理环境埋没了。又想可不一定,“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当地政府挂牌保护,当地农民视作神灵叩拜,城市市民接踵而至,其价值正在不断体现。还有植物学家、教授带领一班人考寨、测量、研究。它不仅妆点了大地,还为鄂西形成“天然氧吧”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记载着社会发展历史,为科学研究松科乔木提供了千年标本。
恩施市茆山村黄村1019年油杉
恩施市茆山村黄村319年铁坚杉 我思考着一个问题:美的认识,美的标准,美的心理,应该是辩证的。
从我自身现象出发,我认为对美的认知应该是动态的。人们生活在不同地域,农村的、城市的对美的认知是从人们本身的需要出发的。社会不断发展,原始的美到意象的美,盛给人类的空间没有止尽,人们对美的认知也没有止尽。这就好比我盆景松,农村人见得多了,见怪不怪。城市人就觉得我希罕,当宝贝似的。我还觉得对美的标准应该是双标的或是多标的。从地域、国别、民族、人种、文化、传承、创新等多重因素考虑,标准就不能归一。就说穿衣吧,汉服、中山装、西服、少数民族服装,各有特色的美。再说,发现美,认知美,心理因素很重要。美的定义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情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管怎样,美的标准要受人性的、道德的、向善的认知约束,由此去认识美的事物,去认知美的现象,去欣赏美的物件。
想到这些,我没有悲观了。我侏儒身材也创造了美的价值。但我不能骄傲,我的内涵远远赶不上那高大挺拔的健壮之躯。
人类认可“美”,最重要的是具有思维认知的“情感”。只要你对世界、对人类、对生活充满全身心的爱,你的心灵会向往美好的生活,你的眼里会呈现美好的现象。向上向善的、和谐和平的、实际实在的、爱人爱生活的,一切皆是美好的。
作者简介: 柯兴碧,土家族,大学本科。中高五级教师,湖北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省中语学会、诗词学会会员,州作家协会、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2017年至2022年执行主编:《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艺术和文化》(2022年华科出版社出版);2024年《中国最美游记》第八届“港澳杯”文学大赛获二等奖。《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 著散文集《一路乡情》《从教心语》。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上百篇,10多万字。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