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出诗人
——诗集《桅杆上的情歌》序言
作者:罗明生
叶涛诗集《桅杆上的情歌》中,最多的物象是大海,最多的意象是漂泊。那无限辽阔的大海,蕴藏深邃,包容万物,展现无穷的魅力和希望。那无可奈何的漂泊,随波逐浪的奔流或停泊,轻易就让人想起生活,想起职业不稳,居无定所,想起人世的挣扎和奋进。
漂泊,不仅是叶涛所经历生活的主要状态,更是他人生体验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有这些漂泊,让叶涛有了灵感的寻找和情感的宣泄。品读诗集,我以为,他的诗意,他的诗行及他的诗论,无不让漂泊成为了他诗歌的永恒主题。
他的诗意,是生命漂泊的幸运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因漂泊而产生诗意,因漂泊而拥有诗意世界的叶涛是幸运的。
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中的具体,或意念中的抽象,进行直观描述,或自我感受的表达,是一种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爱诗的朋友都知道,诗意产生于三种情况,或得意,或失意,或无意。这三种情况在叶涛的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2/张开手臂/伸展太阳的帆//衣裳抛向空中/一个猛子/扎进太阳的海//好一会露出头/太阳上色你的肌肤(《太阳帆》)许是漂泊太苦之后有了转机,叶涛突遇喜事,心情大好,得意不能自已。于是,诗意来了!他“张开手臂”,就像一对“太阳的帆”。浩瀚天地间,终于可以显身手了。“衣裳抛向空中”,“一个猛子”“扎进太阳的海”,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当“露出头”时,“太阳上色你的肌肤”,太阳普照,闪闪发光,这是人生的成功和希望。这得意之间产生的诗意,隔着屏幕(或书页),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欣喜。
2/摩天楼围着/洼地,城中村/如一截盲肠//恰一线天/楼与楼,可握手//穿越层层暗巷/飘过燕语莺声//一旦不留神/拉你一个趔趄//墙壁布满蜘蛛网线/哪一根线引爆//晾着的衣服/飘扬的万国旗//3/嘭嘭,半夜查暂住证/什么,身份证丢了//妥妥三无人员拉去樟木头打石头(《城中村之一》)有不少充满诗意的诗是在失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往往越处低谷,诗意越浓。真可谓,“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诗。”那是叶涛一段艰苦的岁月,在北海没有了工作,漂泊到广州,在天河区一个叫冼村的地方找朋友。见到真实的城中村,如“摩天楼围着”的“洼地”,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如一截盲肠”“恰一线天”,诧异于这繁华的都市还有这样的角落,阳光稀少,巷道阴暗,地面湿漉。房屋密密麻麻挤成一团,“楼与楼”之间“可握手”。只因房租便宜,便成了漂泊者的驿站。“半夜查暂住证”,“身份证丢了”,怎么办?只能去“樟木头打石头”。叶涛想不到,他竟然要寄身于这里,此时识见之别,判若云泥。面对如此之囧境,联想到自己的失意,沮丧之情处处难言表,无人可倾诉,于是,诗意喷涌而出。时隔多年,我们还能从这失意之间的诗意里,以悲愍之情,感受叶涛漂泊的窘迫,这也是一种虽然迟到却可久远的共情吧!
1/漆黑的海/独坐船头——//像高僧闭关/打通漫长的甬道//2/呀,前面有情况/皮肤发光的灯笼鱼/恰似繁星飘落//3/沿弧形的海/驾一叶舟/穿越丝滑的星浪//如江南采莲/采一篮子星星//此时,思绪万水千山/搜索遥远的一笑(《发光的鱼》)漆黑的夜,“漆黑的海”,“抛锚”之后,悠闲地“独坐船头”。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叶涛发现“前面有情况”,一大群“皮肤发光”的“灯笼鱼”在游动,沿着“弧形”的海,尽情地玩耍,穿过无数的点点“星浪”,汇成一幅“繁星飘落”的壮观画面。船上的人惊叹了,沉醉了,忽而仰视有星星的天空,忽而俯视有星星的大海。如梦如幻,“思绪万水千山”,禁不住面对“遥远”,粲然“一笑”。这组诗让我玩味良久,这诗的灵感,分明是在无意时顿生的。这顿生偶得的诗意,这生命漂泊的幸运,给读者带来多么神奇的美好和感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珍惜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从而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恩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诗行,是桅杆漂泊的轨迹
桅杆,是指船上悬挂白帆和旗帜,架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高竖起的柱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叶涛把诗集的取名为《桅杆上的情歌》,可见,他对桅杆情有独钟。桅杆是属于漂泊的,叶涛隐晦而深刻的用意,我当然理解。我甚至还有一种感觉,叶涛一定是把这桅杆比喻成他自己。叶涛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从粤北山城到广西北海,从下岗职工到应聘求职,从打工一族到回归单位。这山一程水一程的漂泊留下的诗行,是桅杆漂泊的轨迹,而
这始终以垂直的姿态站立船头,随着船的行进,在波涛上,在白云间,划着轨迹的桅杆,难道不是叶涛生命漂泊里,一部诗集,一世情歌的真实写照吗?
……2/鸟儿相处久了不相疑/周边叽喳鸣唱起来//远处一长一短的鸣叫/定是接头暗号,在召唤//喧嚣都市至茂林密谷/只是回到人类最初//……4看来今夜露宿荒野/摘薇菜、拣枯枝//生火,蒲扇猛扇/把火烧旺,烧旺日子//松枝点燃的篝火/阵阵清香的竹筒饭……(《露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叶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韶关九三二地质大队工作,市郊连绵山坡之外的几幢灰色的楼房,即是地质队。报到后,他随即投入野外找矿工作。翻越横亘南岭的秤架山,在粤北莽苍的大山里,他们用帐蓬露营扎寨,开始了幕天席地、风餐露宿的生活。山里呆久了,“鸟儿”都熟悉了,慢慢地,不再寂寞,因为有鸟儿的“叽喳鸣唱”。那“一长一短”的调子,是找矿人与地下宝藏的“接头暗号”,只有找到矿石,开采矿石,让矿石见到天日,才会让历史“回到人类最初”。艰苦的环境,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摘薇菜、拣枯枝”“生火,蒲扇猛扇”“把火烧旺,烧旺日子”品尝着“竹筒饭”“阵阵清香”。这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站,青涩的诗行,留下青春奋斗的脚步。
1/携着潮水的愿望/一场青春的奔赴/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期许太久的遇见//2/明知鲨鱼的伏击/也迎难而上//队形一度打散/毫不气馁/重新在前面集结//3/每一尾鱼都是唯一/掩盖集体下的个性//靠近个体——/听她娓娓讲述/富于魅力的内心独白(《鱼汛》)
彼此矿业萧条,找矿不如买矿,地质大队找矿项目不得不停摆,转向工程勘察。叶涛随单位施工队来到广西北海。那个春天,北海火了。如果说,叶涛是一位赶海人,北海的一切有如“鱼汛”。李鹏总理亲题“建设新北海”,如惊蛰的第一颗雷,“携着潮水的愿望”人们“期许太久的遇见”,进行着“一场青春的奔赴”,面对重重困难,“明知”“鲨鱼的伏击”,即使“打散”“队形”,也“毫不气馁”,“重新集结”。北海涌进千余家建设单位,拿一张蓝图,就有人投资,促成就有高昂信息费,树叶都成了钞票。他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下的个体”,让诗行“靠近个体”,让诗行“娓娓讲述”,记录这改革浪潮中,一位职业转型者的“内心独白”。
……2/呷了一杯冰啤/话呀,打开了话匣//你说,洒洒水也一国企/一夜变天,说下岗就下岗/……富余人员,厂门留个影//……3/前段时间返回去/寂静的厂子,大门紧锁/……留守的家属在空地/种菜,绿油油长势喜人//打招呼,热烈相迎/一杯浊酒,说/能走出去是好的(《重返老厂》)
那时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为了解决员工过剩问题,优化企业结构,实施下岗分流。叶涛毫不例外,遭遇了下岗潮。“呷了一杯冰啤”“打开了话匣”,说不完的酸楚,“说下岗就下岗”,一夜之间成了单位的“富余人员”。回到单位,只能“厂门留个影”,有留守人员“打招呼,热烈相迎”“一杯浊酒”,尽是安慰,“能走出去是好的”。产业工人觉悟真是高,没吵没闹,自谋出路,他选择继续留在北海。他做过推销,拉过广告,卖过保险。他以实际行动接受下岗分流,为企业转型一边牺牲自我,一边自谋出路。这段带着时代烙印的经历,是叶涛漂泊的特殊轨迹,他没有怨言。
1/在大雪纷飞的时节/为自己温一壶酒……//2/窗台紫红的钵/蓊郁的文竹/伸出想你的枝叶//……3/尘世的光与影/想起你/心如大海——//……5/从无数杨花迷人眼/在浓艳与纷杂中寻觅//那清丽不染/——你的影子(《心如大海》)地质构造专业出身的温家宝总理上任后,国家重新重视矿业,九三二地质大队项目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叶涛被单位召回。虽然时常要到广东省内外负责工程勘探工作,但毕竟工作稳定了,尤其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调回韶关大队总部,工作更加安稳。结束了漂泊状态的叶涛,是如此地高兴,他在“春暖花开的早晨”,“为自己温一壶酒”,“窗台”“蓊郁的文竹”也悠然自得地“伸出想你的枝叶”,尽管回忆过去“尘世的光与影”,都是“心如大海”的漂泊,但在“浓艳与纷杂中”苦苦“寻觅”之后,终于有了“你的影子”的“清丽不染”和轻盈飘逸。这诗中的“你”,是指什么?是迟迟来到终于获得的爱情?是漂泊之后不再奔波的停歇?是事业追逐的归属?是人生梦想的抵达?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因为,他的这些诗行,这些桅杆漂泊的轨迹,正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诗论,是思想漂泊的沉思
叶涛之前五月诗社,之后加入韶关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我认识他时间并不长,发现他很爱诗,诗写得不错,而且工作单位是九三二地质大队,我就把他发展为韶关作协国企分会会员。我与他一起参加过几次文学活动,喝过几次酒,感觉他十分豪爽,十分健谈,尤其是对诗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这让我颇感好奇,因为在诗友中,像他这样对诗歌理论研究的并不多。与他接触多了,慢慢了解到,这缘于他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一个60后,他人生漂泊的见识,思想漂泊的深思,都为他的诗论起到了顿悟和沉淀作用。
叶涛主张,重写实、有时代感、强调讽喻,这是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面对实际的现场冲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同,激发出来的创作灵感,最有可能写出好作品。没有实在的物像,看不出时代背景,即使能写出作品,这样的作品也很难永久流传。在第二辑中,《城中村》《他》《孟洲坝》《陶溪川》《大排档》等作品,叶涛都能从写实入手,写出了时代的特性,让读者过目不忘,这充分体现了他所主张的这个观点。
叶涛认为,诗的语言艺术十分重要。诗不是简单的散文分行,诗句要诗化,要有诗味。
要追求语言艺术,就要有创新思维,要从生活中提炼,从大量的阅读中吸收,要有熟悉的陌生感,语言简洁、准确、典雅,语言之间要相互呼应。比如,《退潮的沙滩》《奇点爆炸》《望月》等,都是来自生活,思维独特,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让读者感觉,亲切里惊喜颇出,简洁中意境悠长。
要追求语言艺术,还要构建形象思维,选择物象,建立意象,营造意境,切忌直白,切忌平面化,要让诗能够立体起来,拓展开来,成为一个巨大的诗的空间,即缪斯的空间。比如《思念》,就是通过崖壁、礁石和沙滩三个物象,进行了成功的拓展,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海市》也是相同的表现手法。
叶涛甚至还突发奇想,提出写诗时可以设计戏剧冲突,并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2/大家一份工作/凭啥你翘腿看手机/我要洗菜做饭//嗯,房子首付/你爸给你二十万/给你弟五十万”(《无雨的闪电》)这几行,并非是诗人的宕开一笔。叶涛借鉴戏剧的创作手法,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适当作出提炼,把戏剧冲突写入诗中,不仅让诗句不落俗套,生动有趣,而且以冲突的爆发展示了人性。
另外,叶涛平时喜欢学习哲学,并把哲学与诗歌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他的诗歌理论。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诗人。
他平时喜欢喝酒,很多诗句都是在他酒后咏吟而出。瞬间灵感,即使杂乱无章,他也会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这大概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诗人是在“疯狂状态”下“无法对理念进行完美模仿”的创作吧,待第二天酒醒之后,或者更长时间以后的空闲之时,他再拿出小本子,以理性、逻辑、本质的哲学思考,作出过滤和取舍,把诗句补充、完善,如此完成的作品,就不会“与真理隔了三重”了。
(2024年9月25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