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及译文
嗟余薄祜(hu),少遭不造。 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恃爱肆姐(ju),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余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bi)。感悟思愆,怛若创痏(wei)。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 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余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免,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
嗈(yong)嗈鸣雁,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余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
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xu)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译文(兰):
叹我命薄福少,小时就家业不成。丧父于襁褓之中,孤独又有谁识。母兄养育了我,只有慈爱没有威严。我凭着慈爱娇纵,没有训诫没有师傅。长成加冠系带,还是凭娇放纵。心志高尚,仰慕古人,全凭自己的心思,托喜好于老庄,轻身外之物而重修养身心。志在保持质朴,保养自己的天真。
叹息我的不慧敏,好于善道却暗于知人。就像推荐了子玉,却因其败增加了自己忧患的子文。大人物的肚量很大,能够怀耻藏垢。
百姓的行为斜僻,是政令不合他们的心意。我却心胸狭隘,喜欢对善恶加以议论。如今感悟思过,就如刀割身体痛的很。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外面对我的谤议却已经沸腾。我的本性并不伤害任何事物,但却频繁招致别人的怨憎。昔日惭愧行直道的柳下惠,今日愧对临别赠言的孙登。对内负了本心,对外愧对良朋。多么羡慕那乐道闲居的郑子真和严君平。他俩神气安然,与世无争。
叹息自己的不善,多有牵累和忧愁。这并非老天所降,实在是因为自己的冥顽和疏忽。道理没有说好,忧患聚集,卒然使自己身陷囹圄。不屑于答对狱吏的讯问,却不得陷于暗室而与亲朋隔阻。实在不屑于为自己辧罪啊,我生逢的不是时候。虽义理平直,自明无辜,但终不免志气沮丧,神志受辱。即使浴身于沧浪中,又怎么说是可以得到弥补?
看那嗈嗈鸣叫的大雁,努力展翅去北游。它们顺应季节而行动,悠然得意而无忧。 而我只能愤愤的叹气,又怎么能与之相俦? 时与愿两相违啊,我只能在这里淹留。穷与达都是天定啊,又何必人为去追求。古人说过啊,为善何必追求名声?随时静默,就不会有值得后悔的过错发生。石奋一家四个两千啊,因行事周密谨慎,而能亲安而保荣。 世间事纷纷扰扰啊,恰好扰乱了我的心情。 安乐的时候也警戒自己,才能最终祥和贞正。
鲜明盛美的灵芝啊,一年能够三次华秀。为什么独有我啊,虽有志向不能成就。遭遇了灾难才深刻反思,心里充满了内疚。希望我的将来啊,能够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像夷齐采薇而食于山间啊,散发免冠,生活于岩岫。自由自在长啸长吟,修身养性,使自己长寿。
二
《幽愤诗》是嵇康受安牵累,狱中做所,充分反映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在这首诗里,嵇康回顾了他的成长过程,对他的性格和经历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自己长在好道,暗于识人,结交了吕巺这样的匪类,结果入了狱。自己性情刚烈,养性功夫不到,易臧否人物,这是惹祸的根源。直到这时,他还没有想到司马氏会真的取他的姓名,希望出狱以后,能够归隐山林,韬光尘外,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前人评价嵇康的诗文的特色是清峻。所谓清峻,就是"清远"、"峻切"。前者指立意高远超俗,行文精炼,词义透彻。所谓峻切,是指行文峻拔直露,直赋胸臆,缺少含蓄高远之致。在这首诗里,清远的特色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例如“嗈嗈鸣雁,奋翼北游”用大雁翱翔,反映了追求高远的意象:“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则充满了一股散逸自由的风格。但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特色是峻切。作者对于自己性格和成长的经历,径遂直陈,一往必达。诗文如其人,这种清峻的风格其实也反映了作者人生境界的两重性,作者一生追求的是老庄那样脱离俗务,远离是非,超然物外的人生,但作者的性格确是峻烈直肠,不掩形色,这种性格又容易直言惹事,引祸上身。作者其实对于自己追求和性格的自相矛盾,是有所认识的。这点无论是在《与山巨源绝交书》还是《幽愤诗》都有所表达。但遗憾的是,作者尽管认识到了自己人生的自我矛盾,但有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或者可以这样说吧,嵇康的人生就是长于修身,拙于养性。这是他在魏晋禅代之际那个昏暗的时代里,最终未能全身而退,以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人生矛盾的形成,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嵇康自幼丧父,由母兄呵护长大。母兄对他优容有加,管教不足。从小自由自在的成长,又没有请过师傅,缺乏严格的儒教训练,结果他爱上了老庄学说。这种成长经历,对于形成他立意高远,崇尚自由,渴望无拘无束高士生活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形成他任才使性,直言无忌,刚烈不屈的性格。才气纵横,自以为快,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弱点,但却不知克制自己,用孙等的话来说,就是“才多识寡”。其结果就是他竟然认识不到吕巺的性格阴暗面。吕巺此人,其实是个阴柔小人。阴者暗藏其谋,易于反复,柔者殷勤顺人,结好于人。根据《与吕长悌绝交书》,吕巺是如何结交上嵇康的?“足下笃意,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不就是靠殷勤么!“烧玉要等七日满, 辨材须待三年期”,认识到人的本质,是要一个过程的。当吕巺使人醉弟妻而奸的时候,小人本质就体现出来了。兔子不吃窝边草,连自己兄弟媳妇都谋算,这不是阴暗小人是什么,而嵇康不能同之绝交,竟然调节他们兄弟的矛盾,劝吕安不要告发吕巺,不是缺乏识人之明,是什么?才多识寡,任气使性,论人臧否,这些性格弱点,其实孙登早都告诉他了,据《魏氏春秋》记载:“初,康采药于中北山,见隐者孙登。康欲与之言,登默然不对。逾年将去,康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也。’”《晋书嵇康传》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嵇康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在那个昏暗的时代里,阮籍靠自己的口不论人臧否,靠喝酒,躲过了一次次的明枪暗箭,而嵇康忍不住自己的性格,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进了监狱,嵇康终于认识到了这一切,所以他在诗里说,今日愧对孙登。
嵇康一生不能察微知著,缺乏断人之明,结交了吕巺这个小人。善恶感太明显,行之于表,得罪了钟会这个小人。管不住自己的嘴,连真正关心自己的真朋友山涛都骂,且以为得意,得罪了司马昭。得罪了这三个人,死亡,就是他的必然结局。
三
任才使性,这种性格其实带有傲娇的成分,嵇康就是在母兄那里傲娇长大的。交友待友,他也有待友傲娇的成分。嵇康、阮籍和山涛,可是说是竹林七贤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人,交情深厚,情契金兰。其中山涛年龄最大,性情旷达大度,能容人,有识人断事之明,因此在那个昏暗的年代,能够在官场中进退有余,且不失其道,不负初心。在三个人中,他就相当于是大兄,知道关心比他小的嵇康。他之所以想让嵇康出来当官,以公而论,作为吏部郎,举荐人才是他的本分。以私而论,他是不想嵇康最终走到和司马氏彻底决裂,终至丧命的地步,这其实是他对嵇康的爱护。阮籍次之,性格阔达柔和,懂得隐晦退让,但内心痛苦,因为出仕违了本心。不拘俗礼,嗜酒,只是他避免和司马氏交往过甚,且避祸的手段。但最终只能保全自身,顾不了嵇康。但嵇康死了,他第二年也随之而亡。嵇康最小,仪态壮美,才华横溢,但任情使性,善善恶恶,不能容人。你看他写《与山巨源绝交书》,诉说情由,痛说心事,明讥暗讽,洋洋洒洒,胸中才“气”,一览无余,真是痛快淋漓。说实话,这就是小弟在大哥面前使性傲娇呢。这样的性情,山涛最终真是护他不来。临刑前,骂了山涛的小弟嵇康将儿子托给了大哥山涛,山涛养育了小弟的儿子,二十年后,让嵇绍出仕,成了晋室有名的大忠臣,入了《正气歌》,千古留名。
指出嵇康的性格弱点,并不是否认了嵇康这个人。嵇康为人有节,不屈从,轻生死,面对死亡,高雅从容,是个真君子,大丈夫。这一点,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我们对于山涛,也不可做出否面的评价。山涛、阮籍和嵇康三个人智商都高,情怀都雅。但山涛情商最高,是做人做事的典范。阮籍情商次之,嵇康情商最低,不善于控制自己,缺乏对别人准确的认识。嵇康明写绝交书,表面是责怪山涛,其实是表示自己不想屈从司马氏的态度,是指着秃驴骂和尚,其实人家哥俩的情意,没断。人们常说,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心。我们后人要记住,切不可看绝交书,骂山涛,那是真傻!
最后,四句话结束吧,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不负朋友义,一生心安然。
附:听《广陵散》
聆曲,
思彼人。
目送飞鸿,
手挥五弦。
神游天外,
身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