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散文/塔山丽影
徐志赓(浙江东阳)
穿山公园位于桂林城南郊,以穿山为轴心,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桂林市山水旖旎的公园之一。
塔山位于小东江西畔,与穿山融为一体,海拔194米。山上有明建“寿佛塔”为七级八角形砖塔。寿佛塔山顶面积仅有61平方米,却修建了这座高13.3米的塔。2008年《坐落在最小面积石山上的古塔——寿佛塔》荣获第十届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塔山清影,为桂林老八景之一。
东江如镜碧水,西岸郁郁花卉。
灵塔金顶闪回,慈光云空生辉。
朝闻众鸟鸣脆,夕览孤舟徘徊。
神韵迎风余晖,元基举世称谓。
桂林寿佛何处?墨客清真赐贵。
塔山,桂林最小石山之一。兴许因其小,因此总依附于与它在一起却又比它大许多的穿山而被人们所提及,它和穿山共同组成桂林古八景之一的“穿山塔影”,就好象塔山只是穿山之影子罢了。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基尼斯世界之最中,桂林的象鼻山,伏波山,七星山之类的名山没有一处有幸入正册,却偏偏让塔山榜上有名,没入另册:它是世界上“坐落在面积最小石山顶上的古塔”!
公元1376年五月初九日,一个头戴儒巾脚穿芒鞋策杖而行的中年人在小东江西岸徘徊,觅船寻渡。他在游记中写下,在穿山“山之西,又一峰危立,初望竟为一山,上有竖石,至其下,始见竖石下剖,直抵山根,亭亭独立。山因以脆薄灵举见奇,土人名为荷叶山。殊得之。”想必这荷叶山即塔山了。他没有写山上有塔,可见当时山顶并没有塔。初望是一座山,到了跟前才知山非一座,而是由一大一小相互独立的岩石所构成,那个小的山峰就是“竖石下剖,直抵山根,亭亭独立”的那危立一峰,它就是在小东江边看见的驼鸟的脖颈。塔是何年修建的,查无记载,晚于1376年是笃定的。
这个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旅行家、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我原不知道桂林有塔山,来桂林后才知道。而且是先知道有穿山,而后才知有塔山。来穿山公园游玩,见塔山竟如此美,如此亮丽清越,钟灵毓秀。
靠近了,在沙石小路上,目光越过石棉瓦房顶,塔山灰白和黛黑相间的岩石似在向我们招手。折向左边,拐过凤尾竹,塔山倒影在田字方格的鱼塘里了。山脚下绿树簇拥,西边的孤峰已和主体分离。从这个角度看,不知它象什么。再往西走十几米,被主山体遮挡住的另一部分显露出来了。那孤峰象骆驼的头,山脚下的绿树遮挡使整个山连成了一体。再走近,骆驼头顶部还有一团肉球,有鼻子有嘴,嘴角似乎还在流涎。这是一头粗脖单峰骆驼!
且不管它,登山看看去。这条登山道不知是何年修建,宽仅七十公分。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地盘旋向山上而去,两旁杂草、荆棘丛生。上不到十米,一个拐弯处一个山洞岈然而现,半堵石墙挡在了洞口。又折向山上走去,一个岔路一迭石级往下延伸,原来是个休息平台:一个石圆桌六个石凳,石桌有两寸厚,它的腰上有单线云纹卷曲相勾连,可见修建之初是挺用心的。再往上走,山势陡峭起来,只见石台阶盘旋着扭曲着重叠而上,台阶的下面是用石头垒筑而成,想当年建这台阶殊非易事。快上来了,一仰头,一座素面砖砌的六角密檐式砖塔呈现于眼前,它顶着灰蒙蒙的天空,高耸着。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来:“到此举头天五尺,拔云直可摘星辰。”一块白色石碑镶嵌在北面二层上的中间塔壁上,依稀可见“南无无量寿佛”几个字在石碑的顶层。山顶上空间很小,除了宝塔所占的位置,可供游人活动的地方很有限。
下山来,转进穿山公园,将目光穿过水面向西南望去,曲折的拱桥上,塔山倒影展现在眼前:塔影瞳瞳,水清如镜,静静的水面倒映着塔山,是那样的高耸而清丽。一块石碑立在水湄,上写“塔山清影”。对!塔山清影,塔山是美的,塔山美在水中的倒影。它只是一个剪影,如“镜中花水中月”。距离产生美,没有距离又哪来如此美丽!古人是对的,他们给塔山起了那么一个富有诗意的风景名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塔山清影”这名字还真是绝了!徐志赓,生于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二中。1978至1982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教育系学习,任班长。毕业后在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东阳县委宣传部、市属高中、东阳市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