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稻文化 岁月长歌中的文明回响
王瑜
在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有一处被岁月深深眷顾的地方——万年县神农源。这里诞生的陶稻文化,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每一种色彩都熏染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传播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引领着我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一场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深度叩问。
隆冬之际,我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仿若一位沉睡千年的老者,于稻田环绕的小荷山下,默默凝视着两万年来的岁月变迁。其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时空,展现出万年先人在此的生活场景:他们采集野果、猎捕野兽、捕捞鱼蚌,而后精心挑选野生稻颖果,尝试驯化栽培水稻,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序章。
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的一把钥匙开启仙人洞门。此地前后历经5次考古发掘,尤其是90年代,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严文明等中美联合考古队的充分发掘,让大量沉睡万年的石器、骨器及穿孔蚌器等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陶片“被唤醒”,尘封万年的仙人洞陶文化破土而出,其中那只2万年前的夹粗砂圜底陶罐,以其质朴粗糙的模样,被誉为“天下第一陶”,现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万年的文化瑰宝,铭刻着人类智慧的印记。
正当我陶醉于陶文化历史时,被一阵阵孩子的童声打断,迎面走来了来自千年瓷都的孩子们。在导师的悉心引领与生动讲解下,他们开始了通往两万年前的研学溯源之旅,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惊叹地发现,陶文化源远流长,陶的诞生远早于瓷,它是人类智慧初绽光芒的有力见证。学生吴旺欣感慨道:“我们来自景德镇千年瓷都,以往只知晓千年瓷器文化,在此却领略到了更为悠久的万年陶文化,深刻领悟到陶乃瓷之祖。这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我定要将这些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同感受祖先的伟大智慧。”
令人惊叹的是,考古专家在陶片上发现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遗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12000年前野生稻驯化栽培的历史大门。此处的野生栽培稻比上山遗址的稻作早四千年,这小小的稻穗,曾是先民们生存的希望与根基。正如神农源党工委书记陈仰权所说,先人用陶器解决生活用器,用野生稻栽种解决食物来源,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一发现将中华稻作历史前推5000年,确立了万年稻作文化在世界稻作起源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在世界稻作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写了世界人类稻作史,使万年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我站在遗址内,轻抚古老的磨刻印记,思绪被拉回远古。仙人洞前,先人们身着兽皮,有的和泥制陶,有的耒耜犁地,有的播撒稻种,有的烧草成灰,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群居协作,摸爬滚打,开辟出一条农耕之路。陶器与稻作文化相互交融,陶器因稻作而有了更多用途,稻作因陶器而得以更好地储存与加工,二者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早期水稻生产时,万年人发明了诸多独特方法,如放红绿萍选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如今扎草人拒鸟在部分山区仍可见。
先民的智慧与辛勤劳作,培育出一方优质稻良种。产于裴梅镇荷桥村的万年贡米,原名“坞源早”,是南北朝时已是特产,明朝因朱元璋旨意“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而得名。其不可移植性源于特殊自然环境,蕴含丰富优良基因,是古老而珍贵的稻种。
万年贡米杆高芒长,沐自然之精华,饮四季之山泉,其芒似针、其形若梭、其白如玉。煮之软而不黏、柔糯可口,有“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之誉;酿酒入口纯绵、回味悠长,有“杯酒满厅香”之称。
抚今思昔,我不禁扪心自问,未来万年“陶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在何方?是保守传承还是大胆创新?当下,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化品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稻”文化为灵魂,以“陶”文化为基石,近年来,万年县以仙人洞景区为依托,积极创新,规划建设一系列文旅项目,包括万年县博物馆、“天下第一陶”博物馆、稻作文化公园及体验园,通过陶稻文化研学旅游,激活史前文明,全力推动将万年打造成全球稻作文化体验地。
坚定文化自信,做强陶稻文化,是万年人的不懈追求。未来,万年“陶稻文化”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跨越,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让陶稻文化远播世界在华夏大地东南方永远闪耀。
【作者简介】
王瑜,原名王正雄,男,江西万年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现代汉字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会员,上饶市作家协会会员。北方艺术创作中心特约创作员,县市经济发展宣传与调研办公室调研员,《九头鸟》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诗歌开发报》特约编辑等, 曾任中国企业新闻网温州频道副主编兼总监,《中国新农村》杂志温州专刊副主编,《江南视野》杂志责任编辑,先后在《人民武警报》《江西日报》《妇女之声报》《作家新一代报》《都市作家报》《工人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并多次获奖。著有诗集《橄榄绿情思》《一雨锁江南》。现任《中国乡村》杂志江西选稿基地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