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壁老李
文/王春林
隔壁老李,本姓王,后来改随母姓李。三年前搬到幸福家园小区,开始和我处邻居。听说他多年前从国企下岗后一直从事水电维修,看得出他是个行家里手。熟悉的主顾都说老李是“三高”——“技术度高、信誉度高、热情度高。”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
听说有这样一件事,某个小区有户居民家的厨房买了盏电子感应灯,一个月接连更换三次灯具,还是“老坏。”经销商、水电维修人员走马灯似的上门来了好几批也没解决问题。
“水电无小事。”这户居民家庭老少为此愁眉不展,后辗转打听到老李这。老李背着工具包,满面春风、充满自信上了门,这家主妇见此光景愁云消去一半。三下五除二,不一会修好了“老大难。”主家觉得好生奇怪,老李解释说,前几批来修理的师傅都是常规检修,忽略了特殊情况,原来是看似正常的电开关不合格,导致电路似断非断,使得电子灯始终处于“闪电”状态,难免造成“老坏。”拨云见日,主家如释重负,很爽快拿出百元大钞酬谢老李,老李找回80元,喝口水就乐呵呵地离开了。事后,老李说20块的服务,绝不能收一百。老李的“三高”由此可见一斑。
处家过日子嘛,谁家天天都离不开水啊,电啊!难免出现漏水、跳闸的故障,我就领教过。为了感谢老李,尽可能帮他增加业务量,我还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亲朋好友。他对客户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热情周到、手到擒来……所以他的业务很“繁忙。”要不然能在小区买套房,装饰一新?
老李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靠自己的一双手从一个为“业主”服务的人变成“业主”,有什么人生感悟?我问过老李事业有成的秘诀。他说,我吃得是诚实守信这碗饭。一是答应客户的事一定要做;二是约定的时间一定要遵守;三是同样的故障修复后三月内保修不另收费。我顿悟“诚信”二字的份量,字字值千金。
我联想到社会上有不少从业者见利忘义,漫天要价,失约误事,坑蒙拐骗……去年夏天,我的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光吹风不制冷的状况,打电话请所谓的专业人士上门修理,对方开口要200块,还说要补充“氟利昂”等等专业术语,简单捣鼓一番拿钱扬长而去。后来我听朋友说,他家和我同时买的空调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只是请人花30元钱换了个电容器。我想,他们赚得一时昧心钱,但欠下的“诚信债”终究难以让他们心安理得。有得便有失嘛!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一年前老李告诉我,他学了一门新手艺——婚礼摄像。他说他有个开婚庆公司的客户,因逢年过节摄像师供不应求,于是想到了他,还托专人教他学会了摄像,那位老板对他说,因为给人摄像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信誉很高的人才能担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诚招天下客。
于是,我经常看到老李切换“包装”。有时是经济适用的“水电装”,有时是干净利落的“摄像装。”整天忙的是不亦乐乎!
然让我对老李真真折服的是这样一件事。今年五一前的两天,我的一位朋友家儿子要结婚成家,举办婚礼。婚礼的美好场景稍纵即逝,弥足珍贵,婚礼摄像不可或缺。原来定好的自己亲戚友情赞助摄像,因故来不了了。多方求援无回音,情急之下想到了在文化站工作的我,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照顾”老邻居。当我向他介绍这笔业务后,老李满脸的歉意。原来他在半月前已接到“五一摄像”主顾,分身乏术,爱莫能助。我的朋友愿出翻倍的价钱力请老李救急,老李最终坚守诚信,不为“大利”驱动,婉言谢绝了这桩“大买卖。”
我和我的朋友们由衷地为如此“硬核”的老李点赞!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人,靠操守道德规范,同样赢得了社会尊重,也获得了社会应有的回报,值得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深思……
作者简介:
王春林,男,1964年2月生,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人,大专学历,自由职业。2013年开始参加文艺演出。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曲艺作品,并多次在国家及省市县征稿赛中获奖。他多才多艺,唱民歌、诵诗文、说相声、演小品等深受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