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家的土炕
文/朱秀华
今天早上起床后,拉开窗帘,外面北风怒吼,大雪纷飞,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气温骤降,但晚上睡觉一点也没觉得冷。雪花在空中盘旋着翩翩起舞,我看着看着,思绪突然飞到童年在老家冬天风雪天气的情景中……
记得小时候,人们就怕过冬天,那时冬天格外冷,或许是因为缺衣少食,无法抵御严寒,儿时的寒冬,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那时经常下大雪,有一年一天的晚上下了一场暴雪,早上起来家家户户都推不开门,饥寒交迫,买不起炉子烧不起煤,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唯一的能取暖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土炕,是全家人的幸福宝地。
在我们老家不兴睡床,每家每户在正房的东屋西屋各盘一个土炕。土炕就是用土坯三面靠墙盘成的睡觉用的长方体台子,下面有炕洞分别与灶膛、烟囱相通,做饭的同时可以烧热土炕而取暖。
盘炕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了的。记得我大伯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盘炕是行家,大伯盘的炕,灶膛里的火苗旺,土炕热的快、均匀,而且结实牢固。左邻右舍盘炕都请他帮忙。听大伯说,盘炕的技巧关键是掌握好炕道的走向,还的考虑一年四季的风向。砌好的炕道,纵横交错、曲径通幽,道道相通,好像是迷宫,最关键的目的是确保烟火的有效循环。如果在盘炕的过程中,略有不慎出现结构较大的误差时,烧火做饭的时候,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灶膛就会倒烟,弄的屋里烟熏火燎,乌烟瘴气,如果有风的时候,烟囱的吸力过大,灶膛里存不住火,浪费柴火,炕洞里也存不住热量。记得家家户户房顶烟囱上放着一块砖,起到调节风向的作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盘炕的学问大了去了。盘炕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土坯铺上炕面,再用泥巴磨平,烧火烘干,在炕面的最外端按上宽度适中与炕面等长的木板或直径较粗竹竿,俗称“炕沿”,铺上炕席,一个土炕就盘好了。
靠近灶膛的一端俗称炕头,是土炕的“黄金位置”,比较暖和,一般老人和孩子睡在这里,远端俗称炕梢头,人们习惯在这里放一个长方体的柜子,把叠好的被子放在上面,我们老家称“被格子”。
土炕在每个家庭中,是身兼数职的场所。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最高的礼遇就是让客人上炕,放上饭桌,一起喝茶、吃饭聊天……
冬闲季节,大姑娘、小媳妇集中在某家的炕上,有的做针线活,有的织渔网,打开收音机,听着评书《大刀记》、小说《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等,在一起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孩子们放了学,把书包一抛,连忙上炕把脚和腿伸到在炕头的被子底下,然后炕上放上小桌,开始写作业。就连家里的猫也跟着抢“地盘”,时常眯着眼睛依偎在炕头旁,享受着炕头的温暖……
父母用普通的食材,做成简单的饭菜,饭桌放在炕的中央,老人孩子都坐在炕里边,年轻人坐在炕沿上给他们盛饭倒水,虽然是粗茶淡饭,全家人吃的津津有味,这才是人间烟火、家的味道……
土炕当然最基本的功能是当床了,人口多的家庭,晚上挤在一个炕上为了节约空间,有的头朝里,有的头朝外,穿插而卧,我们老家俗称“通脚睡”,大家头一
沾枕头,鼾声齐鸣,不像现在舒舒服服的睡在宽大的席梦思床上,有的人倒是经常失眠,依赖安眠药来维持。
老年人睡在热炕头上,能缓解背疼、腰腿疼,成了名副其实的“保健床”了,胜过现在的热疗仪、按摩器。
我家的一个邻居,人口多,孩子多,母亲除了繁忙的家务活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全家老小缝制衣裳、靴子和鞋子。他家有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孩,用被子围在炕头上,可能是孩子饿了还是什么原因,孩子哭闹不止,最后把被子登开溜到炕席上,冻的全身发紫,稚嫩的小脚后跟被炕席磨的鲜血直流……母亲不屑一顾的看了一眼,笑着重新包裹了一下,又继续做针线活了。可不像现在孩子这么金贵,从出生不让孩子哭一声,全家人轮流抱着。
数九寒冬,滴水成冰,学龄前的孩子们都冻的不敢出门,温暖的大土炕也成了他们的乐园,他们把土炕当成了“蹦蹦床”,在炕上蹦啊跳啊,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大人们总在喊,别跳了,再跳就跳塌了炕了……土炕也有它的寿命,天长日久,烟熏火燎,孩子们蹦蹦跳跳,真的有时候被孩子跳塌了炕,如果坍塌的面积小,可以在局部重新换上一块新坯,但坍塌面积过大,而且炕洞里的土坯也有倒塌的话,那就必须扒炕重新盘。扒炕可是个又脏又累的农活,炕洞的土坯长年累月烟熏火燎,土坯变成漆黑的“煤坯子”了,俗称“炕煤子”,把它砸碎,是上地的好肥料。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顺口溜,“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农耕时代百姓所想往的美好生活。从“热炕头”,可以看出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老家盖的新房子都是用床代替了炕,有客厅、餐厅、卧室,即便再有盘炕的,也是用砖和水泥,外面贴上磁砖,即美观又干净。现在的取暖设施齐全,炉子、空调、电暖器等,温暖的土炕逐渐退去了主角的光环,卸任了不该承担的光荣使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被炕席磨破脚后跟的婴幼儿及跳塌炕的孩子们,现在都年过半百了……每当我想起老家的土炕,心头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儿时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那“热炕头”的旧时光,藏着童年的欢乐与梦想!岁月里的土炕,承载着几代人的温暖回忆。
原创首发
作者介绍:朱秀华,女,65岁,北镇卫校毕业,在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