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它燃烧过昨天,正点亮今天,更将映照明天……--作者题记
每年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和清明节,山东淄博焦裕禄纪念馆(故居),人们从全国各地自发前来,祭奠、怀念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5天,他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封沙、治水、改地”用生命铸造出丰碑、穿越时空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熠熠生辉。
学习焦裕禄精神


今年是焦裕禄逝世60周年,12月15日上午,应文友相约,世界汉语作家采风组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前来焦裕禄纪念馆(故居)参观学习,重温焦裕禄的光辉事迹。在焦裕禄纪念馆工作人员崔强带领,采访组一行来到前院中心的一座用汉白玉雕刻成的焦裕禄同志的半身像前,敬献花篮,鞠躬致敬,深切缅怀焦裕禄的丰功伟绩。世界汉语作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荣誉院士谢吉恒向纪念馆赠送新作《作家文化交流散记》,表达内心深处对焦裕禄书记敬仰之情。焦裕禄纪念馆向谢老师赠送《焦裕禄的80则贴心话》《我的父亲焦裕禄》等经典书籍。雕像后面,是江泽民亲笔题写的“焦裕禄纪念馆”馆名。焦裕禄纪念馆(故居)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北侧,北崮山村是焦裕禄的故乡。采风组探访焦裕禄出生、成长、参加革命、秘密入党,最终形成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的这片热土。焦裕禄192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他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焦裕禄上任第二天,就深入调查研究……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红色精神内涵”,展现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成为红色精神的杰出代表。为了纪念焦裕禄,博山区于1966年5月开始建立焦裕禄纪念馆,1967年1月正式开馆,建馆面积34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原名焦裕禄事迹展览馆,1989年5月更名为焦裕禄纪念馆,是全国最早的焦裕禄纪念馆。现为山东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国家3A级景区。
感悟焦裕禄精神


采风组一行走进焦裕禄生平事迹展厅,焦裕禄生平事迹主要由“家乡沃土 育英铸魂”“栉风沐雨 百炼成钢”“人民公仆 光辉榜样”“时代楷模 精神永恒”四部分组成。通过历史档案、图文、实物、雕塑、油画、场景以及投屏、环幕、感应等新技术手段,集中展现焦裕禄故乡浓厚的齐鲁文化、孝文化、壮阔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淳朴家风的孝道传承对焦裕禄精神和品格形成的深厚滋养,全面系统地呈现了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充分展现了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采风组一行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仔细观看展品,详细了解焦裕禄同志的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重温了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深深被焦裕禄同志常说的:“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和“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为焦裕禄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崇高品格所感染。采风组一行来到焦裕禄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题群雕前,驻足端详,与讲解员交流,拍照留念。专家提议这组雕像太有价值了,可做镇馆之宝。1962年已经身患肝病的焦裕禄来到兰考县。白天,他为了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四处奔波。夜晚,他就坐在办公室旳藤椅上。写报告、做规划。过度劳累,让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重。为缓解疼痛,他总是随手拿个硬东西,一头顶住身体右侧的肝部,一头顶住椅子。时间久了,藤椅子的右侧被顶出了个大窟窿!焦裕禄病逝前,他提出一个要求,要把他运回去,埋在沙滩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走了5000多里路,查看80多个风口。找到风口后,他把泡桐树“搬”到沙丘上,“锁”住沙丘。兰考人称它为“焦桐”。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时候,他带头淌着起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转钻进农民的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焦裕禄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直至最后肝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年仅42岁。
弘扬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逝世以后,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11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焦裕禄逝世的消息。20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为人民忠心耿耿》一文,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模范事迹。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为革命烈士。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古堤的沙丘上。焦裕禄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兰考,瞻仰焦陵,献了花圈,并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纪实文学《焦裕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李鹏题词:“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199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兰考召开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来参加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落成暨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赞扬“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肯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敬仰不止,传承不息。我们一行来这里寻访,很受感动。据焦裕禄纪念馆讲解员小崔介绍,2023年游人来焦裕禄纪念馆(故居)参观学习逾20万人次,见证了对榜样的追寻。瞻仰焦裕禄事迹,感悟焦裕禄精神,收获满满,深刻领悟到:人民怀念焦裕禄,是因为焦裕禄这面旗帜上永远镌刻着“人民”这两个字;时代呼唤焦裕禄,是因为焦裕禄精神始终保持着引领社会前行的时代活力!(文/川石、)

(作者简介)谢吉恒,笔名川石,记者与作家。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主席、中国CCTV央视官网荣誉院士、世界汉语作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荣誉院士。写作人生,扎根钢企,深入生活,讲钢铁人故事,出版《汗水智慧铸丰碑》《燕赵儿女走进人民大会堂》《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进红松的故乡》《丝路采风随笔》《新时代风采》《永远跟党走》《作家文化交流散记》等15部作品600余万字。作品入驻国家图书馆及30余个省、市、自治区和清华、北大、北京师大、复旦、同济、浙大、厦门大学等20余所著名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代表作《作家文化交流散记》中的“汴绣艺术再现‘空中救人的奇迹’”“博鳌美景花絮”被诺贝尔文学研究院推荐给国际诺贝尔总部。散文作品“老君山之约”和“白云山赏太行菊传奇”,分别入选2021年度“文化盛世.群英汇聚杯”文化艺术作品展和《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曾10余次参加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征文作品颁奖授奖仪式,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及合影留念。2024年被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两岸四地网络(新华资讯网、澳门网、台湾文化网、香港文化网)评为最具知名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