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游记
文/李玉德(山东)
2024年7月29日,我受滨州市开发区文旅局之约,探访了黄河古村——西纸坊。
西纸坊地处鲁北大地的深处,紧偎黄河的北岸,它远离城市了的喧嚣,独守着大自然的宁静,如一幅陈年的水墨画,静静的渲然在华北大平原这张绝好的宣纸上。虽历经近千年,这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依旧香纯。
西纸坊的古、静、美,莫说你真正的到了西纸坊,就算一下黄河大坝,穿过绿色屏障,一入林木参天的古道,就仿佛进入了仙界。
当你驱车行驶在黄河大堤上,俯瞰滚滚的黄河,即使在这炎热的夏天,面对气势磅礴的大河,内心便会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敬畏和清凉来。
愈往前走,清新之气愈浓。这股清新之气,即有森林的味道又有黄河的气息。这黄河古村落的自然和清新,绝对是浪漫者的诗和远方,是遐想者的人间天堂,是画家美仑美奂的写生风景。
刚进西纸坊,迎面是一弯池塘,池塘内荷叶如碧绿的伞盖,或高或低,或凌于空中,或紧伏水面,在风的摇晃中,将一塘的绿洋溢到极致。那朱自清的荷塘绝对有人工打造的痕迹.而西纸坊的荷塘绝对是自然天成。尤其是从那碧绿间挺出的红的,白的荷花,还有那落花后拥出的鼓鼓的莲蓬,在摇曳中,更加灵动。此时若聆听塘边的小溪潺潺,泉水叮咚,荷叶沙沙,若如大自然凑出的田园乐章,让你在倾听中陶醉。贴近溪水,但见溪水清澈见底,快活的小鱼偶尔会跃出水面欢快地跟你打个招呼,迅即又欢快地跳入小溪,顺水流入到荷叶间去了。那清澈的碧水,透明的蓝天,正和古村旁流淌的黄河在一静一动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荷塘,小溪,古树簇拥的世界里,那一处处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似乎是植入了画中。在绿树掩映下,即使是大夏天,整个村庄也是一地的清凉,再加上黄河的水气,给人的那种雾濛濛的感觉,特让人有一种远离了尘世喧嚣,步入方外之地的感觉。
其实,我也曾游历过许多古村落,也很喜欢这古村落沉淀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比如乌镇,比如周庄。但即使你到了乌镇,到了周庄,你都绝对找不到西纸房的感觉。如果将其乌镇、周庄比为大家闺秀,那西纸坊古村就是地道的小家碧玉,而且是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走过小巷,与你擦肩而过的那种小家碧玉,感觉起来,让你更加念念不忘。
当你沿着狭长的巷子一路往前走,引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方台之上,黄泥灰瓦马头墙,流檐翘角,回廊挂落,走近细看,用当地人的说法,墙体都是用黄河泥砌筑而成,外墙皮亦是用黄河泥抹制的墙皮。抬眼望去,满村的土黄,犹如凝固的黄河,弯弯的小巷,砖缝石阶上长满了青苔。小巷边的院落如沉默的老人,幽静而神秘,仿佛里面装满了故事。一座座颇有古朴韵味的院落,仿若北京的四合院。给人以安谧舒适的感觉,弥漫着温馨。北方常见的那种同样古朴门楼连着院墙将院落分出了内外。走进院门,迎面是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吉祥的话语,象征着安康和兴旺;影壁是北方住宅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的杂物,又可以让外来的人看不见院子里的情况,增强了院落的私密性。西纸坊的院子虽有北京四合院的样子,但不刻板,建筑风格和布局更为自由,很适合人的居住。尤其是那厚厚的墙壁,保证了冬暖夏凉,北房和偏房连成一体,既可躲风、避雨,又可防日晒。院内还可根据主人的喜好来种树、养花,有的甚至还有金鱼缸和葡萄架。大多院内多以枣树和石榴树为主,其寓意是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有些院子里还养了丁香、海棠之类的花草,显得院子更加幽静和舒适。这树,即可观赏又可乘凉。尤其到了夏天,这树下,就成了家人休憩、品茶、用餐的好地方。
这种封闭性的住宅,步入院内给人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的感觉,若在此购一方小院,退休后过这么一种田园生活,岂不很是惬意。
村落青砖铺地的小道旁,各栋房子门口上大多挂上了大红的灯笼,到处可见很多农村已渐渐消失的农耕与生活用的物件,这一切又都充满着古朴农耕的气息,让人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现在大多村民都搬出了村落,到现代化的新村去居住了。也有极少数村民舍不得离开而留了下来。
陈旧古老,历史沉淀,是一种醇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种美如陈年老酒,只能历经岁月,才会产生乙酸乙酯,才会醇香。
我想,西纸坊这个黄河古村所蕴含美,它应该是古老情怀的缠绵。就如李白的诗句: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西纸坊濒临黄河,恰在黄河的斜弯处,犹如婴儿睡在母亲的臂弯里,亦如孩童拥在母亲的怀抱里。西纸坊濒临黄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濒临。其他村庄所谓的濒临,只不过是紧挨黄河大坝,是在黄河大坝的外侧。而西纸坊却是在黄河大坝的内侧,紧挨着黄河,真正的依偎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
何况,还有西纸坊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和上百亩的七彩花海的大自然景观,千姿百态,花香四溢,芬芳醉人,将古村装扮的一派锦绣。
转弯前行,乍见用红砖垒成的一堵屋墙上,上刻红色五角星,红星两侧刻有“纸房”二字,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一九六四年建”的字样,据本村人士,里则办事处教委张主任讲,西纸坊原名“纸房”,在八十年代规范村名的时候,才被硬性改为了“西纸坊”,其实村民对这个“西纸坊”的村名并不认同,本村仍称自己是“纸房”人。这个有“纸房”标准的地方,原来是“纸房”学校。“纸房”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年级都有,即使上到高中,学生也不用出村。到了合班并校后,曾辉煌一时的“纸房”学校才被迫废弃了。但因怀念那个难忘的年代,村里仍保留了这一旧址,以示纪念。人们只顾看墙和听讲老学校的故事,却忽略了倚门靠墙坐在校门口的一位老人。只见他如雕塑般身形,静而不动,包括他的表情,亦如定格了一样,只是从他一口一口地抽着老式的烟袋的吞云吐雾中,才知他仍在活动中。那深邃深沉的眼眸藏入了微垂的眼皮之下,似乎是在思考,又似乎是不想被外因打扰,就这么的坐着,任由烟雾中口中弥漫缭绕。张主任说,这老人是这所学校从辉煌到败落的见证者,表面糊涂,心里却清楚地很。只是自从学校被废弃后就不大言语了,但会时不时地到这老学校门口,陪着学校坐坐。也许这也是一种闲情吧,而这种闲情,应该只属于西纸坊这样的古村。西纸坊古村虽地处平原,但村内宅第却高低不平,错落无致。一座座的房屋置于几米的方台之上。仔细一问,才知道,这是村人为了防御黄河水患,甚至多次垒土垫台、重修房屋,久而久之,这种高台民居成为西纸坊村的一大特色。
你若真的想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你还须走出村庄,到黄河岸边去。只有到了黄河岸边,才会感知这地域之广,气势之大。
到了黄河畔的林荫道下,漫步黄河堤岸,近察黄河风情。莫说那绿道的幽静清凉;林中的百鸟归巢;游人的惬意安祥,只那傍晚,那落日的余晖,足可以让你欣赏到令人心灵震撼的美景。
到了西纸坊的黄河边,也许你会感觉到和其他地方的黄河边有太多的不一样。你的这种感觉,是绝对正确的。你若在其他地方看过黄河,也许被黄河的气势震憾过。可是,当你看到西纸坊的黄河后,绝对会颠覆你的观念。虽然是同一条河流,每一个时段,每一个段位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就如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你在其他地方看黄河也许是居高临下,也许是登高远眺。但绝对不会是在西纸坊看黄河的这种贴近。而且这种紧贴着黄河,看西来之水,看东去之浪,看对岸之静,看水之流淌。你定会对黄河生出油然的亲近感。那种母亲河的感觉便会从心底嘎然蹦出。她的平静,她的包容,她的慈祥,她的伟大,在这个方位上表现的是那么淋漓尽致。
贴近西纸坊的黄河,你还会在无意中发现老渡口的痕迹。闭上眼睛,你可想像,那波浪中横渡的小船,还有那远航的帆船队,甚或能听到那有节奏的、高吭的船工号子。
乍然间,只见一黄河上的船夫,楫着修长的桨,泛动阵阵涟漪,悠荡在波澜不惊的河面上,忘记喧哗,忘记纷争,摇出没有负重的轻舟,在河中顺流滑行,挣脱世俗的戒律,只轻轻一划,便放飞了自我。
乍然间,或见箬笠之下,一老者长须飘飘,或在岸边,弄一竿长网,有意无意之间,一网一网的打捞着黄河,鱼或有或无,都不在其关注之中。忽听,远处飘来一阵阵飘渺的萧声。萧声中,黄河与古村似乎进入了深思,让这脱离尘嚣的世界显得出奇地静,时间亦如恋在这一刻,步入了静止状态。
直到,萧声戛然而止。然见,鱼的一个甩尾,鸟的一声清鸣,树的一阵微颤,时间又重新开始了流动,风又开始轻抚水面,河水又开始涛涛奔流。
进入西纸坊,你仿若进入了烂柯之境。它隐去了世俗所有的污秽、杂念。心底涌出的只有震撼、感叹、无私和清纯。你会从心底油然冒出一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时间仍旧流失,黄河依旧奔流,这个古老的村庄将继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来到这古村也有不同的感觉。亦如黄河吟唱着有情亦或无情的岁月,在绵延不绝的日子里,在涛声中睡去还会醒来,船夫那咿咿呀呀的摇撸声,似乎在诉说着古村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