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示弱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六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6章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6章译文:当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身体十分柔软灵活,可是他死后身体就会变得枯槁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招致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致砍伐摧折;因此,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思绪流萤:
老子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是说草木等万物生长时,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也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故意显露强悍和锋芒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而本文述之“示弱”,意在探讨人“示弱”的益处和以弱胜强的生长策略。
“示弱”,是故意表示自己软弱,不敢或不愿与对方比较和较量;比如,小明和小红在下棋,小红是下棋高手,但小明也不向小红示弱;《后汉书·班超传》曰:“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於远夷,暴短於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曰:“卫尉伊力延曰:‘彼步我骑,势不相及,今倍道而归则示弱,且捐弃资财,非计也'”。
人的示弱,并非是真的软弱,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某种需要,或是想体现自己谦卑做人的姿态,适时故意展现出一种弱势的姿态,有助于化解敌意、减少阻力、缓解和融洽关系,以及紧张的危机,进而形成蓄势勃发的成长优势;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人的能力过强,不作适当掩饰,遇到嫉妒心强的人,就易释放一些不负责任的攻击言行,所以应有所示弱,以减少前行的逆差;可是,当一个人不被别人放在眼里,甚至招致轻视、暗算时,就不应再去示弱,而应强势防卫;如把示弱和逞强的利弊加以分析,示弱的弊端小于逞强;因为,不分情况和环境的过于强势,并非等于“好效果”,而主动示弱却能迅速赢得好感,使欲办事情趋于顺利。俗话说:“难得糊涂”,许多人也就把糊涂视为把握人际交往主动权的“灵丹妙药”;比如,在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艰辛和不容易;在无成就的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往事和烦恼;在经济条件不好的人面前,说自己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和工作困难多的苦衷,就易让对方感觉自己也有“一本难念的经”,便于相互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挤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时,愿给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发生率很高;而一名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时,却所有人避让,都认为自己在做善事,车祸发生率为零;可见,弱与强在某些时候,效果截然相反,弱反而得了强势,强反而处于弱势。《道德经》中商荣问老子:“为何一个人年老时,牙齿掉光了,舌头却还在?”老子回答:“牙齿之所以都掉了,是因为过于刚强;而舌头知道展现柔弱,所以能存在长久。”人们习惯地以为强者才能占上风,事实却是示弱的人,往往走得更远;示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智慧;比如,有的人明知做错事情,却死活不肯服软;明明不懂的东西,却非要假装很懂,而且做事喜欢强出头,不甘示弱,结果往往因过于逞强,不肯认怂,而处处碰壁;相反,成熟的人遇事知示弱,等于给自己留了一个台阶和余地。民国时期,26岁的沈从文,已是文坛新星,有一次受邀赴大学讲课,许多学生慕名而来,挤满了教室,他一走上讲台,就被场面吓呆了十多分钟,缓过神后,底下的学生已开始躁动和小声议论;于是,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看到这句话,台下的学生都站起来给予了掌声;这是沈从文以弱者姿态坦诚自己的不足和紧张,既得到了学生谅解,又化解了尴尬,更说明示弱是以退为进的手段和以柔克刚的力量。
人生在世,过刚易折,示弱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格局;比如,有人问名嘴梁宏达:“你为何总在公共场合说自己有糖尿病的事?”梁宏达笑了笑告知:自己有些朋友喜欢喝酒,每次不喝醉不罢休,为了不伤朋友的热情,自己只能说有病,朋友知道后,就不再找他喝酒,交情没减,反而有增,自己身体也好起来了;可见,示弱或适时退让,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作家王媛说:“扬眉是一种能力,低眉却是一种勇气”;示弱不是软弱,只是强者隐藏实力的表现;真正厉害的人,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计较暂时的成败得失,更不会陷于眼前的鸡毛蒜皮琐事,懂得逞强赢得一时,示弱才能赢得一世;学会隐藏锋芒,是境界、格局和修养;心理学上有一个“示弱定律”:当人们发现别人有缺点时,通常会消除抵触和敌对情绪,产生同情和亲近感;很多时候,故意示人以弱,不仅能消除危机,亦能鉴证胸怀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红楼梦》中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问她读书的情况,她如实回答“读到《四书》了”,后来听贾母说贾家姐妹“只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就立即收敛了锋芒,当宝玉再问她读书时,她就回答“些许识几个字罢了”,正是这种低调,让她深受大观园里姑娘们的喜爱;这看出善于示弱的人,会给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对人是一种尊重;学会示弱的人不争不抢,易得到多人的拥护和欣赏;俗话说:“退一步,乾坤即大;饶一着,万虑方休”;很多时候,示弱也是为他人着想,在一进一退之间,可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陈言边务疏》一文里写过“示弱四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这是说当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万不可硬碰硬;韬光养晦,隐藏实力,不与争锋,避其锋芒,才能保全自己;示弱不仅是用兵良策,也是为人处世之道;逞强显能,非明智所为;守拙藏锐,是顶级智慧;示弱在于保全自己,温暖他人。
示弱利于人的关系融洽。比如,曾有一位学者去拜访一位文学大师,目的是想获得一些丑闻资料;然而,双方见面后还未来得及寒暄,文学大师就说:“时间还早,可以慢慢谈”;学者听后感到意外;不多时,仆人端上咖啡,文学大师喝了一口,大嚷道“哦,好烫”;随即,咖啡杯滚落在地,仆人收拾好后,文学大师又欲把香烟倒着插入口中,在过滤嘴处点火,学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到此,学者满以为文学大师高不可攀,却不料竟见到一连串的洋相,可在笑声中,彼此的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有了亲近感;其实,这一切都是文学大师故意安排的,目的是要活跃一下气氛、消除戒备、拉近关系和表明自己是普通人,结果确收到了让对方放下偏见和化敌为友的效果。
实践启示人们:一些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以“瞎猫碰上死老鼠”给自己“打圆场”;还有,应掌握人们发现杰出人物弱点时,就会消除恐惧感的心理,打消不满或嫉妒,出现心理平衡,且受同情心驱使,还会产生一定的亲密感;所以,与人接触时谦卑交流,或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示己之短、补他人之长,或在事业有利时避让一些利益,是聪明、睿智和消除别人心理落差,笼络了人心的合适策略;并且,对错自在人心,示弱不是软弱,而是气度,回避较真、争斗、出口气和保面子的浮躁做法;因为,如错在自己,示弱是诚恳,可减少对立;若错在对方,示弱是顾大局,给对方惭愧的机会,也许多一个朋友。
再看我们身处个性张扬的现实生活,很多年轻人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像点了火药一样,非要“炸”出个“你死我活”的状态,便是阅历浅、不成熟的“逞强”,不知“枪打的出头鸟”的危害与苦头;因此,要想做到示弱,既要嘴巴克服尖酸刻薄,还要规避遇事争抢和不服的毛病,学会“能屈能伸”的大智若愚,才能营造出自己灿烂适宜的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