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一首无声的诗,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师生的心灵;是一座灯塔,在教育的海洋中为莘莘学子指引前行的方向。
阳渠学校的下午,冬日的阳光洒落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王立峰校长的《阳渠学校工作报告》中,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美丽校园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他们除了通过团队工作评比黑板报和班级文化墙外,还根据地域实际,主要从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和制度化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山西烽火纪念馆、科技博物馆、卦山和磁窑河进行了研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有幸前来参加教代会,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被永福寺的高墙吸引,阳渠村史馆就建造于此,这片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土地,在上世纪曾以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书写过教育的华章。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对阳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生发了三点建议。
红色文化常芝青:历史的回响,精神的传承
在阳渠,红色文化无疑是一抹最为鲜艳的色彩。常芝青,这位从阳渠走出的杰出先辈,其事迹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学校的精神天空。常芝青在新闻战线上的卓越贡献,展现出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常芝青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可以在校园的文化长廊里,精心陈列常芝青的生平事迹介绍与珍贵历史照片,让师生们在课余漫步间,便能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受先辈的崇高精神。可以定期开展“常芝青事迹宣讲会”,邀请党史专家、老革命家后代等走进校园,生动地讲述常芝青在战火纷飞年代如何坚守新闻阵地,传递党的声音,为民族解放事业鼓与呼。这些宣讲活动,能让常芝青的精神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抽象文字,而是化作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生动故事,深深烙印在师生们的心中。
可以开展以常芝青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绘画展览等活动。让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和纸,抒发对先辈的敬仰之情,描绘自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爱国情怀、民族责任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参观常芝青故居、村史馆,让大家亲身走进历史发生的现场,在一砖一瓦、一器一物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体会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与不易。这种沉浸式的教育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使常芝青的精神成为阳渠学校师生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源泉。
柳编非遗:指尖上的传承,文化的瑰宝
柳编,这一古老而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遗落民间的明珠,可以在阳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阳渠本地丰富的柳编资源为学校开展柳编文化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可以开设柳编手工艺课程,聘请当地的柳编技艺大师走进课堂,手把手地传授柳编技艺。从最基础的柳条选材、处理,到编织的基本技法,如十字编、人字编、梅花编等,再到复杂精美的柳编造型设计,学生们能够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一步步走进柳编艺术的奇妙世界。
学校还可以设立柳编工作室,为热爱柳编的师生提供一个创作与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传统柳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新颖独特的柳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在校园内展示,还可以走出校门,参加各类文化展览与交流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阳渠学校柳编文化传承的成果与风采。
阳渠学校也可以以柳编文化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可以每年主办一次柳编文化节,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柳编作品,进行柳编技艺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能够掌握一门传统手工艺,更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与创造力,使柳编文化在校园里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本地资源融合:校园文化与地域的深情对话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本土资源这片肥沃的土壤。学校要充分挖掘本地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校园的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入了本地特色元素。漫步校园,让师生们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与亲切。学校的建筑命名也可以本地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等命名,使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本土历史文化记忆。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柳编手工艺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开发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以阳渠本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历史文化课程,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家乡的过去与现在;以本地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课程,组织学生们走进田野、山林,观察本地的动植物生态,探究本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与本地社区、企业的合作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们走进本地的工厂、农场,了解本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本地的民间艺人、文化名人走进校园,举办文化讲座、艺术表演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这些活动,使校园文化与本地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与成长空间。
我就想,如果阳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以红色文化常芝青为精神引领,以柳编非遗为文化特色,以本地资源融合为创新路径,将校园文化打造成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力量,让学生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不仅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够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校园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又似一阵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带来生机与希望。相信每一所学校在校园文化滋养下,师生们一定会书写出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为家乡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