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惠师首任教务主任王靖
文/李玉德(山东)
惠民师范初创时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点都不亚于第一任校长关锋的名号。她就是惠民师范第一任教导主任,著名的女革命家,教育家王靖。王靖,又名王爽兰。1921年生于山东荣成崖西乡。王靖自小就受到革命教育,1937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参加山东分局工作团到蒙阴县帮助工作,主要帮助蒙阴县委建立区级民主政权、群众团体和地方抗日武装,以加快蒙阴县根据地的建设。一个月后,工作团返回分局,王靖被留在蒙阴县担任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部长。1939年6月,徐向前到山东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9月20日,经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介绍,他们相互认识。那时王靖才18岁,也正处在崇拜英雄偶像的年龄。而当时的徐向前38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且徐向前已经是久经沙场,立过无数赫赫战功的名将了。这对当时的王靖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此时徐向前的第二任妻子程训宣已经牺牲7年。7年孤独的生活,即便他自己能够忍受,但对于他的战友和上级领导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因为对于一个经常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将军来说,他太辛苦了,根本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生活。衣服脏了,没人洗,破了,没人缝补;有个小病小伤,没人照料;尤其是,到这个年龄了,没有家,没有妻室,没有儿子,仅有一个结发妻留下的女儿,还经常见不到,大家对徐向前将军都感到心疼。所以那时,组织上和战友们都劝他再次成家。为了不让大家再对自己操心,当然也是为了让自己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激情,徐向前再次陷入爱情之中。还处在爱情憧憬期,年仅18岁的王靖和徐向前相爱了。俩人认识不久,就在山东沂南的马牧池村举行了婚礼。这无疑是一次闪婚。这次闪婚也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因为对于一个18岁少女来说,往往会冲动行事,对于婚姻也是如此。婚后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双方相差20岁),生活上难免有些不和谐。婚后不久,徐向前调回延安,王靖随同而去。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徐鲁溪诞生。1943年春,在他们的女儿不到两周岁时,王靖被派到中央党校学习。因为当时她才22岁,也正是提高自己的时候。但此时孩子太小,她这一走,把孩子留给徐向前,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当时徐向前还身体不好,患有肋膜炎等疾病,此时妻子长期离开他,也导致了双方感情的裂痕。不过还有一件事,也是导致他们夫妻分离的原因。一次王靖有病住院,在革命信仰和工作信念的指引下,她在没有征得徐向前同意的情况下,因为身体原因,做了绝育手术。尽管这对她的健康和工作有益,但因此,夫妻矛盾不断加深。不久这段短暂的婚姻就遗憾地结束了。离婚后,女儿许鲁溪跟随徐向前生活。1943年,当时因为日伪军在冀中和冀鲁边区革命根据地发起了大扫荡,抗日形势非常严峻,1944年1月11日,中央北方局为了促进原清河区和冀鲁边区的抗日工作,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渤海区。在那个年代,渤海区版图是非常大的,北到天津南,南到胶济铁路,西边拓展到了津浦路,环绕渤海大半个区域都属于渤海区,涉及51个县,面积高达5.4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专署。刚刚成立的渤海区急缺干部,王靖奉调回渤海区工作,任渤海区教育科干事。I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进攻,战场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隆隆炮声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此革命大转折之际,各地各单位亟需各方面的干部和人才,华东局及山东省不失时机的在山东临朐县与益都县交界处的闵家庄(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所在地)召开了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大力开办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迅速培养革命人才,以助形势的发展和革命的需要。会后渤海区行署积极贯彻省委教育工委会议精神,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决定着手创办一所师范学校。由于惠民县城刚刚解放,形势还不稳定,决定将校址暂定在惠民城北三里的马画匠村。马画匠村有五十多户人家,地域开阔,群众基础较好,又靠近县城,便于领导,且有旧庙和多余民房可供使用,有办学的客观条件和区位优势,所以,就将校址暂定在了马画匠村。渤海专署对创办师范学校极为重视,1948年10月,行署经过专门研究,决定派行署教育处科长关锋和李青田、王靖等同志专门负责师范的筹办工作。由此可见,师范的规格之高,地位之强。通过关锋、李青田、王靖等同志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于1948年12月1日终于如期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当天,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华东局、山东省和渤海专署的分管领导悉数到场。渤海京剧团和附近的干部群众也纷来祝贺。主席台横幅上“山东省渤海后师开学典礼”几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如盛开的桃花。横幅下,以关锋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穿着洗的发白的军装,腰系武装带,斜挎手枪,整齐划一的肃立在主席台上,威武壮观。王靖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精神抖擞地站在了主席台上。1949年6月,山东省师范教育会议又提出“继续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提高现在中等学校的质量”的指示精神。同年冬,省教育厅又提出要“向工农开门”,渤师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狠抓学校组织建设,完善了由关锋为校长,刘冠甲为副校长,李青田为党支部书记,王靖为教导主任的领导集体。惠师初创时期,王靖主抓教学工作。她根据形势需要和华东局的指示精神,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项目标确定为渤师的教育方针,将“拉起千百万人的文化大军,扫除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做为教育任务,并确定星期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义务劳动日”。在紧张的准备中,不到半月的时间,王靖于12月15日便正式将渤师的教学工作带入了正轨。当时的渤师真是穷的可笑,开学之日,全校十六名教师,六七位校领导,四五个职工,竟然只有图书十二本,红、紫药水三瓶,这就是渤师的全部家当。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王靖便带领生们自己动手,收集图书,自制墨水,油印教材……在王靖的努力下,学校的文化教育用品逐步丰富了起来。在王靖的倡导下,渤海师范以中央党校为楷模,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为出发点。将渤师打造成了革命的大熔炉。课余时间,她教同学们唱歌,洗衣服,缝缝补补……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迈着欢快的步伐,迎着落日的余晖,奔向了附近的村庄,走进军属的大门,担水的,扫院子的,除粪的,泥墙的,还有帮助洗头、洗脚、洗衣服的,简直是无活不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她带领学生们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美化校园。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帮灶、拾柴、清扫校院、脱坯、垒墙、搬运……渤海师范的学生们在王靖主任的带领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他们所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是让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歌曲呀,山东快书呀,《白毛女》呀,《小二黑结婚》呀,《杨排风》呀,《铡美案》呀等节目的上演,更是惊动了学校周边的村庄,这些文艺节目的上演,不但活跃了当地气氛,宣传了大好形势,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党的伟大,决策的英明,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1949年下学期,王靖还带领学生还办了四处民校,其中一处为高级民校,学生每晚都去轮流上课。在工作中,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王靖时刻都面带微笑,她的笑容中时刻都透露着温暖与友善,但同时也藏着一股坚韧不屈的精神。她既是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干部,其领导才能和工作作风更让人赞叹。之后,王靖主任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至到20世纪80年代离休,离休前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