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继凤 男,汉族,字仲雲,栖梧阁主人。1979年出生于甘肃通渭,2001年毕业于陇东学院美术学院,刘怀勇先生入室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通渭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通渭县管拔尖人才。
其作品骨法用笔,大胆而不失细节;粗狂而不张扬;含蓄而不拘谨。近年获得全国、省市大展多次。
获奖及参展经历
2015年作品入展“印象通渭”书画展;入展“翰墨青州2015中国书画年会”通渭名家书画邀请展在青州展出;
2017年在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悦心书画苑”栏目做了个人专题报道;
2018年作品《富贵常青》在《定西日报》发表。
2019年作品《榴香十月》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暨纪念兰州解放七十周年”美术展;
2020年作品《一堂和气》被定西市美术馆收藏;
2021年作品《绝不放弃》、《守护》在中国消防博物馆展出并收藏;
2021年作品《和风清影》入选2021“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2年作品《金秋寻梦》入选新时代新征程——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2年作品《庭院芳菲》入选2022“多彩贵州”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2年作品《锦冠丹凤》入选“伯年国艺”——全国中国画(册页)写意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2年作品《梦·驻守》入选中国梦·2022艺术草原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2年作品《故园遗韵》入选同源·第三届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艺海奋飞 画意仲云
继凤与我,既是师生,也是画友,更是知己。
在艺术上,我和继凤之间的交流很有趣。现在想起来,只觉得在他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深藏着极聪灵的内心。要不然怎么会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习惯;只要他提一个问题,剩下的就由我一个续一个的话题讲下去,中间他一直都在听。或许我能猜到他想听什么,或许我讲什么他都想听,或许是当惯了老师,我有止不住的讲课瘾。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任何一个话题,我们就化身一个最好的学生和一个最好的老师。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在他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们仍然时不时地交谈,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断地拓展。
这几年,他进步飞速,成绩斐然。艺术是一个人的孤独的奋斗史。他每一步的跨出,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他经历了一个长长的、默默的积淀期,在这个积淀期里,即便困境难涯,他的艺术之梦始终没有间断,没有妥协,没有消极,只有默默地坚持着、努力着,不断汲取着,不断拓展着,不断跨越着。
从他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他的专业研习走的是一条既策略,又智慧,更实务的路径。据观察,他把提升自我的重点放在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第一,坚持传统笔墨,汲取经典技法,领受大师艺术的内在精神;第二,突破自我局限,沉浸画道法理,解悟表现语言的深层规律;第三,思考时代特征,积极兼容并蓄,吸收现代绘画的创新理念;正是做到了三者齐头并进,汇聚合力,最终造就了他艺术上的快步跨越。
“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开”。在不断坚持的日子里,一步一个脚印,他的画越来越好,深得藏家喜爱,也深得业内认可。2017年,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悦心书画苑”栏目给他做了个人专题报道;2018年他的作品《富贵常青》发表在《定西日报》上。2019年,作品《榴香十月》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暨纪念兰州解放七十周年”美术展;2020年作品《一堂和气》被定西市美术馆收藏;2021年作品《绝不放弃》《守护》在中国消防博物馆展出并收藏。自此,他的艺术上升到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接连不断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中亮相。2021年作品《和风清影》入选2021“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2022年作品《金秋寻梦》入选新时代新征程——全国美术作品展;2022年作品《庭院芳菲》入选2022“多彩贵州”中国画作品展;2022年作品《锦冠丹凤》入选“伯年国艺”——全国中国画(册页)写意作品展;2022年作品《梦•驻守》入选中国梦•2022艺术草原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22年作品《故园遗韵》入选同源•第三届中国画作品展。随着这些成绩的取得,他如愿地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拥有了令人心慕的艺术身份和资历。
继凤的画很大气。中国画重思想情感的传达,同时又重“人如其画”统一性,所以修养的提升,人格意识的塑造,可视为检验艺术家造诣高低的标尺。历数这一个接一个成绩,直如神话一般。在成功与荣誉接踵而来,万分欣喜的时刻,他没有一丝地沾沾自喜,反而是更沉潜、更踏实地画画,果断地让进入一种平静的和内省地修行方式,蓄势待发,以期迈向更高的目标。如今,他处于一个必然而来的消化期、沉淀期。对艺术抱有诚心、虚心、恒心的画家,其作品一定会具备圆融练达、饱满健朗的气象,一定会格外耐读。不少画家喜欢戏玩炫技,喜欢标榜个性,喜欢弄一些自说自话的怪异图像,自鸣得意,其实是走在狭隘偏颇的路上,令人生厌,毫无共鸣可言。继凤则不然,在继凤作品中,我们能读到的哲学性、文化性、精神性,深刻而又隽永,看他的画,张张都有让人感到怡悦,唤起同感,契合到心坎里的魅力。为什么能让观者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其原因就是,他的每一幅画,其包蕴的画意,每每都是民族的、精神的、文化的、人生的正解,都是大众生活里的共同情感和愿望,所以格外具有亲和力,很容易唤起共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心正则笔正,理通则法胜。精神内涵和审美旨趣决定作品的意识倾向,法理的融会贯通铸就作品的技法水准。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像继凤这样脱颖而出的画家,其自身和作品必然有着独到的见解以及常人不及的能耐。中华民族的文化蕴涵赋予了中国画的精神特质,在继凤的画里每每得以呈现。红色在民族心理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产生了诸多的象征意义。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脑海里时不时地萦绕着继凤参加2022年“伯年国艺”——全国中国画(册页)写意作品展的作品《锦冠丹凤》,当其时,对他的这幅画,我是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件作品是由12幅小画组成的一套册页,让我流连其间,同时让所有看到这套作品的人都流连其间的要素,正是它的象征寓意。在这里,我不妨对鸡冠花的象征稍加列陈,可谓蔚为大观。首先它象征好运,旺财,旺运,喜庆吉祥,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其次象征繁荣茂盛,富于热情和勇气;在有些地方,鸡冠花寓意为火热的、永不褪色的爱情。所以这幅画,第一好就好在找到了高拔的文化站位和富有意思的创作契机。在象征寓意之外,这套作品的配色也非常出彩。十二幅,每一幅都是黑白红三个元素组成,黑色和白色是至简至纯、相反相成的两种颜色,黑阴,白阳,“黑”“白”之间,复现中国哲学的底色;以此三色为表达要素,凸显了创意所在,其画语格调自是不凡。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黑是实有的、凝重的、浓郁的、覆盖的,能包容一切事物以及色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白即素,白是虚无的、空灵的、简括的、初始的,中国画贵在留白,喻之“余玉”,运白则有韵味悠长的的特征。古人善于用高深的哲学经营画境,脱开生活的实相,架构艺术的意象,着黑白二者,可极尽高明之能事。而现代人偏好用敏感的视觉心理和形式语言经营画面,跳出杂乱无章的客观,设计作品的旨意,着黑白灰三者为骨架,可极尽言简意赅之能事。好的作品,不分古今,不分中外,对它一一细品,往往是处处可圈可点。这套作品,更见高妙之处,在于画法方面精彩甚多。其中,首先是他的出色的写法入画的能力很强,线条充满力感和节奏的韵致。其次是他变通与创意的能力很强,用色如用墨,于曙红中演绎干湿浓淡枯润,演绎了水墨淋漓的效果,塑造了肌理丰富、活力四射的形象。再次是画面纳入了现代绘画理念,在赋予了作品抽象魅力的同时,也赋予作品浓浓的当代感。这套作品中有四幅加进了黑色墨块的图形元素,猛的一看,丰满艳丽的鸡冠花由此脱颖而出,呈现在图形分割,黑白对立的背景前,籍此,画者主题思量与心语隐隐若现。循着这个思路,观者就不难发现,那些没有设置黑白色块分割组合的画面,也因为这四幅的局面,有了单一性的白色图块性质,白色块的连贯、铺垫,黑色块的穿插、调节,构成了整套作品的秩序、节奏和格局,营造了大有深意的跌宕空间。比如:黑色图形与白色矛盾对立的思辨指向……;有机图形与无极图形相异对比的审美指向……;主体形象的面面观:一幅画,直观,简明响亮,笔墨不多。细品,层层叠叠,用意良多。不可不谓是法理的通透,匠心的高明。基于认知和法理的高度,继凤的画形式语言鲜活,对比关系富于张力,有一种骨势遒劲,笔力顿挫,变化有致的生趣,炳炳烺烺,俨然大方之相。有此格局气象,继凤在他所专擅大写意花鸟创作中游刃有余。他的小幅花鸟画信手拈来,笔精墨妙,挥洒自如,趣味横生;大幅花鸟画意到笔随,法度严谨,用意深刻,气势饱满。出于传统,又赋新意,活泼健朗,格外引人。
石涛有言:“墨之渐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笔非生活不神”。画之高下,文心使然;陶养画气,心境有别。继凤在中国画的钻研一道,不仅善于练笔,更善于炼意炼心。他重视画案练笔,重视兼修书法,重视品读诗文,重视写生,重视传统的经典,重视当代的创新,兼收并蓄,养己襟怀。一个好的画家,仅仅有艺术中的悟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生活中的悟得;如不能洞熟世事,练达人生,其笔下怎会有能够折服观众的亮丽底色。继凤对待家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无一不是虔诚以待,寄寓美好,热爱有加。待人接物,笑脸相迎,这不只是他的性格,也是他从艺的心境。有此心境,才有他以善美人格绘写真诚无畏的生命情怀的艺术初心,才有他笔下诸如“一堂和气”,“紫气东来”,“大福禄”,“大吉大利”,“事事如意”等等的美好诉说。古人云:“心生而言立”,通过对继凤生活心迹的追寻,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到他作品中的内美本质,和他花鸟画的精神意蕴。
我最佩服继凤的,是他有一个非常可贵的进取心。心之所想,力之所及,“驯至于美大圣神”。“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箫鱼脱笙”。“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古师高论,借以为祝,愿继凤画意仲云,渐臻佳境。
作者简介:戴春森,陇东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画院院聘画家,民进甘肃开明画院理事,甘肃中国画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陇东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陇东学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