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涿鹿大战的前后
黄帝和蚩尤绝不是一战决胜负的,这场冲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达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
按古籍说法说,先后进行了大小战役 71 次,战火燃遍整个冀州即今山西、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庙底沟文化正式形成后,黄帝部族势力已扩展到太行山东麓。原先在汾河流域活动的后岗一期文化因素荡然无存,冀西北、晋西北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已变为白泥窑子类型,河北平原,除磁县钓鱼台等少数西阴文化近似的遗存外,大部分呈现出一派萧条衰败的景象。这应该就是二者大战的结果。
最惨烈且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是闻名后世的涿鹿之战。双方动用了众多人力物力,能人齐上,想尽了办法。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风伯雨师,说明蚩尤大军是北上的,风伯雨师,是蚩尤领下善用风雨的部落。应龙蓄水,以及北魃,则说明黄帝大军是南下的,原在高处。应龙和魃,都是黄帝下的部落。
一种说法是,蚩尤预先测算了战争爆发时会有连续三日的大雾天气,于是预先做了充足的准备。黄帝部族的将士被弥漫的大雾所困,不辨东西南北。后因黄帝的军师风后造出了指南车,才辨明方向,生擒蚩尤。
还有说法,风后绘制了八阵图,力牧则研制出了战车。黄帝又得九天玄女的帮助,制作了 80 面夔皮鼓。《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
风后,力牧,九天玄女,其实都是居住在一定区域,练就特别能人的部落。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对这场战役又做了补充:黄帝在闯出弥天大雾残喘之际,某晚偶做一梦,梦见天空忽然刮来一场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吹得一干二净,又梦见有人手执一柄千钧重的弓弩,正驱赶着上万只羊前行。
黄帝醒来,叹息说:风为号令,实为执政者。垢去土,是后。天下是不是有姓风名后的人呢?千钧重的弓弩,那必得是有异力的人才能举起;驱赶着上万只羊,就是能管理好天下百姓。天下是不是有姓力名牧的人呢?黄帝按图索骥,还真在“海隅”和“大泽”分别找到了叫风后和力牧的人,当即晋风后为相,提力牧为将。
黄帝为了战胜蚩尤,结成了浩荡的统一战线大联盟。
涿鹿之战倒底在什么地方?说法很多 。
一般认为是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涿鹿一带。这里流传有很多和涿鹿之战相关的地名,如涿鹿、阪泉、蚩尤城、蚩尤屋场等。
但后代考古没有在这些地方发现多少遗址。苏秉琦先生早年曾花费相当时间精力在冀北考察挖掘,结果所获寥寥。
另一种说法是把冀西北的涿鹿和晋南的运城通过涿鹿之战联系在了一起。黄帝领导的部落联军先攻下涿鹿城,蚩尤残部不得已仓皇南逃至冀州中部的蚩尤城。黄帝部族携胜利余威穷追猛打,最后攻占蚩尤城,并抓住蚩尤,将他肢解。蚩尤被肢解丧命之地,就是山西运城的古解州的盐池一带。
晋南民间传说风后是运城盐湖西边的社东村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及蚩尤的兵力部署等了若指掌。当黄帝大军杀到中冀蚩尤城下时,适逢大雾。风后号令部众,让部下在头侧插上了外形大同小异的皂角叶,辨别敌我,取得了胜利。
当年蚩尤发号施令的大本营即是现在运城盐池边上的蚩尤村。而那个驰名神州大地的千年渡口风陵渡据说就是风后去世后的陵墓。
远古时期的这场战争,给当地留下的烙印就是,晋南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每年谷雨前后还有在自家门上插一枝皂角叶以辟邪。
《梦溪笔谈》记载说,蚩尤轰然倒下后,血流如注,汩汩流向盐池,整个盐池因此变成了瘆人的赤红色,俗称蚩尤血。
这故事背后可能隐藏了一个真相就是,黄帝之所以能够联合众多的部落,付出巨大代价对付蚩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手中控制了盐池。试看,庙底沟的众多遗址都是围绕盐池的。
仰韶文化中期以来,农业带来稳定食物供给,人口数量不断膨胀,对盐的需求持续激增。对盐资源的寻找、开发、争夺、占有和垄断,成为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进程中极其重要环节。在铜铁金属冶炼出现之前,盐的属性与特点决定了其在农耕文明起源和早期进程中唯一战略物资地位。
海盐起源和使用很早,但提炼和运输成本非常高,很难大范围远距离运入内陆,直到商代,才开始成为重要来源,并在宋之后成为盐业第一;井盐开采难度大,技术高,西南地区自贡井盐和重庆巴盐到战国时才大规模开采;距离中原地区最近的陕北定边盐湖直到秦代才开始量产。岩(土)盐产量一直很小,只能起辅助作用,无法作总满足用盐需求的主要方式。只有处于东流黄河与东流黄河交接处的晋南河东盐湖才是唯一战略性的食盐产出之地。
当时盐池是掌握在黄帝落部手里,要不然他们会联合到那么多的同盟者。而蚩尤最终南下,其实是争夺盐池的控制权。所谓涿鹿之战,突际上是"浊卤"之战!
黄帝之所以将蚩尤肢解,是为了震摄天下。如此穷凶极恶之人,我都杀了,天下谁敢不服?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大经》中记载道:“黄帝擒杀蚩尤后,剥其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剪其发而建之天,名之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踢)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人唼之”。剥皮、割发、取胃、作肉浆,可谓残酷之极。
蚩尤也葬身多处。头在刽子手手里穿行数百公里后,被葬在现山东省寿张县阚乡城的蚩尤冢中,肩胛部分被埋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巨野县蚩尤肩胛冢中。他的其余肢体则掩埋在紧挨着盐池的中条山北麓下,后人称之为蚩尤冢。
蚩尤同黄帝一样,是上古历史上的有名部落联盟大首领。他同黄帝的战争,是两大部落的生存战,很难用道德去判断。
蚩尤是失败了,但在蚩尤部族活动过的地方和华夏民族心灵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山西、河北、山东、浙江、四川、湖南等地,祭祀蚩尤的祠庙,随处可见,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
黄帝之所以将蚩尤的头和肩胛骨葬于山东,在于那里有蚩尤当年的子民。回归乡里,一则震摄,一则安慰。
蚩尤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北方和南方蚩尤部落遗民融入华夏,还有苗民后世。
从以上历史看,黄帝在焦岱尤风岭击杀蚩尤,是不可能的。蚩尤活动中心区域不在焦岱,战争地域不在焦岱,埋葬地奌不在焦岱。这种当地传说只能是后来传入的说法。
下次谈黄帝是否在焦岱铸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