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希望的田野上》,何南 著,晨光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
■张鹏禹 /文
何南的长篇小说新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两代希望工程教育工作者用爱心浇灌学生成长的故事,呈现出当下少年儿童在时代变迁中的心灵蜕变,并由此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乡村画卷。
何南创作经验丰富,在《在希望的田野上》中不回避小主人公严夏夏成长中遭遇的身体疾病、代际冲突以及在学校中的不适应,细腻地描绘了她从内向敏感走向阳光自信的心路历程。小说开篇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当下家庭生活常见的场景,暴躁的爸爸、缺乏教育方法的妈妈,让严夏夏退缩到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关起房门给远方的朋友写起了电子邮件。随着故事展开,我们知道这个相貌普通、成绩平平的女孩子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她的家早已搬入政府的安置房中,离学校并不远却坚持住校。细心的女教师郝彤心发现了这一点,顺藤摸瓜找出了严夏夏原生家庭的问题。在郝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严夏夏的父母逐渐掌握了与女儿沟通的正确方式,父亲也重拾早年练就的梅花篆书绝技,母亲则投入非遗麦秆画的制作中,重获女儿的尊重与爱。小说借此突出表现了教师在少年儿童成长成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何南笔下,严夏夏与班主任郝老师的互动尤为引人注目。郝老师不仅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园丁,更是严夏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严夏夏因误会而情绪激动时,郝老师以温柔的话语和坚定的态度,给予她极大的安慰与鼓励;当她查出甲亢,家庭又面临经济困窘时,郝老师悄悄捐出2000元;看到严夏夏敏感内向,与同学很少交流,郝老师叮嘱艾郅埙多关心爱护同桌……郝彤心如她的名字一样,有一颗“童心”,总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她的形象,无疑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
如同书名所揭示的,“希望”是小说的主题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严夏夏、艾郅埙等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暗线则是女教师郝彤心受惠于希望工程,又投身希望工程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小读者会发现这个郝老师和别的老师不太一样,她的无私付出有着“忘我”的鲜明特质,令人不禁思考这位老师的“前史”。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从支校长的只言片语中得知,郝老师似乎与希望工程有关。尤其是严夏夏、艾郅埙到郝老师母校金兰希望小学的解谜之旅,揭开了她的身世。原来,郝彤心作为一名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当年得到了刘美英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师范大学毕业后,同样选择回到希望小学教书。刘美英因希望郝彤心能有更好的前途,便用“恶言恶语”劝说她到大城市发展,迫使郝彤心离开了希望小学。但她并没有放弃心心念念的基础教育工作,而是来到了严夏夏所在的这所乡村小学——龙塘乡小学。这个巧妙的悬念设置,一方面拉开了历史纵深感,让郝彤心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赋予人物行为动机充足的理由,另一方面也从侧面折射出严夏夏、艾郅埙对老师的关爱。最终,通过两位小朋友的牵线,解除了郝彤心与老师刘美英之间近十年的误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创作中巧妙融入时代元素,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历史感,又充满时代气息。从严夏夏所在村庄脱贫攻坚后的蝶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信息化时代孩子沟通方式的改变,到当下校园中校际联谊的多姿多彩,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律动。小说的精彩华章是严夏夏和艾郅埙到云南的希望小学与严夏夏的笔友和“闺蜜”——哈尼族女孩艾雅见面的几个章节。几位小朋友如导游般带我们见识了云南的风土人情和新时代希望小学的优良教学条件。西方成长小说不可或缺的情节就是主人公的“远行”,与此类似,在离开家乡、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过程中,《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主人公们来到西南联大旧址和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等地,经受了革命文化的熏陶和西南联大精神的洗礼,在即将升入初中、告别童年的六年级,收获了友谊与成长。
(本文来源:《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2月11日 11 版 )

何南,河南周口人,作家、纪录片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张天翼儿童文学奖、“上海好童书”入围奖等。《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专项扶持项目,列入2024年第十三届云南省中小学“好书相伴 快乐成长”推荐书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本以儿童视角见证美丽家乡的发展、变迁,反映当今时代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生活的现实题材儿童小说。主要讲述六年级女生严夏夏在班主任郝老师的帮助下,从一个内向且敏感的孩子,逐步打开心扉,变得热情、阳光、自信、进步的故事。
晨光出版社推出作家何南创作的儿童长篇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该书以“希望与梦想”作为主旨,作家聚焦于中国乡村孩子的成长,结合自身的童年经历创作,期望通过温暖的文字,为读者播撒梦想的种子,耕耘希望的田野,绽放青春的光彩,照亮成长的道路。
书中的女孩严夏夏是一个内向且敏感的孩子,家庭矛盾和病痛带来的双重打击让她格外消沉。她偶然得知,自己的班主任、女教师郝老师小时候曾接受过“希望工程”的帮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立志振兴乡村文化事业。受到郝老师青春故事的激励,严夏夏打开了心扉,师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续写奋斗逐梦的青春之歌。
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策划《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在河南团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悉心指导与倾情协调下,晨光出版社的编辑与作家何南于2024年1月前往河南多地采风,并走访了河南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新县希望小学。通过实地采访,作家获得了大量写作素材,在这些感人故事的加持下,创作之路变得更为平坦。
谈及这部新作的创作,作家何南说:“我曾是一个农村娃儿,家境贫困让我不仅有一个羸弱的身体,还有一个艰苦的童年。因早生若干年,我虽没有进入希望小学读书的幸运,但对拥有这种幸运的孩子感同身受。有一天,晨光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忽然问我:‘约您写一部和希望小学有关的小说怎么样?我心中已经有了书名——《在希望的田野上》!’此时,没有阳光,但我能看到他脸上涂满兴奋的油彩。霎时,我觉得,这本小说与我们俩有缘,它似乎就在不远处等着,踮着脚,热切地看着我,等我作出肯定回答。我点点头——是对编辑老师点头,也是对这本小说的‘精灵’点头。我觉得,编辑老师之所以问我,是因为他觉得我有‘资格’写这本书。这‘资格’与编故事的能力和文字功底无关,而是源于我被贫困包裹的童年时光。这便是这本书的由来。”
本书先后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云南省委宣传部2024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专项资助项目、2024年第十三届云南省中小学“好书相伴 快乐成长”推荐书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何南表示:“希望工程,在很多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随后,这些孩子也化身为希望的种子,茁壮长成参天大树。我很荣幸能够创作一部致敬希望工程的作品,期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孩子们温暖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