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记忆
文/曾久生
于都县,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东部地区,蜿蜒流淌的于都河穿城而过,为其赋予了独特的水乡韵味。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因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而被外界誉为中国“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
当我踏上这片历史氛围浓郁的土地,就被这片红色文化深深吸引,仿佛被一条历史的红线紧紧牵引。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央红军长征壮丽起点的见证者,而且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在低语那段镌刻着悲壮与奋斗的历史篇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在此集结,从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的土地上启程,开始了他们那场跨越二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于都人民全力以赴地支持红军,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投身于革命之中,有的甚至是全族加入军队,共同铸就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史诗。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似乎推开了一扇通向历史深处的大门。我的心情立刻变得庄严肃穆,步伐也不自觉地变得轻柔,唯恐打扰到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英灵。纪念馆内部光线柔和,气氛凝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宏伟的浮雕,红军战士们昂首挺胸,目光坚毅,像是正准备踏上那场伟大的征程。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逐渐清晰,那种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瞬间触动了我,让我觉得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沿着展厅缓步前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逐一展现在眼前。有红军战士们穿过的草鞋,有他们用过的简陋武器,还有那些记录着他们英勇事迹的泛黄纸张。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份记忆都诉说着无尽的苦难与辉煌。我仔细地品读每个展区,每帧图片,每幅雕像……凝视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聆听着讲解员生动的叙述,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其中,一张红军借谷证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当年红军向群众借粮时开具的凭证,它见证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厚的情谊。
漫步纪念馆,我的目光被一幅创意非凡的中国地图所吸引——它由80双草鞋巧妙组合而成。小红星温馨地指引我们关注江西于都,那是长征的起点;而大红星则庄重地指向首都北京,象征着最终目标。我想象着当年,于都的妇女和老人们是如何辛勤劳作,一绳一草编织出这些坚固的草鞋,寄寓着对红军胜利归来的深切期望。
在红军于都集结休整的日子里,当地人民的慷慨让我深感震撼。他们不仅筹集了巨量的粮食、菜干和草鞋,还包括了6.25万元的现金捐赠,以及大量的军事物资。这一切都为红军的出征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站在纪念馆内,我对于都人民的无私奉献和红军不屈不挠的精神充满了敬意。
在一幅描绘红军渡河的巨幅画作前,我停下了脚步。画面上,红军战士们正在奋力划桨,江水波涛汹涌,敌人的炮火在江面上激起一片片水花。我好像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炮声,感受到了那份生死存亡的紧迫感。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那些年轻的生命,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纪念馆的最后一站,我站在一面巨大的党旗前,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和信念。我知道,这份力量来源于那些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先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步出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达60亩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一条柔软的塑胶步行道宛如飘逸的红飘带,巧妙地将主题雕塑、望江亭、纪念广场等景点紧密相连。漫步其间,人们不禁沉浸在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中,内心涌动着对历史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感动。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而明亮。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承载着无数英雄事迹的建筑,让我深刻认识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信仰的升华。
站在杨成武将军题字的“长征渡口”石碑前,我在深深思索,在历史的长河中,于都河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中国革命史来说,它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它被誉为“长征第一渡”,因为这里正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起点。站在河边,我不禁想象起当年红军战士们渡河的壮观场景,那种历史的庄重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条河流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精神的象征,它被誉为中国“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这份赞誉对它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于都河畔,清澈的水面宛如一位见证了千年沧桑的历史叙述者,细述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远处的山峦覆盖着生机勃勃的绿意,层层叠叠,宛若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展现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于都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她那炽热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更是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
长征已成为于都县最为独特的标识,而该县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江西省39个重点推进项目中,于都县独占6席,彰显了其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改扩建及景观提升、长征历史步道、八大渡口以及六处遗址遗迹等3个项目已成功纳入国家级规划。
于都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它更是伟大战略转移的开端,是革命火种传播的起点。这条河流见证了中国人民从逆境中崛起的历史时刻,成为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地标。
在2019年5月20日的午后,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此地,以深切的敬意缅怀革命先烈,并敬献花篮,同时发出了激励人心的“新长征再出发”的号召。
自那时起,这片土地便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圣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参观人数逐年激增,仅在2024年上半年,就迎来了超过244万的游客。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一群纪律严明、井然有序的人们肃立致敬。他们静默地向纪念碑致哀,随后恭敬地献上花篮,以表达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聆听一位讲解员是这样娓娓道来的:“一位老红军在亲人的搀扶下,老红军凝视着于都河,动情地说:‘我们这些红军战士,当年跟随大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8.6万人中有1.7万是我们于都人。我们分别从东门、南门、西门、山峰坝、渔翁埠等八个渡口启程,背井离乡,心中满是对家乡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日夜思念。现在,我们的出发地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修复,周围的环境和设施都变得不敢认了。这些渡口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让后人能够记住我们当年的牺牲和奋斗,也告慰长眠在地下的战友’”。
当年,红军战士们就是沿着这条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渡河过程中,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甚至是棺材板,为红军架起了一座座浮桥。他们的身影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如今,于都人民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红色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去90载。曾经的那座东门渡口浮桥,依旧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远征的红军归来。在于都河上,先后建起了名为“红军”、“长征”、“渡江”、“集结”和“胜利”的五座大桥。然而,在这600米宽的河面上,依然能听到那些坚定有力的脚步声回荡不息。
行走江边,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江面宽阔,碧波荡漾,阳光下的江水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涟漪。游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游客们在甲板上欣赏着两岸的风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绿色是于都最动人的色彩,漫步在于都河两岸,只见江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的青山如黛,绿意盎然。不时有成群结队的白鹭翩翩起舞,为这幅美景增添了几分生机。只见竹林深处有人家,炊烟袅袅升起,与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除了红色文化,于都的人文风情也同样让人着迷。在这里,古老的祠堂、庙宇和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走进一座古老的祠堂,仔细观察着木柱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墙壁上挂着的字画和楹联,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先辈们的智慧与才情。
在于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无处不在。无论是红色的革命精神,还是绿色的生态环境,亦或是深厚的人文底蕴,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无论是山间的田野还是江边的渔村,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村民们依山傍水,过着宁静而惬意的生活。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一般温暖人心,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幸福与安宁。
江边的花坛里鲜花盛开,色彩斑斓,香气扑鼻。行人们悠闲地走着,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欣赏江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孩子们在草坪上尽情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繁华的景象增添了几分活力。
走着走着,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幸好,江畔的小吃街就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一家当地特色的餐馆,想要品尝一下这里的美食。餐馆的老板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两道当地的特色菜肴——梅江鱼和芋头糕。梅江鱼选用新鲜鱼肉为主料,搭配当地特制的酱料,经过独特的烹饪工艺,鱼肉鲜嫩可口,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芋头糕则是一种用芋头、糯米粉等食材制作的传统糕点,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芋头的细腻和糯米的香甜,真是美味极了。
在江畔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不暇接。各种特色小吃摊位前围满了游客,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购物中心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无论是购物、休闲还是娱乐,这里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夜幕降临,于都河两岸的灯光璀璨夺目。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整个城市,只见江面上的灯光倒映着两岸的高楼大厦,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霓虹闪烁,与星空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
在于都,红色文化与人文风情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里的山水风光、红色记忆和人文风情,都让我深深地为之陶醉。于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气质,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脚步。
2024年10月21日定稿
作者简介:曾久生,笔名,田雨,曾在某部服役,中共党员,政工师,在职党校本科学历,就职江西中烟公司赣州卷烟厂。历任党委办秘书,副科级宣传员、团委副书记、党办副主任、企划部经理、《赣烟人报》主编、宣传科长等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江西日报》《羊城晚报》《作家》《记者写天下》《东方烟草报》等50余种刊物;出版文集《雪花诗笺》《我的枣树》等著作,获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