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故乡事
——读池墨散文集《故人故园故土》有感
文/王业松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江苏沭阳籍作家池墨在《故人故园故土》中写了家乡的人、事、物。写的人包括沭阳本地人和曾在沭阳为官的外乡人;写事物都是历史上值得一记的事物,有百年古栗林、百年袁公藤、以韩信命名的韩山、沂河、沭河和沭阳的城门。
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县(198万)的沭阳与我的故乡泗阳比邻,而且我的家乡王集镇距沭阳境界很近,因此,我会说流利的沭阳话。还有一件事使我对沭阳怀有如同己乡的感情。我在沭阳小店乡有一门近房,我的三爷(三叔)王浪仙(原名王万和)是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田赋主任,1940年10月因积劳成疾病故。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王浪仙,小店乡曾改名为浪仙乡(史料来源:中共沭阳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著《沭水东流—沭阳县党史资料第四辑》。三爷有两个女儿,无儿子。三爷过世后,三娘想把我过继给她作子,但因我父母舍不得而未成。我差点成了沭阳人,因此,我对沭阳有别样的感情。
因为以上原因,我用心用情读了池墨用心用情写的《故人故园故土》。
在第一辑的故人中,作者写了千年一叹的项羽和其夫人虞姬、科学泰斗沈括、文学大师袁枚、清朝二品官员胡简敬、民国才女刘清韵、一代烈女胡仿兰、左联作家王洁予、摄影大师吴印咸等9人。
沭阳县有幸,出了个有情有义有才的作家池墨,把沭阳县历史和当代的名人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作者也有幸出生在颇有文化底蕴的沭阳。沭阳因有了池墨这样的作家而骄傲,池墨也应作为沭阳人而自豪。
《故人故园故土》是散文式的论文,每篇都是论点明确,论据详实。作者治学严谨,每篇都经过旁征博引,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每篇又是论文式的散文,并非像一般论文那样让人读来枯燥无味,单调无趣,而是笔走龙蛇,文采飞扬,如诗似画,引人入胜,难以释卷。有的篇章还有故事情节,有的情节和场面惊心动魄。如烈女抗争和周廷鉴为了告倒胡简敬拦驾跳江而终于成功等。我建议《一代烈女胡仿兰》和《官场浮沉胡简敬》完全可以改写成剧本,或用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淮海戏演唱,或拍成电影。
作者在《故人故园故土》中用了20页篇幅写了当代的摄影大师吴印咸(1900-1994)。作者认为,在沭阳的历史上,“比较著名、比较有影响、比较广为人知的沭阳籍历史文化名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秦末西楚霸王项羽的随军夫人虞姬,另一个就是摄影大师吴印咸”。说这两个人“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是“沭阳历史上无法忽略无法抹去的重要人物”,“在岁月的深处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沭阳人没有忘记这位摄影大师,沭阳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吴印咸摄影双年展”,沭阳人重建了吴印咸故居。
作者池墨在另一篇散文中还写了一段吴印咸:“吴印咸故居的建成,也让沭阳多了一份历史文化的底蕴,人们通过吴印咸故居来了解这个摄影大师一生的光辉足迹;人们通过他的一幅幅摄影作品来了解历史进程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吴印咸,是生活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作者还通过吴印咸1923年的一幅
《晓市》照片来考证沭阳县城承晖门的存在。可见,照片可以记录历史,印证历史。作者说:吴印咸承晖城门的照片,“让沭阳的城门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中国,也许是世界最大的占地500亩藏品1000多万件的私人博物馆—抗战博物创建人樊建川说,人死了不算死,直到没人提起了,没人念叨了,才算死。他说:“人,怎样不被后人忘记?为民正直乐善,为军不惧生死,为官造福百姓,为商捐献社会,为学为文为艺者向人们贡献优秀成果和作品,就不会被后人遗忘”。作者在《文学大师袁枚》中写到:“真正的好官,其声誉不仅在当时,更在后世。即使时过境迁,即使已经作古,他们仍然会活在老百姓的心中”,作者感慨地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应该留下点什么。”我对此言颇有同感。我在2022年写了《作品活着作者就活着—参观吴印咸故居有感》中写着:“吴印咸用镜头为世人留下珍贵的摄影作品还留在人间,他的著作还留在人间,尤其是他替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拍摄的照片还留在人们心中,他拍摄的工、农、兵为解放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人物形象还在人民心中。吴印咸拍摄的人物形象、艺术作品还活着,所以,作为作者、摄影者、历史的记录人吴印咸还活着”。我还写:“吴印咸记录了时代,时代也记录了吴印咸。山河知道你,人民认识你”。就在昨天,12月15日,央视《向经典致敬》栏目,还出现了吴印咸的名字。1949年,他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即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厂长。
《论语》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了解了中国灿烂的文化,才能有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热爱中国。
作者池墨因对家乡沭阳的知之深,所以也爱之切。作者在《想见不如怀念》一文中说:“对社会公平以及人生走向一直在作思考……关注最底层民众生存状态,以自己的声音为民众说话,一直是我坚守的信条”。将故人,故园,故土记录下来,“将家国之美展示在世人眼前,成为我的夙愿”。
作者这样高度评价延安时期就著名的摄影大师吴印咸,让我自然想到当代摄影艺术家罗红。因为罗红也向人们呈现了他的精美摄影作品。近两三年来,我写了《罗红的成功之道》、《兼两“家”于一身的罗红》、《对罗红摄影艺术的再认识》和《点睛之笔写罗红》(评韩瑛荐赏罗红摄影艺术作品的文章)等。我所以写了这些文章,不仅是对罗红的肯定和赞赏,而且是对罗红作品的尊崇。但罗红先生很谦虚,他在微信中对我说,他即使有点成就,“也是遇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为社会创造一点价值,感谢这个时代”。表示在“有生之年,要多为人民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
12月12日,我回复罗红说:“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英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担当。摄影大师吴印咸拍摄了毛主席、周总理和白求恩的人生,记录了时代,而你罗红摄影艺术家用镜头同样记录了不同时代。你把人们罕见的美搬到世人眼前,让人们去热爱美,维护美,并创造美。你为了拍摄到美进入险境,你为了艺术多次负伤。你就是英雄。人民热爱艺术,人民崇尚英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生在中国,应知中国事。只有自知才能自爱,只有自爰才能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豪。池墨先生写了吴印咸,我写了罗红,都是在讲好中国故事。我比池墨年长36岁,同属犬。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人的奋力,让我们不分年龄共鸣共勉。
2024年12月15日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