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中的栾树
作者 :栾武江
仔细想来,在所有的树木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栾树。
小时候,在山东老家的田间地头,我曾经种过两棵柳树苗、两棵栾树苗。在自家的草垛旁边,我也种下了两棵梧桐树苗。我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希望它们快快长大。可惜的是,不到一年,那两棵柳树苗和两棵栾树苗就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砍掉了。所幸的是,那两棵梧桐树苗因为地处偏僻,没被发现,躲过了劫难。1994年春,我回老家探亲时,这两棵梧桐树已长成树围1米多的大树了。
我心痛的是那两棵栾树苗,那是父亲从遥远的南山里移栽过来的。父亲说这栾树与我们栾姓人家有很深的渊源,叮嘱我一定要看护好它。而我却没能如他所愿,心里一直很愧疚。不过,这也引起了我对栾树的极大兴趣。很快,我查了《新华字典》,发现栾树还真的不一般呢!“栾树,落叶乔木,花黄色。叶可做青色染料,花可入药,又可做黄色染料,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 栾树一身都是宝,真不简单!
1978年5月,当我就要离开老家到鹤岗定居时,母亲曾特地带我来到烟台。母亲说过,栾树还有“亚洲神树”的美称。而在烟台市烟台山上龙王庙的庭院里,就有这样一棵600多年树龄的大栾树。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棵大栾树时,就被它强烈地震撼到了:树干是棕色的,高大、挺拨;树皮粗糙、坚实,刻满岁月的痕迹;枝干伸展、有序,曲线优美,宛如舞者;树冠茂密如巨伞,覆盖着大半个院子,清凉、遮荫;树叶厚实而光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可惜,因为还没有到栾树开花的季节,我并没有看到这棵大栾树繁花似锦的样子。但是,它的许多枝条上已吐出了嫩芽,含苞待放。
母亲叮嘱我说:烟台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
母亲的话,我深信不疑,铭记在心。那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在大连中山公园,在北京香山公园、颐和园、中山公园,我见到过许多的栾树。但是,都不如烟台山上的那棵大栾树高大、挺拨、昂扬向上。因为,在我的心里,栾树,就是我的故乡,魂牵梦萦的地方。
1991年6月,在鹤岗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我读到了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的名篇《我与地坛 》。我如获至宝。借回家中,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连呼过瘾。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位作家的文章中读到关于栾树的描述文字。这些优美的文字啊,至今我还能背诵得出来呢!“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了一个”。
在史铁生的笔下,栾树竟然是这样的美好,我很惊讶。后来,我才了解到:1989年5月5日,史铁生完成了《我与地坛》的写作。那一年,他正好40岁!可在他这40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困苦啊!21岁,他双腿瘫痪,自杀3次,被人救下;26岁,母亲因他而过早离开人世,遗憾一生;30岁,他双肾失灵,患上了肾病;31岁,他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经过10多年的磨练,史铁生终于写出了这篇哲思抒情散文。多年以后,在我读过许多书,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风景,我才似乎读懂了:地坛、栾树,只是两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有感于史铁生对地坛、对栾树、对母亲的深情告白,带着好奇与探求的心情。2003年10月,我在北京参加文化活动时,特地来到地坛,寻找史铁生笔下的“那几棵大栾树”,一睹它惊世的容颜。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我没费多少力气就找到了“那几棵大栾树”。抚摸着它苍劲、挺拨的树干,仰望着它如 巨 伞般的树冠,特别是当我看到那些如红灯笼般的蒴果时,我再一次被强烈地震撼到了。你看呀,这些蒴果密密匝匝、紧紧相依,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而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将丰收的喜悦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世人。这时的栾树,就象是秋天的使者,用它那独特的方式,宣示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延续。
栾树,不争荣耀,不刻意张扬,却用一树花开,漫天蒴果,灿烂地绽放成一种情调,弥漫成一种温暖,热闹成一道风景,带给我们无尽的宁静与安详,幸福与希望!
而这,正是栾树的风格!
这一 点,正如史铁生所说:“栾树,就是一场盛大的秋天”。是啊,秋天,就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个浪漫而多情的季节里,栾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栾树,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震撼与绚烂一生”。
而这,正是栾树的花语。
在史铁生的笔下,栾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而史铁生,不就象是一棵栾树吗?在他59年的有限生命里,有38年他是在轮椅上度过的。而且,每天还要遭受肾病的折磨。“路无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笔去寻找。”史铁生的3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但他依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他用心感悟,用情感人,用笔抒怀,绽放着独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光彩。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就是史铁生,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史铁生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找寻超越无限的永恒。热爱生活,珍惜当下。而当下,便是最好!
我喜欢收藏史铁生的著作,他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命若琴弦》、《记忆与印象》、《奶奶与星星》,直到现在还摆放在我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我更喜欢朗读史铁生的作品,因为这其中的一字一句,朴素而真诚,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仅从这一点,史铁生就当之无愧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
当然,我尊崇的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还有很多:铁凝、路遥、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迟子建……,我收藏着他们的许多著作。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与写作,他们是我的精神力量和不竭动力。
2024年10月,我在北京参加“十月文学月”活动时,特地去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正在那里举办的“歌以咏志,星汉灿烂”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展。这个展览涵盖700多名作家、600多件手稿与初版本图书、4000多张图片。在这里,我寻找到了史铁生的作品展位。我仔仔细细地观看了展柜中的所有展品,竟然发现了6本我没有收藏到的孤本书。我还注意到,在史铁生留下的照片里,他大多都是笑容满面,开心地笑着。你看,他宽宽的额头,睿智的双眼,挺直的鼻梁,还有那副老式眼镜,典型的中国文化人形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门前的石碑上,镌刻着的巴金的至理名言:“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著作。他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字字珠玉,发人深省。
我在想,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90余万件藏品,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心血的结晶,就是中国文学事业的扛鼎之作,就是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历经100多年,中国的文学家忠实的践行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创新与梦想。他们就象那高大挺拔、繁花似锦、蒴果累累的栾树一样,以群峰耸峙的壮丽景象,矗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我不会忘记,史铁生说过的话:“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叶子。”我不是树,但我愿意自己是树上的叶子。只要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丁点绿荫,我就会很知足,并永远快乐着……

作者简介: 栾武江,黑龙江鹤岗人,中共党员,政府公务人员、史志学者、摄影师、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获得国家级征文金奖9项。2006年2008年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书香之家:2018年10月,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第三届“书香之家"荣誉称号;2019年4月23日,荣获中央宣传部授予的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主播简介:
灵感,企业退休干部,喜爱诵读和文学,市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多家平台主播。愿用有声的文字传递正能量和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