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分
马延明
世界就这么大,济南就这么小。上周三下午四点多钟,接到垂杨书画院自牧院长的电话,说是无锡冯其庸学术馆的余新伟馆长来了,晚上一起坐坐,由我开车接着自牧主席和本院的贾处长一同前往。
下班后,我驾车接上本院的自牧主席和贾处长,自牧主席上车后,对我说顺路去接个人,我问:“接谁?”自牧主席说:“到环山路去接叶兆信!”我说:“是大众日报社的叶兆信老师吗?”自牧主席说:“对!”我说:“太好了!我早就想见他了,叶老师可是个高人!......”
我的许多朋友都认识叶兆信先生,从他们的口中我对叶兆信老师的人品、艺品已经有所了解。叶兆信,1959年生于山东夏津。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同年分配到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1983年调入大众日报社,历任美术编辑、《大众书画》专刊主编、新闻书画院秘书长、业务总监等。曾任第八、九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现为高级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编著有《中国佛教图案》(与潘鲁生合作)、《中国历代器物图案集成》(合作)、《中国诸神图集》等书。先后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叶兆信书画展”,在江苏无锡冯其庸学术馆举办“望岳思攀——叶兆信画展”,在济南市美术馆举办“志在传承——叶兆信画展”等。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我们来到环山路大众日报社宿舍,接上叶兆信老师,叶老师一上车,我就主动的问叶老师好,叶老师回复:“您好!”自牧主席把我介绍给叶老师,我对叶老师说:“叶老师,我们应该算是老朋友了,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出版的《群文艺术》杂志第四期上对于书画家介绍的栏目,我们两个在一页上,对您的介绍在左边,对我的介绍在右边,当时我看了您的介绍和您的画作就想见您,今天真是有缘,终于见到您了!”叶老师:“对!我想起来了,你写的很好啊!”我说:“谢谢您的鼓励,您多指导!”叶老师:“你客气了!我不是写字的!”......

我们聊着,一会儿就到了山大路科技楼,我们坐电梯上到七楼,开门的是垂杨书画院的秘书长杨文学先生,杨文学先生一见面就说:“余馆长早到了!”我们进屋看到留着长胡子像张大千似的冯其庸学术馆的余新伟院长,叶兆信老师、自牧院长和余馆长是老朋友,见面后相互握手,然后把我和贾处长介绍给余馆长,我们和余馆长寒暄问好,表示欢迎。然后,我们落座喝茶、聊天,聊了一会儿,自牧院长提议让余新伟馆长写几幅字,余馆长欣然应允,写了五、六幅字,并且应我之情为我书写了斋号“寂守斋”,我甚是高兴。随后我们到山大路的闫府饭店就餐,自牧主席当主陪,大家把酒言欢,我由于开车只能用水向各位朋友敬酒,可惜的是没有向叶兆信老师当面求教。


第二天上午,我和自牧主席、孙丰田大哥一起到莱芜参加笔会,杨文学秘书长驾车,在路上自牧主席说:“下午早回来,晚上叶兆信老师请客给余新伟馆长送行,邀请我们都参加!”我们按照自牧主席的安排下午四点钟准时返回,五点钟,杨文学院长开车接上丰田大哥、自牧主席和我,一起先去接叶兆信老师。叶兆信老师的工作室在舜耕路山东财经大学教师宿舍22号楼,由于离我们住的很近,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到达,我们一下车便见叶兆信老师在楼门口等候,我们一行四人在叶老师的引领下上到三层楼,一进屋,我立刻环视一周,房子是三室一厅的,厅呈南北方向,大约有30平方米,靠南有两张圆形茶桌,一张靠墙,上面是电视机,左右两边各放一把圈椅,另一张茶桌靠外一点,靠左边放这两把椅子。厅的北边放着一张画案,案子上靠左放着许多书籍和画画的颜料、印章等物品,大概占了画案的三分之一,上面放着一大卷纸。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冯其庸先生给叶老师题写的斋号“仰圣斋”,是一个六尺对开的长条,三个大字左边有数行小字,由于时间紧没有仔细阅读,“仰圣斋”三个字,苍劲有力,厚重中不失典雅,带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对面墙上有三道门,估计是卧室,在门和门之间有两个隔墙,第一个隔墙上挂着叶兆信老师的聘书、冯其庸先生的题字以及叶兆信老师的画像,紧靠着的还有一个小博古架,在第二个隔墙上挂着叶兆信老师和冯其庸先生的合影。北边是厨房,东墙上挂着叶老师和朋友的一些生活合影,其中有几幅是和冯其庸先生的合影。冯其庸先生可是当代的大家,是著名的红学家、文史专家,在书画、戏曲、文学等方面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叶兆信老师和冯其庸先生什么关系?我产生了疑问,当时又不好多问。叶兆信老师走到画案前拿起长卷展开一米多让我们欣赏,画的是一些亭台楼阁,用的是白描手法,虽然没有看手卷的全貌,但从打开的部分画面可以看出叶老师精湛的绘画艺术功底。随后,叶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著作《我的恩师冯其庸》送给我们,我这才知道叶兆信老师是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在我们的请求下,叶兆信老师为我们一一签名。尔后,我们坐在茶桌前与叶老师合影留念。


晚饭,叶兆信老师安排在八里洼路上的一个小餐馆,我们到的时候余新伟馆长和他的一位朋友小樊已经在等候,另外还有两位叶老师的朋友,巧合的其中有一位是我以前同事的爱人崔伟先生(他的爱人是我在胜利大街小学工作时的同事,他的母亲是我在上新街小学工作时的老领导),由于多年未见当时没有认出来,我们落座后,叶老师介绍到崔伟先生时才认了出来,认出来后崔伟先生和我更加亲切,与另外一位朋友换了坐位,与我靠近而坐,我们交流了很多,聊到了家庭,特别是谈到了叶老师,一说叶兆信老师崔伟先生满眼放光,佩服的眼神不时地投向叶老师,对叶老师的人品、学问、书画大加赞赏。叶老师在给我敬酒时主动地走到我跟前,我有点受宠若惊,赶紧站起来,叶老师对我说:“延明,你写得很好,遵守传统,用笔有弹性,线条干净利索!......”听了叶老师的话,我立即说:“叶老师,您是大家,您要多指教!”当我回敬叶老师酒时,我主动走到他跟前,他很有礼貌的站起来,又对我说:“学书法一定要从传统中来,现在动不动就谈创新,古人这么多好东西,学都学不过来,还谈什么创新?延明,你走的路子很正,贵在坚持!”我说:“谢谢叶老师!一定继续努力!”我当时想,叶老师太谦虚了,哪是不懂书法?绝对是行家!
我回到家后,用了一周的时间把叶兆信老师赠送的《我的恩师冯其庸》一书读完,从书中了解到了冯其庸先生对叶兆信老师的关心、爱护、教育、提携,看到了叶兆信老师对恩师的敬佩、尊重,特别是看到了冯其庸先生广泛阅读的书目和渊博的学识,看到了叶兆信老师在冯其庸先生指导下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学习探究历程,备受鼓舞。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冯其庸先生给叶兆信老师题写的斋号“仰圣斋”,是啊!这个斋号,不正是叶老师的自身写照吗?他把仰慕圣人、学习圣人、追随圣人作为了毕生的追求。同时,我也想起了从叶老师家出门时,看到的放在门口一张装裱好的画----是一幅盛开的紫藤,感觉这幅画好像是画得叶老师自己,一大串的紫藤花,透着厚重,透着艳丽,更透着芬芳......。
认识叶兆信老师真是三生有缘,我生幸矣!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