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你最后的归宿纪念诗人余伟——李威读诗特刊
沉痛悼念爱心诗人余伟,愿他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诗人简介:余伟,江苏徐州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歌一千多首,出版小说集一部。有诗歌,小说入选多种选集。现为世界诗歌网江苏频道副主编,《北极星新文学》现代诗歌副主编,《流光新诗刊》副主编、《诗子星座》《探索诗歌》顾问。
2024.12.16
余伟作品一览
《一阵风》《灯》《云龙湖凭栏》《羊群》《谷雨》《笑柄》《集装箱》《听来的故事》《倾听》《醉酒》《广场舞》《捞月亮》《恐龙化石》《在山中》《罗马》 《喇叭花》《萤火虫》《腊八节》《区别》《少妇教子》《门和窗》《翻书》
一阵风
文/余伟
一阵风把我从梦中吹醒
风呵,你从何处飞来
又要到什么地方去
你总是不知疲倦地游动
哪里是你最后的归宿
还有我最后的归宿又在哪里
你到过的地方很多
看到和听到的都很多
可又有谁能听得懂你的诉说
风呵,请把我的爱和祝福带走吧
送给那些在生活的重压下
喘息的人们
李威读诗:
写风的春上春树
文/李威
村上春树写他曾经在多年之间
常常写到风
那段岁月过去之后
忽然就不怎么写风了
并非刻意
就是不知怎么
就不写风了
其实,他的一部分
或者说,另一些他
已经随风飞远
在风中,写风
在风中,写啊写啊
随写随丢,随写随丢……
也写出写风的自己,随写随丢……
因为他们把自己
随写随丢
因此村上春树
不知道自己
一直在写风,一直在写风……
2024.10.1傍晚18:52
灯
文/余伟
那个在黑夜举灯的人
灯光穿透了黑夜
照亮了他和别人脚下的路
光明在他前面晃动
他身后则被阴影笼罩
那个在黑夜举灯的人
黑暗一直尾随在他身后
他举着灯在黑夜中消失
李威读诗:
跟着他走
那么,他不会消失
你也不会
消失在黑夜中
云龙湖凭栏
文/余伟
小雨中来到云龙湖
游人稀少
走到一处护栏处
只见滚滚波涛
不见一人
想起了辛弃疾的诗
把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我不敢拍栏杆
怕把仿古的栏杆拍断
惹麻烦
又想起了李煜的诗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不由为南唐后主叹息一声
几千年来
国亡了许多次
江山犹在
老百姓还过着自己的日子
李威读诗:
亡国,似乎是天大的事。
但江山不会亡,山河不会亡,江山山河中生生不息的人不会亡。
人说起那些亡国的事,也就是,茶余饭后的小谈资。
羊群
文/余伟
山坡上
有一群雪白的羊
在啃吃着青青的野草
牧羊人坐在一块石头上
静静地注视着羊群的举动
把羊群控制在
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仰望天空白云深处
也有一群雪白的羊在天空游动
只是没有看到牧羊人和青草
两群羊相比
还是人间的羊群幸福
它们有青草吃
还有牧羊人相伴
更不必担忧
来自高处的寒冷和恐惧
李威读诗:
人间的羊群,除了不必担忧高处的寒冷和恐惧,比天上的羊群更多一样好处:终其一生——直到最后一刻之前,都活在把牧羊人当做恩人来感恩的温暖中。
谷雨
文/余伟
谷雨过后
春天就要走了
夏天要来了
不要说谷雨带走了春天
这场雨即使不下
春天也会选择离开
这不关雨的事
谷雨过后
布谷鸟就要飞来了
它将一遍遍提醒我们
别忘了播种
春天,我也想播下种子
可我早已失去了土地
李威读诗:
失去了土地,就把种子播在心里吧。只不过,用来浇灌的不是雨水,而是流向心里的泪水。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笑柄
文/余伟
那些瞒天过海的人
那些用纸包火的人
那些掩耳盗铃的人
那些试图用手捂住
别人的嘴巴
不让別人发声的人
那些自己走路都摇摇晃晃
经常摔倒,碰墙
却想为别人引路的人
那些想揪着自己的头发
离开大地的人
都将成为历史的笑柄
李威读诗:
遍街都是这样的人。
但绝不会因为他们人多,就不会成为笑柄。
今天他们没成为笑柄,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但将来他们会成为笑柄。因为,孩子们总是向前走的,孩子们总是向往着宽广明亮的。
集装箱
文/余伟
去了一个码头
见到了那么多
摆放整齐的集装箱
哇,真壮观
回来路上
透过汽车玻璃
看到许多待售的楼盘
齐刷刷站在路两旁
比起码头上的集装箱
它们,更震撼
李威读诗:
集装箱是用来装货的。那些楼盘,也是为了用来装货——一些人用来经营的货。
听来的故事
文/余伟
有一个小女孩
出生才几个月
父母就离异
从小跟着乡下奶奶生活
一直到一年级
还没见过自己的妈妈
有一天
小女孩对奶奶说
同学们都有妈妈
只有我从没见过妈妈
也没喊过一声妈妈
奶奶,我能小小声地
喊你一声妈妈吗
奶奶哭着说
好孩子
你想喊就喊吧
李威读诗:
那位奶奶,也很久没听见人喊自己“妈妈”了。一个虚构的位置上喊出的妈妈,触动了两个相依为命的人的心!
倾听
文/余伟
我把耳朵贴在大地上
听到许多声音从地下传来
地下河的水在哗啦啦流淌
蚯蚓对着泥土喃喃地抒发着爱
快要出土的幼蝉们
围拢在古老的树根下
它们悄悄地谈论着过去
憧憬着未来
我听到那些被埋葬的种子
在泥土里声嘶力竭地叫喊
还有那些被埋得更深的煤
在地球深处大声呼唤我清晰地听到了
大地母亲的心脏
正在有力地跳动
李威读诗: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圣经·约翰福音12:24)
醉酒
文/余伟
年轻时,我酒量很大
高度酒能喝一斤多一点
有一次
我把几位想灌醉我的人
都喝倒了
看着他们醉酒的窘态
我想起了屈原的一句诗
众人皆醉我独醒
李威读诗:
我遇见难题了
文/李威
都被我喝醉了
三朋四友,东倒西歪
只剩我一个人还在独饮
我遇见难题了
我不断念叨:
我怎么就喝不醉呢
我怎么就喝不醉呢
民宿老板娘经过听见,笑说:
酒已经被你喝醉了
它又怎么
醉得了你呢
2024.4.20夜22:18
广场舞
文/余伟
空荡荡的广场
总得有人干点什么
才能填补这片空旷
集会不可以
跳跳广场舞还是可以的
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
使广场显得更像广场
李威读诗:
可不可以这样想象:当政者指着自己辖区内区域地图上一个广场,欣喜地说:组织了广场舞,又填补了一项空白。
捞月亮
文/余伟
月亮又掉进井里了
再也见不到那些捞月亮的猴子们
它们早己丧失了最后的家园
被人类关在动物园的铁笼里
月亮又掉进了井里
作为比猴子还要聪明的人类
不屑于捞水里的月亮
人们在世间把手臂伸得长长
热衷于捞取名呀利呀色呀等东西
李威读诗:
人们不屑于捞水里的月亮,在世间把手臂伸得长长,热衷于捞取名呀利呀色呀等东西。还一边捞,一边嘲笑猴子:他们多傻呀,他们捞的是镜花水月呀,他们不知道自己捞的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呀!
恐龙化石
文/余伟
恐龙死了
变成了化石
有人说,恐龙用化石的形式
继续活着。我觉得
这种活法跟死没啥区别
李威读诗:
我这里想说的不是余伟对行尸走肉似的活着的否定,
我想说的是另一层感受:我反感那种只是象征意义层面、其实并不真信的关于活着的说法——“啊他永远活着”“啊他灵魂永生”……
我相信,在爱中,那永活的,是真活。耶稣复活后让圣多马摸自己的身体、摸自己的伤口,就是要告诉人们:复活,不是精神、灵魂的复活,而是一个人的复活!——在爱中,不是象征意义的我们、而是血肉丰满的我们,能战胜死亡。
在山中
文/余伟
在山中
你只需静靜地看
静静地听
不要打扰那些蝴蝶和野蜂
让它们快乐地采集花粉
也不要采摘那些野花
让它们自由地开放
怎能让它们死在你手中
不要唱歌
你的歌声会惊动树上的小鸟
鸟儿唱得要比你好听
千万不要搬动那些石头
石头下面就是小虫子的家
你的鲁莽会破坏一个家庭
李威读诗:
谢谢余伟,写到了石头下面小虫子的家。我也写过石头缝隙里、孔洞里,都是一盏一盏小虫们的小灯。今天读到余伟,他也是一个心中点亮着与石头中的小灯彼此映照的灯火的人。
罗马
文/余伟
罗马很美好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去罗马
有人不费吹灰之力
他就住在罗马
有人离得很近
只需几分钟
或几小时
还有许多人
要几天 几个月 几年
才能到
更多的人想去罗马
隔着许多座大山
隔着许多条大江
隔着浩淼的海洋
隔着人的山人的海
永远无法抵达
李威读诗:
与余伟同题《罗马》
文/李威
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在罗马的人
未必能抵达罗马
参与过迫害基督徒的罗马人扫罗
直到走上
通往大马士革之路
之后,才成为
抵达罗马的圣保罗
(罗马公民扫罗在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迫害基督徒的途中遇到耶稣显圣,从此人生转折,受洗成为使徒保罗,并成为基督教最伟大的传播者。通往大马士革之路,被后人用来意指“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喇叭花
文/余伟
那些蓝色的
粉红色的野花
开在夏日的田埂上
我们都叫它喇叭花
也有人叫它牵牛花
不知它以前是否牵过牛
农村的耕牛早已灭绝
它如今再没有牛牵了
喇叭花
淡雅的野花
长得像喇叭
把看到和听到的
都藏在心里
从来不说一句话
李威读诗:
喇叭花,我儿时写过这种花,为了在《成都晚报》上有个发表中小学生作品的《苗地》上发表。我也想当一朵喇叭花。今天读余伟的喇叭花,第一次读到、意识到,喇叭花是不说一句话的。它们仿佛用沉默,做出对于人们给它们命名为“喇叭花”的无声的抗辩!
萤火虫
文/余伟
茫茫夜色中
只有萤火虫与我同行
童年的我
就见它提着小小的灯笼
现在它仍然提着它
不时照亮我的身前和身后
连同我所有的往事
都被它照亮
我追随着萤火虫闪烁的萤光
在夜色中慢慢走动着
这些年,我丢失了许多东西
我想,借助它的微光
或许能找回一些什么
李威读诗:
人先是记不得丢失了什么;随后,连丢失了什么这一个困惑,也丢失了。记得追随着萤火虫去找回什么,本身,就是寻找回来的一个弥足珍贵的东西。
腊八节
文/余伟
传说二千五百多年前
释伽牟尼
在一棵菩提树下
参悟六天六夜
不吃不喝
当他饮用了一位牧羊女
送来的米粥后
大彻大悟
立地成佛
每年的这一天后被定为腊八节
一九六O年的腊八节
一位逃荒的年轻女子
六天六夜没吃东西
倒在一条通往矿山的路上
还剩下细若游丝一口气
被一位路过的青年矿工
喂食了馍头和水后
从鬼门关回来重新变成人
后成为这位矿工的妻子
眼下她还活着
重孙重孙女满堂
正在欢度腊八节
李威读诗:
证悟在粥米之后。道在人间烟火之中。
区别
文/余伟
以前教科书把人与动物的区别
定义为人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一些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等
也都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建议将人与动物的区别重新定义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能使用和制造工具
同时在于许多人还能被别人当工具使用
李威读诗:
人之优于动物,在于人能被同类当工具用。还在于人被当工具用了,还特别能沾沾自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有才。奴才,就是奴隶中特别的人才吧。
少妇教子
文/余伟
街上遇到一位少妇
一边走一边教育她上小学的儿子
少妇指着路边
正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对儿子说
你要不好好学习
将来就只能当环卫工
儿子低头不语
少妇又指着路过的外卖小哥说
你要上不好学
将来只能送外卖
我在后面咳嗽了一声
少妇转过头来
我告訴她
这个送外卖的小哥我认识
他是一名硕土研究生
李威读诗:
这位教育孩子的母亲,不如我的女儿。我女儿对老往屋外跑的小猫说:你跑丢了,就只能当流浪猫。稍后,她感到不妥,觉得这样说对流浪猫不尊重,又对小猫说:当流浪猫也没什么不好,不过,谁给你吃好吃的东西呢。
门和窗
文/余伟
他們说
上帝为你关闭一道门
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些年
许多人的门都被关闭了
他们一直找到死
也没能找到那扇打开的窗
李威读诗:
古代的皇帝老儿,用专制给你把门封了,再给你开一扇盼青天的窗。窗有了,没有门的墙也就稳固了。
翻书
文/余伟
读历史书发现
书中藏着
许多黑暗的一页
我庆幸那些黑暗的一页
总算翻过去了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可怕的是
当今社会上还有不少人
还在拚命想把
黑暗的一页翻回来
李威读诗:
这首诗,我也用我的一首诗来作为读后感吧。
我实在不能给出赞美
文/李威
这是一家三口
在凛冽寒风中小家的灯火下
围坐吃晚餐的画面
饭菜是朴素的,吃饭的人是朴实的
还有比这更温馨的画面吗
但我实在不能为之给出赞美
实在不能对三口之家中年幼的孩子
给出他是多么幸运的赞叹
因为这家的父母
是想返回到半个世纪以前去的人
这家的父母想用家园的灯
照耀孩子回到过去的行程
向回走的人,向前走的人
都会从大地上消逝
但他们点亮过的灯会长留大地
夜雾中的灯火看起来同样明亮,同样温馨
但有的灯是向前行的灯
有的灯是向回走的灯
注:
文文转载自公众号——利未在邮程上2024年12月16日 23:07 纪念诗人余伟——李威读诗特刊
编者按:
余伟的作品大多质朴自然,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的作品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仿佛他本身就是泥土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的真挚、细腻、宽广、悲悯和温柔,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逼仄现实的微雕大师。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他信手拈来而成为一件微雕作品,但人们不需要放大镜,就可以一目了然。与其说这是他的技艺,不如说是他的良心,他用良心打磨自己,也用良心打磨人世。所以,良心未泯的人都能从他的诗里发现自己,看到自己仍然活着。是的,活着多好,活着就有一万种可能。我把其中之一用来读余伟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