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吴多杰从2014年创作《赤子丰碑》舞台剧开始,一次次将南侨机工热血报国的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让更多人铭记这一群特殊的卫国者,弘扬南侨机工的家国情怀。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响应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30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切断了中国大陆与国际社会的海上交通,阻止国际援华抗战物资进入中国境内。直至1939年1月,由20万民众历经9个月顽强奋战修筑的滇缅公路全线开通,终于打破了日军的封锁。这条偏居西南边境的公路,成为当时中国联系外部世界唯一的军事物资补给通道,是“中华民族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地势险恶、陡峭崎岖,非经验丰富的司机无法驾驭,然而,当时国内有经验的驾驶人员和汽修技术人员奇缺。彼时,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正领导着南侨总会积极开展华侨的抗日爱国运动。得知此事后,陈嘉庚认为“抗日大业,义不容辞”,立即召开南侨总会专门会议讨论机工招募事宜。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发布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六号)》:“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修机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修机者按数十人),凡吾侨具有此技能之人,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处华侨筹赈会或分支各会接洽”,“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注意办理是要,此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嘉庚振臂一呼,立即得到南洋华侨热烈响应,争先恐后报名参加。1939年2月18日,南侨总会组织第一批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从新加坡乘船出发,返回祖国。从2月到9月,前后共有9批3192名南侨机工陆续回国支援抗战。还有此前从其他地方直接回国的,南侨机工总数逾3200 人。
“是海风送来的消息,祖国正在危急。我怎能窒闷在咽郁的岛上,空闲着两膀的力气!挣开羁绊的苦链,去呼吸在祖国的草原,斗争要求每一个黄帝子孙捏起拳头;我们要求自由!……我们走上斗争的战场,英勇地争取民族的解放!”这些海外赤子,有十多岁的少年郎,有瞒着家人改名换姓的,有放弃优渥生活的,还有女扮男装的,但他们怀着同样的抱负,义无反顾地告别南洋,奔赴处于危难中的祖国。南侨机工回国后,经短期军事、业务集训,便先后编入西南运输处属下的十几个大队以及后来专门组建的“华侨运输先锋大队”,承担起为中国战场运送军需物资补给的重任。他们面对恶劣的环境、险峻的道路以及敌机的轰炸,驾驶着车辆在烽火中砥砺前行,夜以继日抢运军需物资,用生命打通了一条“抗战输血线”,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多杰萌生将南侨机工的热血报国史搬上舞台的想法是在2008年。吴多杰是一名南洋归侨,1949年10月1日出生于新加坡,3岁时随母亲回到祖国生活。2007年,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南洋归侨成立了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为南洋归侨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2008年,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组织“和平之旅”小分队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寻访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投身祖国抗战事业的英雄事迹。“在马来西亚,一位老华侨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陈嘉庚和南侨机工这个群体的故事,希望我们能为南侨机工著书立传,传颂千古。”南侨机工以赤子之心书写抗战传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吴多杰。回国后,他就开始思考要如何向世人颂扬这段烽火赤子情。之后,联谊会每次组团到访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会特别留意搜集有关南侨机工的资料。为深度挖掘南侨机工的故事,他们还走访了广东、云南、海南、山西、北京等地,探访当地健在的南侨机工,听当事人回忆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
从搜集资料、思考构思到提笔撰写,吴多杰足足准备了6年,他决定用舞台剧的形式再现这段赤子柔情。2014年,吴多杰被推选为广东省南洋归侨联谊会会长,便将这一事情提上了日程。为了这个项目,联谊会成立了以创会秘书长林卓东为顾问,会长吴多杰、艺术指导王文雄为总策划,副会长何启佚、秘书长陈丽嫦为策划的工作班子,并发动全体会员参与。“我只有初中毕业水平,从来没有接触过舞台剧。”负责剧本撰写的吴多杰花了3个多月时间终于完成了以“告别南洋”“征战滇缅路”“桥之魂——功果桥”“归途”“不朽的英魂”5个篇章为主线的《赤子丰碑》剧本的创作。
王文雄是南方歌舞团的舞蹈老师,是吴多杰邀请而来的义务帮忙的专业人士,负责《赤子丰碑》舞台剧的编排。“最初我对南侨机工这个群体很陌生,更不了解这段历史。”王文雄只好先查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甚至将由中央电视台、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然后在吴多杰创作的剧本基础上,用了两个月时间将全剧编为“缅怀”“抗日烽火”“告别南洋”“征战滇缅路”“思乡”“铿锵玫瑰”“桥之魂——功果桥”“归途”“想起”“不朽的英魂”10个部分。在排练过程中,王文雄还包揽了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
2015年8月28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历经半年的排练,《赤子丰碑》舞台剧终于在广州暨南大学首演,受到一致好评。“我们成功地塑造了南侨机工当年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以及在战斗间隙充满情趣的生活,反映了华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吴多杰也在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云南畹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守碑人叶晓东的生父南侨机工陈团圆。《赤子丰碑》舞台剧的表演者,多数是归侨侨眷及其他退休人员,平均年龄60多岁,几乎没有专业演出经验。“大家都是义务演出,凭着一股热情和对英雄的敬仰。”吴多杰介绍说,他们排练没有固定场所,到处打“游击”,有时候借用街道的文化站,有时候在公园里,甚至还曾在立交桥底空地排练过,但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全身心投入排练中。陈丽嫦还积极发动大家捐献布匹,亲手设计并缝制剧中的道具、布景和服装。第一次公演成功后,《赤子丰碑》舞台剧陆续在广东各高校演出,之后还到了云南演出,反响热烈。回想起《赤子丰碑》舞台剧第一次出省演出,吴多杰仍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搭火车去昆明,一人背一件道具上车。”吴多杰说,为了省钱,大家带着道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后来,演出经验丰富了,他们就借助演出地的力量,请合作方协助制作道具或邀请当地人员加入演出,减轻负担。
除了在国内演出,吴多杰还积极将《赤子丰碑》推向海外,他想让更多的华侨华人年轻一代知道先辈的英雄故事,传承南侨机工精神。2016年,《赤子丰碑》舞台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公演。“当时我们在彭亨州劳勿国小、吉隆坡国小、巴生滨海独中、柔佛州培群独中、新山华人文化街和南方学院进行了6场表演。”吴多杰回忆起在马来西亚的演出,受到当地华人社团和华文学校的热情接待。他向记者分享了当时马来西亚各大华文媒体对《赤子丰碑》舞台剧的报道。2017年8月,他们再次到马来西亚表演,分别在古晋、斯里阿曼、民都鲁、美里、诗巫进行了5场演出。他们这两次的义演,还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筹得了善款。
2024年,值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之际,吴多杰带领表演团队又一次踏上马来西亚的义演之路。这一次,他们是为支持新纪元大学学院筹款购置“南大楼”而出演。新纪元大学学院是马来西亚华人于1997年倾注全国华人心血筹办的一所非盈利大学,更是新加坡南洋大学精神的延续。说起南洋大学,绕不开一个人物——陈六使。他与陈嘉庚同乡,两人是族亲。受陈嘉庚影响,他对教育也情有独钟。1953年,他倡议集合华社力量创办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虽然南洋大学从1955年成立至1980年关闭,只存在了短短25年,但它为南洋华文高等教育播撒下了火种。新纪元大学学院发起筹款购买大楼之所以命名为“南大楼”,便缘于此。为配合新纪元大学学院的筹款买楼活动,吴多杰和王文雄还专门策划了以“南洋情·华教心”为主题的演出,除《赤子丰碑》舞台剧外,还邀请了广州水月艺术团表演其他传统歌舞节目。一直以来,吴多杰都在思考如何坚持《赤子丰碑》舞台剧的演绎,实现时代价值。“在这次表演中,我们对《赤子丰碑》进行了精简和改编,重点表演了‘征战滇缅路’和‘在战火中诞生的侨光小学’这两个部分,既再现了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赤子情怀,也体现了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办教育的决心和毅力。”吴多杰说,昆明侨光小学是在陈嘉庚的倡导下在战火中诞生的,侨光小学不仅是南侨机工爱国精神的传承地,也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10天时间,吴多杰带领表演团队在马来西亚进行了5场巡回义演,筹得马币300万令吉,全部捐献给新纪元大学学院购置“南大楼”,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把握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吴多杰希望《赤子丰碑》能继续演下去,用最真挚的行动传承对英雄的缅怀,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