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炎帝和蚩尤的传说和考古学依据
焦岱川西面,有山曰尤风岭,其北,有荆山。传说黄帝在尤风岭斩杀了蚩尤,在荆山铸鼎,鼎成乘龙上天,升天台在鼎胡遗址西南。本文想谈谈这个说法的由来。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炎帝、黄帝和蚩尤都是神农氏时代的部落首领。炎黄先阪泉之野大战,黄帝胜,部落合为一体,然后又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擒杀了蚩尤,成为天下共主。其活动和影响范围,"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至于黄帝和炎帝的关系,则有其他典籍。成书于春秋的《国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西晋的《帝王世纪》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二人变成了同父异母,并且是有典氏在不同时代先后生的。宋代的《绎史·黄帝纪》引《新书》,说二人又是同母异父兄弟。
诸说不一。但它们总是沾亲带故。且后来黄帝后人姬姓和炎帝后人姜姓世代通婚。例如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就是姜太公子牙的女儿,其他通婚案例不再复举。从这些情况看,黄帝和炎帝很像是古氏母系社会时同一氏族演化出来的胞族,然后胞族之间走婚。这样二人自然是同母异父,到了父系时代,又传成了同父异母。
在二族的发展史上,二族组成的部落联盟中,似乎炎帝部落先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世代有炎帝之号,《帝王世纪》说炎帝“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
到了末代炎帝榆罔时代,势力衰退,黄帝部落发展起来,同炎帝争夺联盟领导权,逐发生了战争一一阪泉之战,黄帝部落胜,接过联盟的领导权。关于阪泉之战,有的典籍例如《史记》说在涿鹿之战前,有说在涿鹿之战后。
黄帝胜利后,天下共主就在黄帝系内部相传。相传黄帝活了三百岁,直到春秋,还有学生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家语》说,“宰我问于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
如此看来,炎帝和黄帝就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号,是因为部落出了大能,作出了非凡贡献,被天下承任而挣得的号。先是炎帝部落出人,后是黄帝部落出人。
炎帝部落岀人,神农氏不是发明了种庄稼,尝过百草?
至于黄帝,《史记》说得更神奇。"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根据现在考古学的发现,炎黄时代就是新石器仰韶文化时代,以彩陶著称。距今有七千年到五千年左右。其中发展最早的是半坡类型,其后发展起来的是西阴一一庙底沟类型。一在西,一在东。
半坡类型起源于渭河上游,以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和临潼姜寨等遗址为核心向外辐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4800 ~前 4000 年之间。这是炎帝的文化。世传炎帝起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庙底沟类型起源于晋南、豫西地区,由当地的东庄类型(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部的黄河岸边)接受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4000 ~前 3300 年。特奌上是陶器有菊花或玫瑰花瓣纹。花华相通。专家们认为,华夏之华,即始于此。
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区域集中于晋南盆地、豫西灵宝盆地和关中盆地西部等地理单元。
庙底沟类型发展起来后,压倒了半坡类型,分布范围北抵内蒙古中南部,南至陕南、豫西南地区,西达甘肃和青海境内,东至豫东地区,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上游及江汉地区,并使这些地方原来的土著文化演化为庙地沟文化的当地类型:
往东使郑洛地区变为阎村类型;往北使晋中和内蒙古中南部变为白泥窑子类型(或称王墓山类型);往东北使冀中和冀西北一带变为钓鱼台类型;往西使关中地域变为泉护类型,并渐次蔓延至甘青地区;往南使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变为八里岗类型。
庙底沟文化也使当时存在的其他新石器文化都受其影响,虽然性质没有变,但有了仰韶文化因子。
庙底沟文化大放光华,影响地域正像司马迁说得那样。所以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文化。而庙底沟文化的起源地东庄一带就是古籍所说的"姬水"领域。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实不是说黄帝有25个儿子,而是说黄帝直系和旁系,以及领导的其他族群,有25个著名部族首领。
仰韵文化也是有源头的,其一就是更西甘肃的大地湾文化,人们猜测这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氏所遗。而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兼有炎黄色彩,有人猜它就是少典氏。
说完了炎黄,再说蚩尤。同炎黄是多代首领传续的部落号不同,蚩尤就是一个人。同末代炎帝、初代黄帝同时代。同炎黄争夺天下,被杀。
《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世本》记载他以金为材料制作兵器。现在学者认为,蚩尤应该是最早制造金属武器的人。所谓"食沙子",是山东一带的大汶口文化的习惯。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普遍存在着“口颊含球”的习俗。这些墓葬随葬品丰富多样,表明“含球”的人在部落中地位较高,并可能存在世袭。因此蚩尤起于东方。
但是且慢,古籍里还有其他记载。
《路史·蚩尤传》中说:“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帝榆罔立,诸侯携贰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颢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驭,蚩尤产乱,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浊麓。兴封禅,号炎帝。”从这段话里看。蚩尤本出于炎帝部落,是炎帝榆罔派到山东少皞(小颢)那里去的,但后来蚩尤强大了,反过来把炎帝干倒了,抢了炎帝的名号。《淮南子·兵略训》上说:“黄帝尝与炎帝战矣…。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这是的炎帝就是抢了炎帝名号的蚩尤。
《述异记》上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也可与《帝王世纪》炎帝的“人身牛首”类比。
但是更早的西周以前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法另有不同: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于绝辔之野。乃命少皞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赤帝即炎帝。这里不说蚩尤是炎帝之后,而是炎帝之臣。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蚩尤原和炎帝部落同源,被炎帝指令率部分人去了东方,不同的文化交流,使得那里文明发展更快,结果成了那里的首领,后来居上,后来率部扩张。反过来同炎帝发生矛盾。
另一种可能是后人的正统观作怪。总以为炎黄是正统,蚩尤当然是下臣,后来反叛了。
典籍中还有黄帝是蚩尤父亲的说法呢。清华简《五纪》中说:“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简98—99)。《史记》汉武帝本纪之中还有"蚩尤叛父,黄帝涉江"的话。
后世常说君父,既然黄帝是正统,就是君父,你蚩尤不服管教,不是叛父是什么?!
不管怎么说,蚩尤最早可能同炎帝是有关系的,后来同炎帝有了矛盾,反过来抢了炎帝的名号,炎帝联合黄帝,杀了蚩尤(这个说法同史记有些矛盾,炎黄之战是在同蚩尤的战争后发生的)。
在考古学上,有些人认为,鲁北地区的北辛文化,即桑卫地区(中心位于豫鲁冀结合部)的后岗一期文化,以及相应地区的大汶口早中期文化(距今6600一6000年),应与蚩尤部族有关;鲁中南及豫西、苏北、皖北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早中期文化,应该与少暤部族有关。
晋冀鲁豫四省交会地带,是东方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后岗一期文化既显现出来自渭河流域半坡文化的一面,又呈现出来自海岱地区北辛文化的一面,还有来自中原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因素。
这同《逸周书》所说蚩尤出于炎帝,宇于少昊,很是相投。蚩尤在历史上既具有东夷人的特点,又被认为是华夏领袖炎帝的后裔,与此应该有密切关系。
后岗一期文化曾对外大力扩张,向南使豫中地区变其地方类型 ——大河村一期文化 ,向北使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变成后岗期红山文化 ,向东使山东半岛由北辛文化变成大汶口文化 。
向西扩张中,同半坡文化在内蒙古中南部、晋西北、晋中和冀西北一带碰撞并融合,形成了鲁家坡类型。从细节上观察,鲁家坡类型中后岗一期文化的因素似乎更强烈。似乎就是炎帝和蚩尤冲突并以蚩尤略占上风的真实反映。
到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庙底沟文化正式形成,取代半坡类型在仰韶文化中取得支配地位后,同后岗一期文化剧烈冲突,黄帝和蚩尤二部落“中原逐鹿”。
黄帝部落取胜,杀了蚩尤,收服了一部分蚩尤族人,又同少暤部族妥协,后者服从前者领导。表现在物质文化上,庙底沟文化的东进,后冈一期在黄河以西逐渐消失。到后岗类型晚期,该地区逐步沦为庙底沟文化大司空类型和北方南下文化的势力范围。
原在山东半岛的那部分后岗一期文化势力则融入大汶口文化系统之中,成为少昊东夷联盟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汶口文化也受到了庙底沟文化的辐射。
蚩尤的另一部分族人,不服黄帝,逃到了南方,又在南方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在江汉东部地区落脚后,融合当地土著,形成了苗蛮集团,进而发展为具有初国性质的三苗古国。其文化遗存就是覆盖在这一地域及其周围的边畈四期—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系统,时间大概为距今6000~4200年。
在长江下游,今皖北地区、里下河平原、宁镇地区、皖江流域和环太湖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北阴阳、薛家岗、东山村、崧泽等以玉文化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系统,成为良渚文化直接来源之一;时间大概为距今6000~5300年。
炎黄和蚩尤的争斗,反映在苗族的史诗里。《格蚩爷老歌》《湘普相娘歌》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也有“苗族的祖先叫剖尤(意为尤祖公),从前居住在大河(黄河)边。后来老天爷心眼坏了,偏袒黄赤二龙。格蚩爷老被杀,余族被迫南迁到大江(长江)边”的说法。这里的黄赤二龙就是炎黄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