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绿皮火车”的岁月
特约作者:饶晓辉
“绿皮火车”,是现时人们对曾经我国客运火车的一种称谓。提起“绿皮火车”,时下很多的年轻人对其的理解,恐怕只会停留在影视剧里。 只有年长一些的中老年人,才能真正理解“绿皮火车”,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旅途中,不能遗忘的一段美好回忆。
很小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绿皮火车是远方,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梦想,通往遥远的异地他乡。因我的外公外婆家在省城南昌,得益于这个特别的条件,小时候的我,逢年过节或隔三差五地,父母就会带我们坐绿皮火车去外公家小住几日。从我们老家东乡到南昌,也就一百来公里,但当时这种绿皮火车却要耗时三、四个小时,碰到特殊情况,时间还会更长些。其实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种“绿皮火车”开得有多慢,而是受当时铁路原因的限制,走走停停,加之单线道的让行所致。这要放在当下,人们会觉得是一种煎熬,但那时对我们来说,反倒是一种享受。
如今,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记忆中拥挤的“绿皮火车”,已开始慢慢褪出大家的视野之中。然而,对于绿皮火车,我却总有一份特殊情怀。它不仅载满着我儿时记忆,而且更是见证了我长大后启航远方追梦。哦!“绿皮火车”渐渐离我们远去。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有许多事情已经遗忘,却带不走我对绿皮火车的难忘回忆。“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洋火桂花糖,师傅借过,麻烦把腿收一下。”这曾经响彻绿皮火车车厢里的吆喝声,一直烙记在我心灵的深处。
随着高铁时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剧烈。而“绿皮火车”带着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带着那些“哐当、哐当”的泛黄岁月,终是驶远了。 但愿那份属于绿皮火车的情怀,它始终存在于我,当然也包括很多人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