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 无盐以对
文/黄振涛
上了地铁,我又在手机上乱划一起,写点小文字,以打发时间。
高中时同学薛友锋,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经常在早上与我互发问候祝福短语。前天他发了这样一首小诗:“一语问候三冬暖,我把祝福送身边。快乐幸福家美满,没有忧愁好悠闲。虽说距离虽过千,牢记同窗那两年。保重身体少油盐,你我深情到永远。”情真意切,很温馨。高中毕业快50年了,未曾再与他相遇。但那两年求学时的艰辛、苦涩足以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却。
薛同学是武功镇凉马村人,高中毕业参军,受过专业医学训练,无疑对身体健康及保健有独到见解。“保重身体少油盐”一句令我三思,顿生慨叹。
1975年2月至1977年2月,我在距家25里的武功县绿野中学读高中。那时候,国家历经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残遭重创,老百姓生活都不富裕。每周六下午放学,周日下午背上一口袋锅盔馍、一罐头瓶萝卜咸菜上学去,每周如此,无有例外。
几乎所有同学这样经历过,也不觉得十分艰苦。睡在三间通铺的宿舍里,大家仍有说有笑,学习没有压力。学校在东、西两塬下的河滩上,几年前,同学聚会时,我曾打趣地说:“书没读多少,两年吃了近百瓶萝卜咸菜”,惹得大家开怀大笑。
盐,乃五味之首,无盐则不香。医学提示成人食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我恐怕难以接受。
我是一位缺乏自律意识的人,口味较重。与朋友聚餐吃手抓羊肉,喜欢蘸椒盐那种。在宁夏吴忠红寺堡吃手抓,嫌弃蘸汁水那种,又一次犯了“盐重”错误。
宁夏盐池县,与陕西榆林市定边县交界。我去过盐池,池子不多,一眼可望到边上,明明在宁夏板图上,定边县在此为何写了宣传标语,我无语了。有一个红军三五九旅当年采盐的标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站在盐巴堆积成的小山丘上,望塞北大漠风景,并未感觉有多美,只是路边手抓羊肉可蘸椒盐,合乎我的口味。
小时候,父母令我去村上代销店买盐,一块钱买6、7斤青盐。自从国家对盐业实行专卖后,食盐添加微量碘元素,让幼儿更聪明,一元六斤青盐时代永不覆返。
2003年春节,国内暴发“非典”疫情,一时节,谈“非”色变。有人散布食盐可控制疫情,于是抢购食盐之风弥漫城乡。看到“盐山”,至少认为粮食安全与否,是大人物关心话题,食盐充足,普通老百姓大不必多虑。
三原县一位老同志从家里拿来一盒菜根泡菜,夹了几口,脆脆的,能嚼动。我便对此有了兴趣。平时晨练从菜市场经过,见菜贩摊位上,菜根十分鲜嫩,一小节一小节,像
削皮的甘蔗节。次日早上,毅然放弃晨练,在蔬菜市场购买5斤包菜根、生姜、生抽酱油,又花了15元,买了一个大号泡菜玻璃瓶,在朋友热情帮助下,做了美味可口的泡菜,周五下午背上一一罐泡菜,上地铁顺利通过安检,回家又遭家属一顿唠叨。
“包谷面打搅团,他姨能咥两老碗”。搅团饭或者土豆煮熟,反复捣烂,陕南人叫糍粑,粗粮精做,符合多数北方女人口味。“酸面咸搅团”是做饭的基本技巧,指的是面食宜醋出头,搅团则盐出头。和成的调料水水里,有酱油、味精、味极鲜等多样调味品。若少盐,肯定吃不出搅团的美味。
盐是高血压的助推剂,过量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饭店里饭菜好吃,缘于调料多,食盐重。家常便饭,最抚人心,以后还是多在家里吃饭,切记,有言在先,少食盐。我写一段顺口溜打油诗:闲话装了半箩筐,围绕盐字做文章。咸吃萝卜淡操心,自古没盐饭不香。病从口入莫忘记,生活常规变个方。摄盐每日仅五克,科普知识求健康。
拼座车过了西安草滩,上了泾阳塬,我又困了。闭眼,打个盹。
(2024年12月15日)
黄振涛,从检察机关退休多年,曾被礼泉县人民检察院返聘近5年时间,现被三原县检察院返聘,从事检察宣传工作。近年来,在省内外文学传媒发表60多篇(首)散文诗歌。文风朴素,思路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