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印迹》的昭示及自传体文学作品的价值
——刘军政先生《岁月印迹》作品分享会上的发言

文/耿朝晖
我认识作者几十年了,他一直是我们教育上的领导,踏实肯干,表现卓异。退休后,他紧绷的办公室写材料、为领导操心服务的“弦”终于松下来了。短短几年,写了14万字随笔。我用了三天时间通读了电子版,我的感觉是:不论是谋篇布局的逻辑性(当然亲情类文章还有待于商榷),还是书中表现“岁月印迹”内容的丰富性,不论是表现家园、乡情、亲情等乡愁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还是从教育家角度传输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确是一本顺畅耐读、有政治高度、人生深度、教育温度的好书,我向作者表示钦佩和深深的敬意。我想谈三点,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
一是“流金岁月”,20篇43页的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成长的家的环境、工作亮点。有当年求学的彷徨,有工作拼搏的自豪,有进入老境的悠闲幸福与无奈并存的情景。
如高考前大榆树下的思考,“书剑飘零客”的自我命名,《夜来无眠》里“绕着茶桌老牛套磨般转了一圈又一圈”的苦闷。
有《窗外竹影》的物我两忘,《夏日晨曲》的“看茶叶翻飞”的享受悠闲,《木槿花》里“操场上汉字组成的飘带”,《一叶兰》里那“形如青橘的果实”。
有家的变化,从东寺沟四间大草房中的一间土坯房,到两间瓦房,三间大房,二层小楼等房屋的变化,有人生“一程有一程风光”“努力打拼,才能改变生活”的感受,“子女们学有所成,工作稳定,生活安定就是幸福”的认知,非常生动,具有散文的味道。
但使我最受感动的是写母亲卖豆芽:“一个胳膊一个笼子,母亲高亮的叫卖声,很有韵律感,但当时的声音让我羞愧难当。母亲两手已冻得通红,我的双脚麻木也失去了知觉”,包括“祖母为逃土匪,跑到后山,冻得失去知觉”,非常感人。传递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精神,这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二是故乡记忆,27篇61页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情感基因、本色基因就是乡情,就是故乡记忆。
“小圈变大圈”的《光场》,“割麦时,汗水流到嘴边,伸舌一舔,咸的像盐”的《割麦》;
做麦秆扇子的技术,拾柴禾的扦扦,拾苞谷根谷子根的劳动,把铁丝砸薄做成抽蒜薹的工具,装麦秆要在车周围划拉,没有经历,就写不出来。
写电碌碡的创造、改进过程,就是乡村农业机械的发展史。
感受最深的《家乡的老屋》,“父亲用塑料薄膜覆盖两边裸露的山墙,用土堵住前后门槛”,“有祖母艰难而依然坚挺的身影,有父母日出日作不辞辛苦的操劳”。在第三部分写端午节时的终南山,“远处的终南山清峻高大,像是用水洗过一样”,都是对家乡的感情。
三是悠悠亲情,9篇20页的文字告诉我们,用典型的事例,集中描写农家父子、母子、夫妻的亲情。
第二部分里的喝了糖精水,半夜疼得肚子乱叫,害得大人一宿没睡踏实的《糖精水》,“父亲用咬碎的马刺草敷在我脚上”的《锄包谷》,“妻子推着自行车带着孩子接我的身影,那是我最温暖的一刻,也是心灵最柔软的一份记忆”。
夫妻俩换骑自行车在长安郭杜,老大爷点蜡修车,两个人共担风雨的经过,都应列入这个部分。
母亲在灯下纳鞋抽绳的嗤嗤声,缝纫机的扎扎声,写得很到位。
端午节他和妻子买了不同馅的种子,结果母亲端出了已经缚好煮熟的粽子,极有小说情节。
父亲打胡基,当过泥瓦匠,木匠,特别是两次写到父亲扛木头,经过检查站以前,先把木头溜到河底,再悄悄扛上去,那一辈人真是辛劳至极。
最有诗歌散文画面感的《父亲》:“这么大的一堆麦,是怎么一杴一杴扬出来的?父亲剪影般坐在木杴把上,疲惫不堪的脸上溢着舒心的笑,太阳照在金黄的麦堆上,那真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
表现孝顺的是给父亲买多功能床。
最感人的是《回家》里给父亲洗脚,“摸着父亲那干瘦无肉却走过多少艰难坎坷的双脚,揉着那一层层厚厚的污垢,我心里说不出一阵酸楚”。
总之,以上三部分就是想给读者,至少是想给自己的子孙耳提面命地强调:这就是我们上几代人经过的生产生活场景——艰难中挺起、拼搏;这就是我和你母亲这一代人求学、提升、奋斗的历程,也是我们之所以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精神动力;这些乡愁境况、乡村风景、乡村味道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就是“拼搏奋斗,生生不息”。要记住一点,不管是“国”还是“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要消极,不要“躺平”,要持续奋斗。
(二)自传体文学的价值
一是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亲身经过的历史,包括作者个人的生命轨迹、奋斗历程,他经过作者的仔细、认真加工,比口述史更具体,更准确,更详细,更带有真情实感,更能吸引读者去读。为什么年龄大了,爱读人物传记,就是这个原因。
二是此类书,往往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包括家训,包括家长的影响力,对子孙有直接的引导、教育作用。这是老年自传体文学的最大价值。不管别人评说什么“中学生水平”,什么“乡土文学”,闲了就写,至少对我们家庭文化是一个积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关于本书的第四部分
“人生感悟”部分,94篇87页,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还多,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受,也是作者之所以把此书叫“随笔”的缘由。94篇,联系实际,言简意赅,主要好像是在瑛煌管理实践中思考的点点滴滴。读完这部分,我突然想到一个成语“片羽吉光”。好像是从实践中挖出来的“珍贵文物”。里边有市场营销学、心理学、人才学、人际关系学、哲学等知识,包括卡耐基的成功学,这是一个教育家的情结、情怀。尤以《微笑》为代表的文章最好。好好去读,必有收获。

作者简介
耿朝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鄠邑区作协顾问、鄠邑区非遗专家组组长、鄠邑区关工委红色报告团团长、石井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散文《户县的曲儿》《1958年的香甜》在《陕西日报》发表。2005年儿歌《升国旗》获西安市歌谣征集成人组三等奖。2008年《古龟玆民间鼓吹乐东渐流变与户县调研》获西安市调研报告一等奖、陕西省调研报告一等奖,参加全国龟兹学讨论会作首席发言,并全文刊登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散文《伟人心语猜记》获湖南省全国征文优秀作品奖。出版诗文集三部。2016年10月,微电影《审计人的故事》,获得西安市机关党委优秀奖。从1995年来,撰写大型文化活动解说词、大型晚会解说词近百万字,为西安市优秀社会文化工作者、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党课讲师、2014年全国首届书香之家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