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涵与理念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情境、任务和评价等要素,对教学单元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例如在以“植物的生长奥秘”为主题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再孤立地讲解植物各部分结构、光合作用等知识点,而是将其整合为一个连贯的探究体系,引导学生从种子萌发开始,探究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系统观察与实验,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以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深度理解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后续学习生物学等知识奠定基础,这体现了大单元教学从宏观视角组织教学的内涵与理念。
二、教学目标设定
大单元教学目标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多维度目标的整合与进阶性。以初中语文“走进小说世界”大单元为例,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情节梳理方法等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从人物形象分析中理解人性复杂、从主题探究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及通过创意写作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孔乙己》《变色龙》等多篇经典小说,逐步引导学生从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到深入剖析社会意义,实现素养的阶梯式提升,这些相互关联的目标共同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综合性与进阶性特点。
三、教学内容整合
教师依据大单元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重组与拓展,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并融入丰富课外资源。在高中历史“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大单元中,教师将教材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发明创造等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工业革命对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社会阶级变化影响的资料,以及文学作品中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述,如狄更斯的小说片段,使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全面理解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构建起立体、丰富的知识网络,展现了大单元教学对教学内容整合的多元性和连贯性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1.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创设模拟校园场景,设置“校园广播”“班级活动组织”等情境,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运用英语交流,如播报校园新闻、策划活动流程等,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快速融入英语学习氛围,提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体现了情境创设在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情境化应用。
2. 任务驱动:在初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与生活”大单元里,教师布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规划一次本地旅游路线”的任务,学生需运用所学的 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知识,进行地图查询、位置定位、路线规划,并分析沿途地理环境特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决策,不仅加深了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进行深度探索与综合运用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大单元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不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效率”实验。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实验操作、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分析结果,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温度控制、反应物比例对能量转化的影响等。通过合作,学生相互启发,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优势,促进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五、教学评价体系
1. 评价主体多元:在小学美术“民间艺术之美”大单元教学评价中,除教师对学生绘画技巧、色彩运用、作品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外,学生自评环节让他们回顾自己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反思自己对民间艺术风格的理解与表现;互评环节则促进学生相互欣赏、交流借鉴,从同伴作品中发现不同创意和表现手法,拓宽艺术视野。例如,学生在互评中讨论如何更好地运用剪纸元素进行绘画创作,共同提升美术素养,这种多元主体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2. 评价内容多维:初中数学“函数与方程”大单元评价中,既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方程解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测验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进行量化评估;又关注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还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以及学习成果的创新性,如能否运用函数知识解决新颖的实际问题或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等。通过多维度评价,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供依据,也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大单元教学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3. 评价方式多样:在高中物理“力学综合应用”大单元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力学概念的即时理解,作业批改了解学生解题思路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在项目式学习(如设计桥梁结构中的力学分析报告)中的过程性资料,包括实验数据、方案修改过程等,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终结性评价则以单元测试、实验操作考核等形式,对学生在大单元学习结束后的知识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定,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衡量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的成长与发展,符合大单元教学对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要求,有力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例如在生物学科学习了“生态系统”大单元后,学生能清晰地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将之前零散的生物种类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知识框架,从而在面对实际的生态问题,如湿地生态保护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自主探究任务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度钻研的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塑造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了大单元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
郭丽,原平市上封学校校长,山西大学行政管理本科学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学历,山西省中小学一级教师,多次荣获“忻州市优秀班主任” “忻州市优秀教师” “原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原平市模范教师”等称号。从教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工作法宝:爱心、耐心、细心。教育格言:追求幸福的教育,感受教育的幸福。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