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青)
大家好!我是王晓青。首先非常感谢武汉炎黄文化读书会的热情邀请,使我能够有机会在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和分享有关朗诵艺术的话题。
在朗诵艺术的璀璨星空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流传久远的好作品与好声音,无一不是创作者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雕琢而成的结晶。它们宛如灵动的精灵,穿梭于真、善、美交织的艺术之境,以独特的魅力触动着每一位听众的灵魂深处。
朗诵,绝非仅仅是用好听的声音,加上一点技巧就将文字读出。它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情感之旅,一场基于文本却又超脱于文字表面的二度创作。而这一切的根基,便是真实与真诚。真实,是对作品内涵的精准把握与呈现;真诚,则是朗诵者从心底里流淌出的对作品的热爱与敬意。
当朗诵者拿到一篇作品时,首先要做的便是用心去感受,深入分析、充分理解文本。就如同探险家深入神秘的古老遗迹,去探寻每一个文字背后隐藏的宝藏。在这个过程中,“情在先,声在后”的理念尤为关键。情感是朗诵的灵魂,是赋予文字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当朗诵者的内心先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所感染,才能在声音中自然地融入那份真挚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若只是单纯地注重声音的优美和语言表达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铺垫,或者内心空洞,没有真实的内心情感,或是情感不到位,却用外部的声音技巧去模仿某一种情感,那朗诵便会沦为空洞的炫技表演,就如同没有灵魂的精美木偶,虽有华美的外表,却无法真正触动人心,甚至还会使听众反感。要知道,听众的感受是欺骗不了的,朗诵者唯有真诚,情在先,声在后,以情动人,声情并茂,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声音和语言表达技巧就不重要。好听的声音和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无疑是朗诵者的基本功,它们就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刻家手中的刻刀,是将内心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完美呈现的工具。好听的声音,首先会带给听众以美感,再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相间、节奏的张弛有度等技巧,朗诵者才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起伏、情节发展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表达激昂的情感时,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增强语调的力度,能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热血沸腾的战场;而在抒发细腻的情感时,则放缓语速、降低音量、采用轻柔的语调,如同涓涓细流般滋润听众的心田。要想做到这样的收放自如,朗诵者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语言表达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基本功和技巧始终是为朗诵者所表达的内容服务的,它们不是目的本身。朗诵不是炫技,不能只想着如何表现你的声音和技巧,这会使听众忽略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只记住了你的声音。那样,就本末倒置了。初学者在进行基本功和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一些反复的加强性的练习,来强化气、声、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内三外四等语言表达技巧的娴熟运用的,一旦基本功练得扎实了,语言表达技巧运用自如了,朗诵者就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
当朗诵者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能够在朗诵时抛下一切杂念,进入到下意识的状态,那便是迈向朗诵最高境界的关键一步。在这种状态下,朗诵者不再是刻意地去展示声音的美妙和技巧的高超,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成为作品情感的传递者。此时,朗诵者与作品融为一体,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停顿、每一个气息的转换,都自然而流畅地流淌出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听众和观众也不再仅仅是欣赏声音的盛宴,而是被带入到作品所营造的独特世界里,沉浸其中,回味无穷,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启迪。
以经典朗诵作品《再别康桥》为例,朗诵者若要将这首诗完美地呈现出来,首先要深入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那份眷恋与不舍之情。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金柳”“波光”“青荇”等,都承载着诗人深沉的情感。朗诵者用心感受这些情感后,在开口之前,要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如身临其境般地在脑海里闪现“规定情境”中的“内心视像”,也就是“情景再现”,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作者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再运用轻柔、舒缓的语调,略带惆怅的语气,以及恰到好处的停顿和节奏变化,将诗中的意境徐徐展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情在先,声在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眼睛里看到了、内心里感受到了之后才说出来。承载着丰富情感的声音,仿佛化作了康桥畔的一缕微风,轻轻拂过听众的心田,让他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夕阳下的康桥上,独自徘徊、深情凝望的身影,从而深刻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淡淡忧伤。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朗诵者自己的内心情感非常丰富的时候,听众才能够感受到你所表达出来的意味。有时候短短的一句话,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因为此时,透过语言的表面,听众能够感受到朗诵者言语之外的潜台词,或者说是很多没有说出来的丰富的“内在语”,从而引起听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再来看《满江红·怒发冲冠》,朗诵者要先了解时代背景,领悟岳飞那满腔的爱国豪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在心里先酝酿好情绪,感同身受,在朗诵时,可以把它当作岳飞的独白,把这个人物内心的激情,或以雄浑有力的声音喷涌而出,或用内紧外松的方式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用饱满的情绪和抑扬顿挫、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将岳飞的英雄气概和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比如这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脑子里要想象着那个场景,内心里有一种对敌人恨之入骨的感觉,再通过重音的强调、语速的变化,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岳家军,感受到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到了结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对收复山河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所以在这里,要语调稍缓,却依然坚定有力。朗诵者可以适当地借助形体动作和舞台调度,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朗诵者来说,基本功和技巧是基础,备稿是创作前必做的功课,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真听、真看、真感受,是衡量朗诵者能力的艺术法宝。
总之,在朗诵艺术的领域里,好作品与好声音是相辅相成的。而这两者的源头,便是创作者那颗真诚的心。只有怀着真诚,用心去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将情感与技巧完美融合,才能在朗诵的舞台上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佳作,让朗诵艺术这颗明珠在文化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在朗诵者的声音里,领略到作品深处的精神世界,收获心灵的滋养与思想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