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往 知 来
第五章 白 马 奔 腾
文/钟延禄
一 白马湖的传说
1982年2月至1991年6月,我在白马湖任党委书记(乡长)十个年头。其间,听到了许多有关白马湖的民间传说。
1.
白马湖面积的传说
白马湖地处鲁西北,属黄泛冲击平原,水的自然流向属西南东北。南依陈公堤与临清市接壤;东起沙河西堤;西临九营村、刘庄村、韩桥村;北至白坡辛庄村、高庄村。四周地势均高,形成了大约南北6000米,东西4000米,面积约3.6万亩的盆地,无有村庄。且湖内海抜比临清市低10余米,临清市的客水是白马湖的主要水源。每逢雨季临清市的水居高临下大量涌入这一盆地,有时积水深达四、五米,面积因雨量大小与临清市客水流入而不定。在20世纪60年代前常年积水,面积大小不一,白马湖的面积我以为应是水的面积。
我在白马湖工作期间,不少上级来人,外地客人问白马湖的面积多大?我回答:民间传说,一说8888亩,一说9999亩,人们意取吉祥之数也。白马湖水面面积只是一种传说,实际上白马湖究竟多大面积,没有固定的数量,那时也无法测量,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一般年份实际积水的面积远远大于两个吉祥之数。
2.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传说一: 源于明初设置军屯军营的缘故
元末明初,鲁西北这一带,战乱不断,人烟稀少,变成了荒草野坡。明.嘉靖巜夏津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户六百八十七,口四千二百七十九。"这是1391年夏津全县的人口数,可谓之几无人烟。
朱元璋为防御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攻入侵,设置了德州卫,加强驻军。现在凡是叫屯、营的村庄,大部分是原来的军屯军营,也有少数是民屯民营。夏津县的二、三、四、五、六、七、八屯,九营等村庄,属驻军的军屯军营,九营是德州卫的第九军营的驻地,处在湖的西畔。在这漫无边际野草丛生的湖畔,养马操兵,是军马的饲养基地,也称养马场。一日,一士兵发现湖水中有一女子呼救,立既骑白马速去营救,到了女子呼救的地点,人不见了。士兵在水中寻找到女子,但那女子已被水淹的奄奄一息,不醒人事了。士兵把女子拖到马背上,头朝下,一会儿工夫,肚子里的水吐了出来,渐渐地苏醒了。正准备返回之时,不料,天气骤变,突降云雾,笼罩了整个天空,什么也看不见了。白马驮着士兵和女子腾云驾雾,不知去向何方?相传这女子是白马仙姑,与士兵结为了伉俪。为纪念这一美丽的传说,人们把这一带称之为"白马湖"
明永乐年间,鲁西北这一带,不但布置军屯军营驻军,还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山东莱州移民,使这一带人口迅速增加。
传说二: 源于积水如湖形似白马
由于这一盆地常年积水,变成了湖泊,且水面时有变化,有时形状似马。夏天这一盆地水深数米一望无际,白色波浪起起伏伏,如同银色湖光波潾荡漾;春天水位下降,湖畔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在阳光照射下耀眼争光,几乎成了白色的天地。因此,人们称之为"白马湖"。
传说三:源于湖沼地不纳粮
大清乾隆年间,规定湖沼地不纳粮。当时,人们称这一带盆地为"白坡"、"泊坡",意为白色的坡洼地。如:白马湖镇驻地叫"白坡刘庄村",辛庄叫"白坡辛庄",高庄叫"白坡高庄"等。这一带常年积水,盐碱涝洼,颗粒难收,但按照当朝的规定:低洼坡地应纳粮,湖泊地不纳粮。为了避免纳粮缴税,乾隆年间的夏津知县方学成将白坡低洼地改称为"白马湖",从此,不再纳粮。
3 白马湖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白马湖的马是白龙马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骑的马是白龙马。人们也称白马湖的白马,是白龙下凡变成的白龙马,所以白马湖也称"龙湖"。纯白色的马很珍稀,在马群中不足万分之一。因此,白马湖的名字,既含有稀奇珍贵之意,也富有神奇瑞祥的寓意。
传说二:湖内奇现"海市蜃楼""白马奔腾"
20世纪60年代初,连年大雨成灾,湖内水泱。 1964年夏,白马湖的水位空前高涨,一望无际,一片汪洋。夏秋之交的一个早晨,奇现“海市蜃楼",一座座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幻境清晰可见,象一座城市降落在在湖中,时现"白马奔腾"的奇景。据称许多人目睹此蜃景,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科幻美景,更是当时贫穷落后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三:关于半壁店、珍珠琪的传说
据史记载,乾隆皇帝第一次沿运河南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
二月七日行至清河县张家庄,就是一处尖营(注:临时搭建、休整的地方称尖营)
。又行18里到达徐家渡大营(注:南巡固定休息的地方称大营)
,乾隆一行在此过夜"。
[图片]
(考:徐家渡即今三店渡口)
乾隆来到徐家渡,见天色尚早,便微服私访,了解民情。走到运河大堤下,见一醒目招牌,竖写着"徐记店铺",乾隆便走了进去。店主赶快鞠躬相迎,店主见客人气宇轩昂,文溫雅儒,自知不是一般凡人百姓。即吩咐家人高规格接待,并做了几个"地方特色名吃"款待客人。其中做法最简单的"葱花清汤面琪",滑润清口,味道鲜美,乾隆用后赞不绝口。因"面琪"色如玉,薄如纸,形似珍珠,乾隆帝随即赐名叫"珍珠琪"。事隔近三百年,夏津"珍珠琪"这一地方名吃一直畅销不衰。
乾隆饭后,走进庭院散步,见院落宽敞、方正、整洁,但院墙全都是半截矮墙,只有半壁之高,问其缘由?店主答道:现在国泰民安,无盗可防,何需高筑?乾隆大喜,随赐店铺为"半壁店"。
事后,得知乾隆皇帝亲赐"半壁店",运河徐家渡东岸堤下的商铺迅速发展,火爆起来。徐家渡成了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运河船只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客人,在"半壁店"购货吃住的越来越多,形成了沿运河东堤一条长长的商业街。
时隔69年(1820年),《夏津县志 》记载:清.嘉庆"庚辰
二十五年,运河由半壁店决,村冲为三截,知县任士谦塞决。"
由此,便形成了现在的白马湖镇的南店、北店、东店三个自然村。
二 白马湖的变迁
白马湖地处夏津西南边陲,位于两省(山东、河北)三市(邢台、聊城、德州)四县市(临清、临西、清河、夏津)交界处。白马湖是黄泛冲击自然形成的盆地。白马湖的地名来源久远,大约在明末清初。
1540年,明.嘉靖《夏津县志》中尚无有白马湖地名的记载。1741年,清.乾隆《夏津县志》记载:"
沙河(在县西二十里)古黄河支流所经之界遗迹也。自临清八里湾,汇水漫流东北至师家堤口入境。历马家寺,解家口,祁家口,南双庙,北双庙,玉皇庙,晁官营,又北历杨官营(地半属德州卫)至魏官屯出境为武城界。按邑旧志,嘉靖年间河涸,均田时编为征粮地。明季兵荒之余,地多汙莱,粮额未能复旧。迄今冬春涓流断续,夏秋霖涝,则下流雍塞,弥漫遍野(比年河自临清张家窑水漫,由祁家口溢入
白马湖,湖不能容泛涨四出,若新庄,韩家桥,郑保屯东暨德州卫,七屯,八屯,四屯,五屯,第九营等十余村庄皆苦之。
白马湖即今白泊)。临河田禾时被淹没此亦一方利害之所关也。雍正十二年,知县方学成会同德卫,武城详请疏浚事。虽未行,河之患具可见也。"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白马湖地名,出自明.嘉庆年间《夏津县志》之后,清.亁隆巜夏津县志》之前,具体时间未曾考究。
1934年,民国《夏津县志》记载:"
白马湖在莲花池南迤东,俗名"白波",位于沙河西,卫河东。在县治西南,南北十五里,东西十里,共计一百五十方里。界八、十两区之间。若卫河东决,可北由莲花池入官沟以资渲泄。每当大雨或河决,如辛庄,韩桥,刘庄,九营被患,实甚积水,三年不能布种。"
从民国《夏津县志》得知,白马湖面积一百五十方里(56250亩),占白马湖镇版图总面积的50%左右。白马湖的水患给当地群众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但民国时期《夏津县志》将沙河以西运河以东,包括村庄在内区域都概为白马湖有些不妥。
纵观白马湖的历史,千百年来,多为水患。湖内常年积水,湖畔一片盐碱不毛之地。据《夏津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运河燕窝决口,水流入白马湖12年不见地。
1964年春,夏津县政府为开发利用白马湖,变"水患"为"水利",组织郑保屯公社,雷集公社4000多名民工,在白马湖内修路、筑堰(当时夏津县共设置八大人民公社,白马湖属郑保屯公社管辖范围)。
一是修筑了从县城西315省道宋楼镇李庄开始,通往大运河的备战路,全长30华里。这条路从白马湖中心穿过,湖内路段顶宽8米,高4米左右。结束了千百年来白马湖东西交往靠水中行船、无道路通行的历史,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的生产生活,有力的促进了白马湖工农业的发展。
二是在湖中心位置修筑了总长6000米长方形的圈堰。圈堰南北2000米,东西1000米,圈堰顶宽6米,高两米左右。设想把白马湖的水控制在圈堰以内,利用水的优势,进行种植和养殖。
1965年5月,夏津县由八大人民公社,划编为二十个人民公社。专门设置了白马湖人民公社。为有利于开发白马湖,把白马湖内土地较多的村庄,如:白坡高庄(距双庙公社驻地仅四华里),白坡辛庄,花园等村庄都划入白马湖公社管辖。
白马湖公社成立后,公社党委决定:开发利用白马湖的水,实施“三白"工程。在圈堰内种植"白大米、白莲藕,养殖白鲢魚"。
在大米、莲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之际,一场罕见大雨,湖内积水四五米深,无法排出。大米淹死了,白鲢鱼冲跑了,白莲藕淹没了。投了不少人力物力,结果被一场大雨泡汤了。群众惋惜地说:利用湖水搞"三白",变成了令人痛惜的"三白"(白花钱、白费力、白瞪眼)。"三白"的投资是由生产队集体贷的款。在时隔二十年,于1985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分摊到一家一户偿还了。
时光变迁,滄海桑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白马湖的积水逐年渐少,渐渐地由盐城涝洼地变成了良田。其原因:
一是在白马湖南部开挖了一条"七一河",拦住了从临清流入的客水,使临清客水由"七一河"东泄。
二是在湖圈堰中间开挖了一条南北方向,30米宽的排水渠,将湖中的积水流入"六五河"。并在白辛庄村西排水渠处修建了一座节制闸,调控白马湖的水位。使白马湖的水得到有效控制,湖内需水时就把闸门关住;湖内需排水时就把闸门提开,减少了白马湖水患带来的灾害。
1982年2月,我调任白马湖党委副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时,白马湖圈堰内仍有两米多深的积水,白马湖除了积水部分,四周湖畔全是重度盐碱地,一片白茫茫,光秃秃,寸草不长,可谓不毛之地,一棵树也种不活,人们称为:"乌无落脚树,人无避暑处"。在地面上行走,竟有盐碱发出的唰唰响声。
三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降水量逐年渐少,瀑雨成灾已少见,几乎变成了十年九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到二十一世纪初,地下水位大约下降了10余米。白马湖已无积水,昔日盐碱涝洼地全部变成良田,千百年来夏季的白马湖由一片汪洋变成了"绿色海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白马湖发生了令人欢喜的滄桑巨变。春天的白马湖百花争艳,夏天一望无际的棉花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白马湖成了五彩缤纷的"花湖";仲夏时节茫无边际的麦田波浪滚滚,白马湖像似"金色的海洋";秋季收获季节玉米堆垒成无数金山,白马湖内的棉花加工厂内堆积起座座银山,白马湖变成了"金银湖";白马湖内工厂林立,棉花加工厂、棉花纺纱厂、砖厂、瓦厂、棉籽榨油厂、白酒酿造厂、面粉加工厂、皮毛加工厂……,几千名农民转身成为工人。湖内新建的柏油路上运输货物的车辆来来往往;上下班的人群熙熙攘攘;还有在湖西畔新建的"白马湖中学",师生们欢歌笑语……;白马湖内一派车水马龙,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每逢夜幕降临,白马湖内灯火辉煌与璀璨的星空绞织成一幅绚丽的的画卷,人们称白马湖成了"幸福湖"!
我在白马湖工作的十年间,见证了白马湖滄海桑田、改天换地的变迁;见证了人们衣着破旧到时尚亮丽的精神面貌的改观;见证了白马湖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足的喜人变化。
附诗:
白马湖礼赞
一
形似白马从天降,
栖雁藏龙好地方。
昔日盐碱白泊地,
如今粮棉金银仓。
湖内碧波十里画,
西畔美酒万家香。
水泱湖现海市景,
白马奔腾尽辉煌。
二
风水宝地白马湖,
人才辈出不胜数。
古有崔鸿与崔光,
辅佐帝王著史书。
近代进士许宗海,
民国县志留千古。
后人更应超前辈,
留得英名在故土。(以上是我写的回忆录,第五章"白马奔腾"中第一、二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