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历元年(766),杜甫秋寄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为秋所感,怀念长安,作了《秋兴八首》,其八曰: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首诗以渼陂为中心,回忆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渼陂位于陕西户县,在城西2.5公里的玉蝉乡曲抱村至陂头村一带,其水源于终南山,北流经丈八寺东,汇合胡公泉、渼泉、白沙泉之水汇合,再至陂头村,积水成陂。其兴于秦,盛于唐,为关中著名游览地。今陂心高埠之上,建有纪念杜甫的空翠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阁峰也在户县,为终南名山,又名佛掌峰。每年晚春早秋之时,朗朗晴日,山顶三道紫色石层在阳光照射之下,紫气氤氲升腾,蔚为壮观,紫阁山由此而得名。
御宿又是何指呢?就在西安神禾原西南,今王曲一带的平川。《汉书·扬雄传上》:“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 颜师古 注:“ 御宿 在 樊川 西也。”《文选·扬雄》:“ 御宿 、 昆吾 。” 李善 注引《三秦记》:“ 王曲川 ,一名 御宿川 。”《三辅黄图·苑囿》:“ 御宿苑 在 长安 城南 御宿川 中, 汉武帝 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名。”
最后剩下一个昆吾,又在何处?
昆吾,本是上古复姓。颛顼有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长子昆吾氏本名为樊,他从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宋永初《山川记》曰:“安邑有昆吾亭,古昆吾国也。”明朝万历十年安邑县“题准优免事例”碑文记载,安邑县城内尚有“昆吾坊”,《安邑县志》也有昆吾亭的记载。
杜甫回忆长安之事,这个昆吾自然不会远在山西安邑,它在蓝田境内。晋灼在注《杨雄传》时说: “昆吾,地名也,有亭。” 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蓝田条里说: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
那么,昆吾亭具体在蓝田哪里?根据《长安志》的说法,在霍皇后墓西。
霍皇后又葬在哪里?牛兆镰《蓝田县志》和1992年版《蓝田县志》都定为焦岱、汤峪之间的贵人垞。
贵人垞,今称鬼神岔,乡人有传汉光武逃南阳在此遇阴丽华,后者死后归葬于此,此系讹传,实为汉宣帝废后霍氏墓地。
霍后名成君,汉宣帝刘询第二任皇后,大司马霍光的小女儿。宣帝出身民间,娶曾经照顾他的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登位后不忘糟糠,立许为皇后。成君母霍显在许后生子后,使人毒死了许后,随后将女儿霍成君送入宫中。本始四年(前70年),宣帝为笼络权臣霍光,册立为皇后,深得宠爱。地节四年(前66年),霍家倒台后,图谋毒害太子刘奭,坐罪废黜皇后名号,移居昭台宫。昭台宫在建章宫附近,为著名的冷宫。十二年后,即五凤四年(公前54年),迁往云林馆,霍成君绝望自杀,安葬于蓝田县昆吾亭东。
云林馆应该就在焦岱鼎湖宫附近,离长安更远,条件更差。所以霍后自杀。自杀后就地起陵,埋在贵人坨。以前汉昭帝母居钩弋夫人也是这样,被赐死在甘泉宫,随之葬云阳,都在陕西省淳化县。钩弋夫人尚有儿子作太子,何况霍后无后,太子是许后的儿子,同她有仇。
那么,这个在霍后墓以西的昆吾亭会在哪里?
只能在汤峪川中。
亭的最早出现是战国时期,设置在距离边境比较近的地方,用来传递敌情以及集结军队,抵御对方入侵所用。
秦汉的亭有两重含义,一是里以上的治安组织,一是场所。十里一个亭子,设在交通要道上。既是亭长和下属监控行人,预防不法的所在,行人往来也可暂歇于此。当年高祖刘邦未发迹前就是个亭长。
秦时有上林苑,始皇就在焦岱建鼎湖宫。秦亡,上林苑废。汉时又兴,特别是汉武帝时,扩大上林规模。又兴鼎湖宫,又建御宿苑。二者往来,必过昆吾亭。
汉时二者往来在蓝田段交通要道,是水泉子、回回嘴头、魏寨、石门、史家寨一线。然后南往库峪口,再西北折向御宿苑,路线自然像杜甫所说,曲折逶迤了。而昆吾亭必在汤峪河两岸半坡上,即河东碥子一带或河西的石门。
至于为何亭名昆吾,这同旧传昆吾炼鼎有关。《墨子·耕柱》中说,“昔者夏后开(即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昆吾曾铸过鼎,而焦岱鼎湖古传黄帝在此铸鼎飞升,故秦汉建离宫于此,以铸鼎之意,亭名昆吾,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