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纲先生邀请学者作家编辑座谈杨生博诗集《风力》
12月14日,应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先生邀请,学者南生桥,作家李敬全、李含辛、莫非、杨琼钰,编辑韩焱云集礼泉京英大酒店,座谈杨生博新诗集《风力》。
(座谈会热烈)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诗人杨生博认真听取大家意见)
(阎纲老师点评)
阎纲:刘川先生的序,对准杨生博《风力》的诗眼,组成逻辑性的链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生博《后记》里的那五条,盖出乎于“心”,“心”者诚也;落实到“思”,“思”者理也,即就是“理想”。我以为“化灵感与理想就是文学。”从逻辑学到独立思考的哲学,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抽象,像挖煤似的层层掘进,几番纵深,诗人杨生博成熟了!
试以《阎纲回乡》为例。不是为了他说我的好话我受用,而是看诗人读了我多少作品,看那双透视般双眼何其毒也,非相识以至于相知者盖莫能止。
他写我颂扬李铜钟是偷天火的英雄,“这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这是为中国盗火的民族英雄/人祸加天灾呀/李铜钟带头,抢劫国家粮库/村里人,都活了/李铜鈡饿死在审判台上……/用忠诚诠释了神圣、悲壮”。
还有那《书的命运》,很短,何等精致啊!“……最早的皇帝,以为/人没思想了/自已就可以思想一切/焚书坑儒/让江山一世,万世/火与坑,烧下的灰/还有垒起的坟/高过了万里长城”。
他以经营最后一行诗句出彩,是他一贯追求绝句美的承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更有那“不想坐享其成/书里,才能爬出格局/有所作为/字里,才能还魂/一字一句揉碎/咽下去/一格一格爬过/走出去/自已才能/把自已举过头顶”。
诗人杨生博成熟了,正像大诗人艾青对雷抒雁说的那样:“只有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
诗人杨生博成熟了,自由落体,掉在地上了。掉到地上化为泥,化为泥土再养花——这就是“诗味”,诗味悠长。
生博重情,诗是文学的魂,热情澎湃,人性人道是诗的魂,融入妙不可言的音乐旋律,最后通向佛主色空变幻的极乐世界,以及博爱、自我救赎和宽容的基督精神。
生博更重要的一条写作经验是“写作是抒发大众或社会的感情。”感情,真情!不论世事如何变迁,真情永远是滋养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文学更美丽,让中国更真实。”
我还要建议生博敬畏心脏。它从早跳动到晚,晚上我休息了,它不休息,继续跳动,它是生物钟,准时整合我散乱的记忆,每日每时每刻每秒地跳,一直为我跳动了九十三个年头!我喜极而泣。心脏是我的灵魂,它就是不跳了,我在天上依然给它磕头!
短命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怕的是对不起我所经历的痛苦”。契诃夫只活了44岁,李贺只活了26岁,都那么短命。
我今天说说这些,就是期待各位文友,各位好友,我的忘年交们,大家都要敬畏心脏,保护心脏,保健康,保长寿!
总之,《风力》是杨生博顷其全力成就的一部“风”而“讽”的皇皇大著,我向他多年来面壁苦吟,向他一贯赓续自由体诗绝句美的传统,表示热烈的贺忱!
(南生桥教授点评)
南生桥:写诗要有激情,所以许多诗人早慧,年少成名(遗憾的是也有不少天才的诗星过早陨落)。但凡经过了人生风雨的诗人,其后来的诗便在绚烂归于平淡中,不其然而然地多了几分深沉,添了几分沧桑。艾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激情澎湃,动人心魄;五十年代的《礁石》透出的是一份坚毅刚强;到八十年代复出后的《光的赞歌》,就完全成了另一种风格,句子简短,节奏鲜明,词句斩截利落,读之铿然有声。虽曰写诗,实为发宣言,草檄文,抒愤懑,唱心声。
上次谈生博253行的长诗《母亲》时,说其具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风格;这次在他的诗集《风力》中,在读到哲理的同时,也读到了沧桑和深沉。生博上大学时是17岁,作为大学生就在《延河》上发过诗歌,后来因忙于执教,“为稻粱谋”而放下了诗笔。直到退休前夕,才旧梦重拾,诗心再萌。他是师大哲学专业科班出身,这使他的诗歌在具有激情的同时,先天具有哲理性的优势。
接受美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A+R。这里S是作品总的意义,A是作者赋予的意义,R是读者赋予的意义。如果说A是一个定量,R则是一个变量,这个变量随着作品自身思想蕴含的丰歉而变动不居。现在长话短叙,先说作为书名的这一首《风力》。
这首诗共12节48行,每节4行。有的一节一个意象,有的一节两个意象。第1、2、3节的风,温柔,温暖、凉爽,能使叶子圆梦,能使白云变羊。第4节却与之相反,带来的是浩劫。第5节是两个相异的意象,既是戈壁上的巨型风车,又是海边背过身去的美女。第7节则是截然相反的意象,既能毁灭:削平山头;又能创造:送来山岗。8、9两节亦是如此,顺心了是天使,不顺心了是魔鬼。最后3节按惯例是绾结,用了3个“其实”,风是人的气场,人的灵魂,就是风。
这首诗可以带来诸多联想。总的印象,这个风喜怒不定,变化无常,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它可以是情绪,也可以是家长,甚至可以是国家首脑,再回归本身,可以是社会风气。任一个联想,都可以对应起一些具象。
所以作者最后说的那3个“其实”是靠不住的。这首诗的意义绝不止那样简单,她也像《母亲》那首一样,似有未尽之言,耐人寻味。还是接受美学的话,写出去的诗,就像射出的箭。
另一首《水流》可看做《风力》的姊妹篇。这首共7节,各节行数由6行到15行,多少不一。
我积几十年的经验体悟出一个公式,辩证法=但是(徐寅生之例)。在《水流》这首诗里,再一次得到了验证。第2节的“你可听说”,第3节的“你可知”,都隐含着“但是”;到第4节“但你如果站在山头”,“但”终于出来了。第5、6节是对“但是”的发挥拓展加深。最后一节点明题旨:给水以自由。此首与《风力》不同之处在于,指归明确,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押韵。我是一个坚定的押韵派。诗的音乐性就表现在押韵,新诗搞了100多年,到现在还打不过旧体诗,问题就出在音乐性上。徐晋如说的很难听,他说新诗是西洋文化的私生子,也是就其音乐性而言的。
(作家李敬全点评)
李敬全:近日读了杨生博的诗集《风力》,让我感受到诗集是对新时代的期盼,对底层社会生活的钩沉,有风的地方就有诗,诗在人心中行走。
1、诗集《风力》关注的是国计民生的“大我”,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小我”。世俗的诗歌对象大多是自然风土、花前月下、个人情调等,时髦的诗集往往叫什么“花海心田”“青山依旧”“海之婉约”“人生如歌”等,而杨生博的诗集叫《风力》让人感到突兀。为什么叫“风力”?我突然想到,古诗《诗经》里有“风”“雅”“颂” 三类,“国风”是指民间诗歌、曲调的集合,反映的是劳动百姓的生活真实和百姓的情怀。现代自由诗在类型和风格上是接近国风的,我想作者可能是从这个角度给诗集起名的。诗集《风力》表达了作者以社会生活的广角看世界、看生活、看情感,而不是“小我”的胸怀和卿卿我我的情调。诗人站在国家和人民立场,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民生疾苦,为民而泣而歌。中“风”代表社会主流和人民立场,“力”象征作品中激流勇进、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力”还展示文学穿越时空的流动状态。
2、《风力》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有人性中的人文关怀和仁爱美德。诗集中共收录作品187首,除少量单纯描述自然现象、借景抒情外,多数是涉及社会、人性和“三观”的批判性作品,有客观的正邪、美丑指向,有些虽然没有明显的是非评判,但作者用“意象”表达了自己的“三观”和价值取向。涉及宏观社会生活的,如组诗“含泪的爱”、组诗“艰难”,单诗“阎纲回乡”“一个复员军人的悲哀”等。涉及人性良知的诗较多,主要赞扬人性中的美好、善良及温暖,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鼓舞人、教化人,如组诗“棉花糖的秘密”,单诗“娘老了”“奶妈”“四爸”等。
3、由叙事抒情走向以诗明理,是成熟诗人的最高境界。诗集中除传统派的绘景抒情外,结晶了不少醒世惊人的哲理。通过诗让读者由感知到“觉悟”,把人们带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远方。如诗“远与近”“付出与索取”“书的命运”等。
4、隐晦是文学醒世的无奈,也是诗歌“形而上”的艺术。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意识形态混乱,思潮叠起,相互冲突,作家和诗人都处于两难境地,也逼着诗歌由有形走向无形。诗集《风力》用意象隐晦手法避免了矛盾,促进了人际和谐。这种创作,就是农村人说的“骂人不带脏字”,如诗“撕裂”“扭曲”“骨头”。尤其是“骨头”中那句话“人,其实只有一张皮,一张皮包着的骨头”,讽刺了社会,讽刺了人性,讽刺了物欲和浮躁。
(作家李含辛谈体会)
李含辛:何以为诗?我想起了杨生博和他的诗歌创作。
诗人杨生博的故乡在九嵕山下,泔河北岸的一个堡里村子。
故乡是作家生命的脐带,作家在这里成长,这里当然就成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源泉。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变迁都成为了作家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莫言与高密,贾平凹与商洲,王海与五陵塬,阎纲老师与礼泉北关是这样。我写作过的几十个人物究其源泉,也来自我的故乡骏马马里村。
杨兄曾告诉我,他叙事诗中的人物,个个都有原型,每一个典型人物 ,都可以创作成一篇小说。
近日,我读他的新诗集《风力》,一首《窑里姨》让我灵魂随风飘荡。
按村上的班辈,我把她叫姨
她住在窑里,我们都叫她窑姨
她的儿媳们
都说她是个贼
八十七岁了
还改不了秉性
我知道儿媳们说的
是她年轻时
偷队上的枣
戴上高罐罐帽子
游街批斗
我问儿媳,婆婆都偷了啥
说来说去
是一碗豆子
一袋面粉,还有劈柴
儿媳们说,这些都不值钱
婆婆要,我们也会给
她们闹不清
婆婆为啥学贼
我在窑姨那里流了泪水
她的话让我差点失控
窑姨说,偷枣是因为穷
只要孩子有吃的,她愿意背个贼名
她说自己老了
不偷儿子,还能偷谁
她说她不攒点劈柴,冬天就会冻死
她不偷点吃的,就会活活饿死
儿媳妇们又来问我,婆婆为啥做贼
我回答说,你们是贼
我把这首诗读给妻子,朗诵给邻居,在去西安的地铁上,又禁不住说给朋友。似乎只有这样,我的灵魂在飘荡中才有归宿。
《窑里姨》说的困难时期,故乡“住在窑里的姨”,看着饿肚子的子女,偷了生产队的“枣”,被戴“高帽”,批斗,“贼”这个耻辱的名字,她就落下了名声。
诗的高潮部分是,也是让人心痛的地方,是吃饱肚子享福时,“窑里姨”又偷东西了,而且专偷自己儿子的,儿媳妇们疑惑婆婆为什么“贼性不改”。
窑里姨给出了答案:不偷儿子,还能偷谁,“她说她不攒点劈柴,冬天就会冻死/她不偷点吃的,就会活活饿死”!
诗人流泪了,情绪失控了,儿子们各过自己的日子,87岁的窑里姨单过,在儿子们相互推婑中只能当一个“家贼”,一个贼性不改的“贼”!
诗人发出了“你们是贼”的断语,让人震耳欲聋,发人深省。
(收藏家、作家杨琼钰谈体会)
杨琼钰:拿到杨生博教授《风力》这本诗集,我三天一口气读完。总的感受:易懂,有強烈地触动。
诗集以其中一首诗《风力》命名,又以“风”为主线划分六辑“风之源、风之波、风之彩、风之韵、风之能、风之魂”,收录诗作187首(组)。诗人陈川说:“采风之难,难就在于因采而得悟,于采而见风” 。诗人杨生博做到了,以“风”切入,因“风”而诵,得悟、见风,有思想,有新意。
把散文中的亲热用于诗中,借亲情、友情、故土乡愁,抒发情感,带体温,令人感动。
诗人对世界有独特的理解,有哲思。在诗人的担当、胸怀,坚定的深虑中,许多看似平淡的诗作终有闪光,蹦出火化,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回味,联想、深思,越嚼越有味。
阎纲老师说:要敬畏心脏,崇拜心脏,感恩心脏,保健康,保长寿。 在此,我祝贺人生正壮年,写作已进佳期的诗人杨生博教授:新作《风力》飘然而至,感染更多的读者,滋润更多人的心扉。让诗歌更美丽,让中国更真实,让诗人更精彩!
(编辑、诗人韩焱谈感受)
韩焱:2024年元月,观赏了杨生博诗歌朗诵会,在现场许多观众流泪了,在他们的泪水中,我问自己,在诗歌被边缘化的今天,杨生博诗歌为何感人?今年12月6日,杨生博送我新诗集《风力》,读着读着,我终于理出了诗歌何以感人的理由。
1、共鸣线路独到
一般诗人在创作中,是从艺(技艺的艺)开始,落脚于情,贯穿着思(思考)。而杨生博则从情开始,落脚于思,贯穿艺。
从情出发,一下子就与读者贴近,作者与读者成了亲人,在命运中共同去升华情,让情成为叩击灵魂的思,于是,亲切就成了灵魂震撼。艺成了情慢慢累积,升华为思的隐线。而以艺开头,容易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美的差距,经历的差距被放大,被陌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看不懂。开始就看不懂,后边就障碍重重了。
《风力》诗集里有一首短诗《画像》
我是一个暮生儿
很想父亲
我把母亲的回忆
变成一丝丝线条
在画板上,描着父亲
父亲正直
我把他的额头画成四方
父亲很有向往
我把他的眼神画得一往情深
父亲宽厚
我把他的身板画得很宽很高
父亲渴望我的诞生
我把他画成了一个山头狂吼的人
我每画一笔
就会问母亲,到底像不像
母亲总是笑了笑,不给一个定语
直到母亲要倒头的时候,她叮咛我
把父亲的画像在她坟头烧了
她要告诉父亲
做一个让儿子怀念的人
已经够了
这首诗从“情”出发,“我是一个暮生儿/我想父亲”,到最后“思”:“做一个让儿子怀念的人/已经够了”,贯穿的“艺”几乎全是想象中父亲的白描。
2、关注大众命运
诗人与大众之间的关注应该是这样一条路径:诗人关注大众一一大众关注诗人诗作一一大众关注诗作的诗人。于是,诗人成了大众的诗人,我们不可能与此相反,设计出一条大众是诗人的大众的路径。
诗人应当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当代人物,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这一直是我的一个认识,当编辑多年,未能让这种认识在工作中共鸣,也实为一大憾事。《风力》让我惊喜,也因其作品让我在共鸣中添补了这个缺憾。
《风力》有一组诗《力挺崔永元》(五首),这组诗很特殊,诗人在《后记》中写道:“力挺崔永元,诗人良知得到了唤醒”,诗人关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转基因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他写道:“你们太狠毒了/既让我们,慢慢断种/又让我们/开始失去诚信的时空”诗人对转基因的认识全面,思考深刻,才有了如此愤怒的情绪。“转基因,明明是伤天害理/让我们断种/你还得去国外/寻找罪证”,诗句充满了对崔永元这位反转基因战士的心疼。最后,诗人说:“有人说,国家好起来了/你的抑郁症也就好了”,表达出崔永元的家国情怀,同样也是诗人的家国情怀。
3、直击灵魂深处
人活一生,如果是因的话,名声就是果了。当然这里的名声,是与民族、大众共荣辱的名声,是一种代表辉煌的墓碑。
其实,哲学上有一观点也说的是这样的因果关系,这句话就是:“原因消失在结果中”,只要结果好,过程中的任何艰难,苦难都是壮美。
《风力》中有首诗《付出与索取》:“付出了,未必贫穷/好的运气算定了你”“索取了,未必富裕/心里有个穷鬼不停折腾”诗最后一段为:“也许上帝已算定/给了付出者,用不完的珠宝/给了索取者,超强的乞讨能力。”
真理呵,人们灵魂能得到安慰的真理:不劳而获是一场美梦,努力才会有鲜花。
还有《撕裂》:
天上的云,落到地上
为什么就变了颜色、气味
地上的河水,蒸发到天上
为什么就断流、零散
心能否装下天,也装下地
不让人疼痛、不害怕报应。
从天写到地,再从地写到天,最终回归于人。
再有《远与近》,诗人是以远、近境头的转换,在一拉一推之间表达出思想和情感。通过层层递进表达出多层次的丰富情感,让人的灵魂之穴在一次又一次刺激中疼痛,幸福。
4、理想中的期待。
文学作品的美,从根本上说就是激励人热爱生活,激励人在热爱生活中前进。
文学作品中的美来自作家的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作家,才会在美好期待中有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喜怒哀乐。
《风力》中的《老树》一诗,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苏轼《水调歌头》,我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树》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诗人是在层层递进中不断丰富、丰满着多种情感。“村口,一棵老了的树/袒露胸腔/像一个乞丐/翻开最后一只布袋”诗歌开始的第一段就铺展了满纸的悲凉,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站立村口,遥望远方,等待着亲人归来。许久,他翻了下口袋,想要找出一点可以吸引亲人目光的东西,这东西也许是一些曾留存很久自己舍不得吃的糖果、糕点,或许是已被自己翻烂了的来自远方的信件……但老人翻了半天,却一无所有。如此饱满的情绪,瞬间紧紧地揪住了人的心,让我们看到曾几何时,原本生机勃勃的村落,已是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只剩下孩子渴盼亲人的眼眸和老人苍老的身影。“绿色的叶子/被岁月吹走了/只有那个石头/老了,但心不老”这一段,前两句承接了上一段的情感,突出了老去和岁月无情,但后两句却是巧妙地一转,让我们看到村庄虽老、人虽老,但依然有坚守,有初心。接下来,诗人在第三段写道:“还有树杈上的鸟巢/又飞出歌声/像春风,把我/远去的心摇醒”。从第二段的转折开始,诗人就将情感从悲凉中抽离,让人看到了老树的心脏依然在砰砰地跳动着。第三段代表希望的鸟巢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古老的树庄有了新的优势,于是春风吹来了,带来了希望,也带回了当年不得已出走的游子的心。这种由悲凉到坚守,从不弃到终获新生的情感历程,被诗人用三个段落,于起承转合间表达得淋漓尽致。须知,单一的情感线往往是从开始的铺垫到逐渐展开再到烘托,最终达到高潮。而复杂的情感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在一首短诗之中。由一而二由二而三,饱满、自然,《老树》做到了。
通过层层递进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情感,现代诗歌常常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
(作家、朗诵家莫非谈体会)
莫非:2020年5月23日,去秦汉文学馆参加一个新书分享会,认识了杨老师,加了微信。后来我朗诵了他的许多诗,朗诵前总要交流交流,就自然成了文友。近日,读了杨老师新诗集《风力》,让我对诗有了一个感悟:好诗会触动心灵。我就以书中两首短诗为例谈一下感受。
第一首是《眼角纹》
我很高兴,你的眼角纹很多
因为 ,它意味着你很善良
善良的人 ,心是太阳
光芒, 不断地
在眼角流淌
善良的人 有太多的 快乐
兴奋,才有了
沧桑
我想,你的灵魂很美
才有了那么多的感恩
让幸福溢满了
眼眶
这首写出了新意,给“眼角纹”以新的美学演绎。
在常规审美中,“眼角纹”是衰老和青春退出活力的象征。而这首诗杨老师却赋予眼角纹以善良,美丽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心灵隐隐中有一种刺痛。
还有一首《付出与索取》
付出了,未必贫穷
好的运气算定了你
想躲, 都躲不过去
索取了, 未必富裕
心里有个穷鬼不停折腾
伸手, 已成了自觉
也许上帝早已算定
给了付出者,用不完的珠宝
给了索取者, 超强的乞讨能力
这首诗语言简洁有力,对哲学中的“因果”关系作了艺术的深思,善有善报,人们当积极付出,相信善良会有好报。这首诗耐读的要害是启迪了人们付出是厚报、好报的因,人应当在生活中以付出的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让人在大梦初醒中心灵有一种忽觉一夜春风来的触动。
(座谈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