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家念味
文/吴玉竹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但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我妈可真聪明,一句话就阐明了人活着和吃饭的关系,通俗易懂又极富哲理。这么些年过去,我每次吃饭都能想起。
从我有印象开始,我妈就有很严重的胃病,常常胃口不好,但是她却严格要求我每顿都要吃得饱饱的。小孩子总会挑食,我那会儿也一样。不喜欢吃菜,尤其喜欢吃肉,吃各种没有营养的零食,导致我毫不意外地小小年纪就贫血严重。
后来没法儿了,我爸妈就规定我一顿必须吃完一碗大米饭,桌上无论荤素都要下肚。好在他们厨艺不错,也肯在每天的食谱里花心思,我的气色逐渐红润,身体也养得棒棒的。
幸得我生在云南,每逢雨季,家里都会菌香四溢。我们家嘴挑,不比其他家吃、会吃。爸妈会做的菌子美食就总是那几道:辣椒炒羊肝菌、刷把菌、奶浆菌、马屁泡(方言音译)等等。做法也不尽相同,不过就是买来后将其洗净,或切小或揉碎,然后就着小米辣或泡椒,以及姜蒜,在烧红了的锅里一顿爆炒。鲜!香!辣!超级下饭!最近这些年走红的“见手青”倒只是见过,没吃过。爸妈担心毒性太大,处理不好就集体看见“小人人”跳舞,全家进医院洗胃去了……不过,鸡枞蛋汤绝对是我们家菌类食谱里的top1!做法简单,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回味无穷。
近年来,国内的养生浪潮可谓是一浪接一浪,野生菌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没有人不喜欢大自然的馈赠,而物以稀为贵嘛,可以理解。更何况进山拾菌也不是一件容易活。
菌子们的“重生点”一般不对外公开,全靠人脑记忆;人们早起贪黑是常态,还要和林子里的各种野生动植物打交道;采回来的菌子还要一朵一朵经过人工的仔细清洗……不得不夸一句:劳动人民真伟大!没有他们就没有餐桌上的那些独特味道!
现在市面上流通着不少人工培养的“野生菌”,价格实惠,颇受欢迎,是很多高价同种的菌类的“优质平替”。但实际上,其营养价值仍是比不上真“野”的。纯天然、无添加的东西真是越来越少,不仅仅是这里的野生菌。大自然很慷慨,我们也不应该吝啬,索取过后,应该还有给予。唯有如此,生态方能得以循环。
我妈不能算是一个手巧的妇人,她自己也这样认为的。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她曾效仿我那手巧的二姨打算给我织一件小毛衣,最后以“独臂坎肩”告终。但若我在她面前多提几嘴什么好吃的,她一定会在某一天想方设法做出来。成品不能说一模一样,但有独属于妈妈的那一份味道。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的某处角落总会有一两袋应季的水果。我呢,最喜欢夏天的杨梅!而妈妈在这个季节也最喜欢给家里人煮杨梅汤。
一颗颗杨梅在一锅紫汪汪的汤里圆嘟嘟挤在一起。果肉已被煮得软烂,几乎是入口即化,杨梅的酸甜和冰糖的回甘在齿间弥漫。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口感不急不躁地刺激着味蕾,一碗杨梅汤下肚后,身上的酷热便渐渐消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夏天是妈妈的杨梅汤的味道。
我在读书这方面还可以说挺争气,中考过后就升到市区里去念书,念大学更是跑到了离家千里的省城昆明。异乡的吃食固然味美,然而于我而言,大都却同是穿肠而过、果腹之用的温饱之物。
纵使盘有相似味,不比游子心中念。
作者简介:
吴玉竹,笔名:春荷不是春和,2005年7月31日出生于云南普洱,女,汉族。昆明学院中文系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