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和香椿
文/王海伊
味蕾虽是一种器官,可我始终相信它有记忆。它帮我们激发刹那间不经意的沉醉,又帮我们记住记忆里不褪色的感情。
奶奶家的厢房外有一株香椿树,碗口粗的树干冬天总是孤零零的,隔着玻璃上氤氲的雾气看它又灰又白没有生气,只剩干巴巴的枝桠在风中时不时敲窗。可天气一暖,它就新芽渐吐,仿佛先得了春的信儿,开始捯饬自己。奶奶便会把那些冒头的小芽带着一截短茎从树上剪下来,香椿芽的颜色像宝石红又带着点淡葡萄紫,和其他初春吐绿的树并不一样,树叶散发着阵阵特殊的气味,所以院子纵使植物繁多,我们也对它总格外关注。
奶奶把香椿芽洗净剁碎后和了鸡蛋、面粉,在院子里支起蜂窝炉,银色的铝制平底锅里倒上一层薄薄的油,锅里滋滋的声音伴随空气里弥漫着的香气,总会让我忘却当下正在踢得毽子或玩得皮筋,拉着妹妹守在炉旁等两面金黄的香椿饼出锅。奶奶边忙和着给我们把板凳拿出来边打趣我们是馋猴子,还没开饭我俩便吃了半锅。出锅后的香椿饼,像是把抽象的油菜花田装进了青瓷盘,嫩黄油绿缀在蓝底,煞是好看。咬下去酥脆香满口,舌尖是春天绽放的鲜,眼底尽是奶奶看着我们爱吃一锅又一锅的忙碌。
香椿在雨霁春田、百谷丛生的时节,抽芽发新叶的速度也格外快,摘过一茬茬的芽尖,后面再长的长梗叶奶奶便会装进大盆里腌制成香椿咸菜,撒了盐浸泡过后挤干水分的步骤我们总会跃跃欲试,奶奶也不阻拦,给我们煞有介事的挽起来袖子,任凭我们的小手在香椿叶上压了又压、锤了又锤……装香椿的盆子在院子阴凉处放几天,中间时不时翻腾翻腾,香椿梗干巴巴的时候咸菜便制成了。奶奶会不厌其烦的重复几遍这个步骤,给叔叔伯伯都做上许多,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精美的密封器皿,她就把做好的香椿码在一个个塑料袋里让我们带回家。往常这些储存在冰箱里的香椿咸菜可以陪我们到飘雪时节,到了春节都可以挑出来几根剁碎了炒两个鸡蛋,真真是吃了四季。面条或者玉米粥用它佐餐,细细品尝,能回味许久。奶奶知道我们爱吃,于是年年的忙碌让这香气在记忆中一寸一寸的生了根。
后来,时光越走越远,奶奶已离开我多年,老房子也随着城市更新拆迁置换成了楼房,那株香椿自然也消失在岁月变迁中。可奶奶做的香椿饼和香椿咸菜,始终像沉浸在记忆中的日子,有恬淡也有岁月绵长,回味起来便是童年时光里的无忧与快乐。现如今香椿已然成了饭桌新贵,每每初春市场有许多摊贩售卖,也有不少美厨创新了它的诸多吃法。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重复那些步骤,想找回味蕾记忆里的那抹香,它始终寄托着我的怀念,还有奶奶的爱。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