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粉
文/钟诚
南方人吃粉就像北方人吃面一样平常。米粉因源自广州沙河,所以也叫河粉,形状扁宽,是两广等南方地区一种大众化的特色传统名吃。从前米粉的吃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肉汤(炒)粉和素粉。如今,米粉的吃法很多,广西南北吃法差异很大。桂南多为扁粉,汤粉如猪脚(杂)粉、牛肉粉、海鲜粉等; 炒粉用什么配料就可以炒出什么风味的粉来。桂北多为圆粉,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等。桂南以清淡可口为特色,桂北以麻辣浓香为风味。作为桂中的首府南宁则兼容并蓄,各种米粉在此大联欢,最著名的是南宁老友粉。吃粉是一种经济快捷的饮食方式,受到南方人喜爱。
我小时候,物质极其缺乏,吃饱肚子是全村人的永恒追求。每逢早稻收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担一些稻谷去“碾米”。碾米的“水磨”作坊,建在水溪边上有一定的落差的地方,筑起一间房子,房子中央有大石轮,引一水流,冲击一个高大的木制水轮车旋转,带动转动轴,再由转动轴带动大石轮旋转。把稻谷倒入石槽内,大石轮转动反复碾压稻谷,谷壳慢慢脱落磨成米糠,同时磨光米粒。闸水停磨,用风柜吹糠见米。这是没有“碾米机”之前,一种古老的水碾米加工方法。后来的水力发电技术,应该是参考了古老的“水磨动力”原理吧。
碾米回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一顿饭吃,叫“吃新”。“吃新”是岭南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庆祝丰收的喜悦,感恩祖先的创造,感谢土地的馈赠。有时候,“吃新”也做米粉,米粉面上加“料”就叫“背簸吹”,这是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美食了。
当年蒸米粉很繁琐的,首先用米筒量一定量的大米,放到瓦钵里浸泡两三个小时,再拿去磨米浆。磨米浆用的是石磨,我们叫“石笼”。石笼一般安装在树下或屋檐下,把“笼钩手”一头钩住石磨转盘的“木柄心“,另一头是丁字形“笼把手”,用绳索悬挂在屋檐的“行条”上或树杈上,双手握住笼钩把手,用力推至尽头,石磨顺着惯性旋转到另一边,接着用力拉转石磨,石磨通过一推一拉形成的惯性不断旋转起来。另外一个人不断往磨盘“心窝”添加泮水的大米,乳白色的米浆从上下磨盘交合缝中流出,汇入石槽流入瓦钵里。推磨是很辛苦的,但是为了那口吃的,人们会全力投入。我小时候站在旁边帮助大人推磨,长大一些就能自己推。磨完一瓦钵米,累得手麻腿软,腰酸臂疼。推过石磨的人,或许更能理解“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含义。
磨好米浆就可以蒸米粉了。舀一勺米浆倒进柴火加热的锅内簸箕里,米浆均匀摊开,盖上锅盖,蒸分钟之后打开锅盖,再舀一勺米浆倒入簸箕里,又蒸几分钟,如此反复,就可以蒸出一簸箕若干层的米粉,把米粉切片掰开,就可以做汤粉或炒粉,这是我最早尝到家里做的米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中学的时侯,饥饿还是常态。有一次和一个同学在镇上的集市瞎逛,其实就是想寻点吃的。走了一会,见到街边有一家粉店。说是粉店,其实就是菜市场边上架一个大砂锅,煲好了一锅骨头汤,乳白色的汤水冒着蒸汽,依然能看到锅里几根没有多少肉的骨头,凌乱的躺在锅底,汤面上浮着一层零星的“油镜”。我们问了价格,掌勺的说有肉的三毛一碗,没肉的两毛。我的口袋里只有五毛钱,买两碗有肉的不够钱,我只好叫了两碗没肉的。掌勺的在小簸箕里拿了些米粉,分别放到两个大碗里,洒上少许葱花,再用勺子在砂锅里舀半勺汤倒入大碗里,两碗热气腾腾的汤粉呈现在我俩的面前,虽然没有肉,我们觉得汤粉已经很好吃了,这是我第一次吃“商品”汤粉。
工作之后就开始吃有肉的粉了。早晨上班前,大家都习惯到办公室附近的粉店吃粉。常常看见三五个上些年纪的男人,每人要了一大碗汤粉,再要一杯土蒸米酒(本地人叫土炮),边吃米粉边喝酒。他们把这种喝酒方式叫做“水鬼跳潭”(廉州方言),我一直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当时有肉的米粉是两三块钱一碗,“土炮”几毛钱一杯。老乡们喝酒聊天,米粉和粉里的肉当菜,有菜有汤,把酒言欢,真是一大乐事。在几十元钱工资的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喜欢喝点小酒的人,过着神仙般逍遥的生活。如今收入高了,日子过得好了,却很少见到有人吃粉喝酒——“水鬼跳潭”了。
九十年代初,我和单位的同事出差到深圳,工作之余到街上寻吃的,自然想到快捷经济的米粉。我俩走进一家粉店,看到了店里挂在墙上的价格表,差点没把我们吓晕。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们的窘境,我们点了两碗最便宜的猪杂粉,每份45元。买两份米粉,用了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有一次,我带单位几十号人去云南参观考察(旅游之名),在云南吃了很多特色小吃,印象最深的是云南的“过桥米线”。听当地人讲,相传从前有一位秀才,在一个岛上读书,他的贤惠勤劳的妻子,每天都要经过一坐桥给岛上的丈夫送米线,由于路途遥远,到时米线汤已经凉了。后来她想出办法,在米线汤面用佐料和滚烫的油,封住汤面,像盖上盖子一样保温。后来大家纷纷效仿,这种做米线的方法开始流行。为了纪念那位贤惠的妻子,当地人就把这种米线叫“过桥米线”。我已经不记得米线的味道了,只记得要吃上“过桥米线”要排好长的队,等上大半个小时,像现在的网红店一样;只记得那个美丽的传说,充满勤劳、智慧和爱的力量。把一种食品赋予传奇的故事,宣传推广本地特色美食,云南开启了先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很少用石磨加工米桨蒸米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机器打干米粉,再用水调好米浆蒸米粉。两种做法的米粉口感是有差别的,传统的石磨米浆工艺,蒸出来的米粉,晶莹剔透,柔软而富有弹性,散发着大米的淡淡清香,口感更加细腻丝滑。当然,“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街上偶尔也能看到传统的“石磨米粉店”,虽然价格较贵,仍然吸引不少食客。
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是广西“米粉三杰”,合称广西米粉“三兄弟”,在广西乃至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柳州螺蛳粉,制作成干粉加上配料包装好,用开水冲泡即可食用,像方便面。柳州螺蛳粉超越了它的两位“兄长”,做成了大产业。其他各地的米粉行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飘香在八桂大地。
北海满街的米粉店,龙潭的“旺角早餐店”,高德的“小鬼早餐店”,深港路的“钟以长牛肉海鲜粉店”等,我们经常光顾,感觉比较地道。侨港的蟹仔粉、蟹皇粉和各种特色卷粉也别有一番风味。这些人气网红店的共同特点,是把北海的海鲜和米粉高度融合,把海鲜粉做到极致。通过多种海鲜和肉品的搭配,使海鲜粉更美味,更营养。汤粉的灵魂在汤,把底汤熬好,才能提高汤粉的品质,这是好汤粉的秘密武器,是核心竞争力。比如旺角早餐店的原汤,据说是用骨头加入“沙虫血”(翻沙虫时收集)等原料熬制而成。骨头的浓香和沙虫的鲜美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汤粉对味蕾的刺激,使吃客欲罢不能。
我国南北饮食习惯差异很大,不能简单用米和面来概括。我亲家是西安人,西安以肉夹馍、油泼面、凉皮等面食闻名天下,我们去西安吃了几次还是不太习惯。他们常来北海,在我们的带动下,居然喜欢上北海的海鲜粉,令我们感到既惊讶又欣慰。今年国庆假期,一大家子人又相聚北海。假期的第三天,一家人相约到龙潭吃粉。当我们开车到了十几公里外的龙潭“旺角早餐店”门前,已排起了几十米的食客长队,我们惊呆了。偏僻的龙潭,见证了一碗海鲜粉和互联网的威力。我们只好临时商定,去北部湾路的“五妹猪脚粉店”吃猪脚粉。
说起五妹猪脚粉更是一个传奇。它创办于1993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而且一直在原址经营。可以说,它是北海“商品粉业”的先行者,它见证了北海城市的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每人要了一碗猪脚粉,大块的猪脚,金黄色的脆皮,清脆又爽滑,大家大呼过瘾。
米粉做法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对一日三餐的选择。物美价廉的海鲜粉成了北海的特色美食,给南来北往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前人们只是早餐吃粉,如今想吃就吃,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经常和儿子一起吃粉,我比较喜欢吃“旺角”的海鲜粉,儿子最喜欢吃“钟以长”的牛肉海鲜粉。后来,儿子在外地读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北海,不管家里做了多少好吃的,他都要吃上几顿北海的海鲜粉,勿忘家乡的味道。
作者简介:
钟诚,笔名,九龙,公务员,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大赛金奖、一等奖,合著文集《永远的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