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师范岁月,难忘同学情谊
文/尹景芬(山东东营)
1975 年,是一个交织着变革浪潮与希望曙光的特殊时代。金秋时节,我们这群满怀着炽热梦想的农村青年,身背着简约的行囊,穿着质朴的衣衫,身上带着泥土的芳香,满怀期待地踏进了邹平师范那神圣的殿堂。
每当回忆起校园里共同度过的那段曼妙时光,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温暖与感慨。教室里,始终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向往;操场上,龙腾虎跃,矫健的身姿,挥洒着汗水,青春活力四射;宿舍里,深夜的畅谈是那么的真挚与热切,还有课间休息时的嬉笑打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瞬间都如此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的学员,心灵纯净而澄澈,没烦忧缠绕,心中装的皆是美好梦想。这份纯真的梦想,有了彼此的陪伴与鼓励,变得愈发坚定且温暖,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前行的路。
那时的学校,条件相对简陋,没有美轮美奂的校舍建筑,没有先进高端的教学设备。然而,那份源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每个学员的心灵有着无比的富足与满足。现今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虽略显艰苦,但也饱含着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让人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入学之初,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大锅饭”的独特滋味。食堂里,那口硕大的铁锅炖煮出的看似简单的饭菜,实则饱含着浓浓的温情。大家端着各自的饭碗,围聚在一起,一边享用着饭菜,一边欢快地交谈,彼此分享着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如此温馨的场景,让每一顿饭都弥漫着家的味道,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饭后,我们返回集体宿舍,那里是名副其实的“大通铺”,几张宽大的床铺并排摆放着。夜晚来临,同学们或是低声细语地交流着彼此的心事,或是默默翻阅手中的书籍。尤其让我难以忘却的是,在寒冷刺骨的冬天,脸盆里的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大家被冻得瑟瑟发抖,难以安然入睡。为了抵御那凛冽的寒风,同学们相互依偎,在一个大通铺上抱团取暖。那份亲密无间、相互扶持的场景,至今仍是一副永不褪色的珍贵画卷。
然而,最为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是那段特殊的经历——“开门办学,去广阔天地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那个特殊时代赋予知识青年的独特使命。我们毅然走出校园,深入广袤的农村大地,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接受再教育。在那片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之间,我们不单学到了书本上未曾涵盖的丰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践和体验了农村各种劳动的艰辛,磨一手老茧,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人民送我上师范,我上师范为人民,是人人通晓的时代语言。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劳动中,我们学会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学会了如何与人和谐共处,学会了倍加珍惜真挚的情谊。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使得我们的同学情谊愈发深厚、坚不可摧。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共同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蜕变,共同走过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时光悄然流逝,那时的学员,老同学都己年逾古稀,青葱已去,韶华不再,可师范生活的珍贵记忆却镌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当思绪回溯,心中总是满溢着感慨与怀念。那份纯真无暇的同学情谊,宛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师范学习的岁月,无疑是我们青春旅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盏明灯,教会了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艰难险阻,如何无比珍视真挚的友谊,如何满怀感恩拥抱生活。在未来的漫漫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那份难以磨灭的师范同学情,都将永远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最温馨、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七五年邹平师范是我们人生旅程中一个新起点,时隔五十年,半个世纪,二O二五年的邹平师范七五级同学联谊会,将是老同学们故地重逢的一场盛会,我们等待、准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