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序三 )
杨遵贤
少年时,读宋代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记忆尤深,感悟尤深。其文中有一段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读了这段话,不由让我对诗家邱冠瑛先生钦佩起来。他对家乡的热爱,对诗词的热爱是那样的执着、深沉。几十年前,他离开了家乡,参过军,获二等功臣,担任了公务员,而且当了为人民服务的父母官,仍然对生他养他的故土一往情深,值得同行们点一百个赞!他的家乡名曰“三溪”,他居住在三溪乡安龙火骥湾。
三溪,位于赣县区东北边陲,是个立足于兴国、于都、赣县交界的“鸡鸣三县”特殊位置处,这里重峦叠嶂,树林郁郁葱葱,莽莽苍苍,溪流曲折,清澈透明,瀑布飞泻壮观,涧谷幽深,山势陡峭,奇伟瑰怪。
冠瑛先生对待家乡大自然偏僻而美丽的风景也有一种高兴与惋惜的复杂交错的心情。他也清楚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中的一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同时,军人与诗人的性格让他一下子喷涌而出,直率、刚强、果敢、浪漫和锲而不舍的积累。当他得知自己已是结肠腺癌、肝癌四期的时候,不甘自己的诗词被堙没,于是将其己丑年创作的“龙王山二十四景诗”拿出来与赣州市一批资深的诗人词家、文朋诗友分享,得到了赣南诗词楹联学会同仁的大力支持,发起了龙王山采风。在一个个艳阳高照的清晨,他带领二十多位诗家一批批爬山涉水,走进龙王山,一边为绮丽的风景惊叹,一边又为行走艰难的交通而无奈。由于非常艰险遥远,他一次次与众诗家一道将采风当成一种历练。正如王安石所言,要到达这里必定是有志的人,而且还需要力气,并不能懒惰。“登山则情满青山,观海则情溢沧海。”“越是艰难越向前”。“诗工而诗人穷”,这里的“穷”,应该是指困难,“艰难困苦出诗篇。”
值得欣喜、庆贺的是这一次次人数不一的采风,使这些有志的诗人,以顽强的毅力与博大的情怀,获取了这次和诗的大丰收。 《三溪风雅》作为一本唱和集,林林总总,异彩纷呈,洋洋洒洒三百四十四首,虽算不上煌煌巨著,但其份量是沉甸甸的,言稀意足,丰富多彩。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青岛八景、赣州八境等。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如部分城市曾进行过八景的评议和更新。“八景”作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主要出现在宋朝的州府,后来发展到了县城和乡村。但冠瑛先生在村组打造出二十四景诗,是空前的。正如前文化部高占祥常务副部长称赞冠瑛先生所说的:“不仅开赣县、赣州之先河,亦开江西乃至全国的先河。”后,冠瑛先生在土龙村前书记孙成发先生的要求下,又增题了“土龙八景诗”,成就了今天的“龙王山三十二景诗”,这更是空前的创举。
再说说和诗,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即以诗词相酬答。 冠瑛先生龙王山三十二景诗和者甚多,内容琳琅满目,真乃气象万千。 综观诗集, 这些诗作、雅俗共赏、感人至深 、出神入化 、文采斐然。如同古人所说,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让人仿佛置身于丛山竣岭。碧水绿木之中,一石一树皆兄弟,一花一草真朋友。如沐春风,如饮佳酿,何不快哉!
最后,顺便谈谈冠瑛先生“发现”的果断与睿智。在古时江西南昌,有个叫李元婴的滕王建起了一座滕王阁,他并不满足,并先后在其他封地滕州、隆州也建起了滕王阁。幸好,南昌的滕王阁遇上了贵人,这贵人就是真天才、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写出了轰动一时,名振千古的《滕王阁序》,满纸华丽,字字珠玑……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尤其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锤定音,让默默无闻的滕王阁熠熠生辉,也将承载它的南昌托入不朽之列。 在孤骛的加持下,横扫初唐文坛的王勃开创了先河,每个诗词大家,总有几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李白抢占了庐山、天姥山、凤凰台,杜牧囊括了阿房宫和爱晚亭。岳阳楼、鹳雀楼、幽州台,分别归于范仲淹、王之涣和陈子昴。郁孤台、北固亭则是辛辛弃疾的地盘。于赣江源头的郁孤台,在人的脑海里一闪念,“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蹦了出来。“江山亦要名胜扶”。这里说明了名胜之地与诗文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水乳交融。有的名胜因有了诗文而增加了知名度,有的诗文因有了名胜而更加脍炙人口,光辉灿烂。
冠瑛先生发现了龙王山美丽的风景,并创作出了《龙王山三十二景诗》,更引来了众多的国家级诗家为三溪创作了众多的酬和诗,真正实现了双赢,双丰收。“龙山顶上剪云台,万象皆随诗意裁。妙语惊鸿羞帝阙,高吟振鹤落蓬莱”。冠瑛先生当之无愧,他就是当地的大贵人。
不久的将来,在当地政府与乡亲们的打造下,三溪也会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光观地、游览地,诗人们呕心沥血抒写的诗词,也将为人们经久传唱。
七八老人:杨遵贤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于赣州
作者简介:杨遵贤,生于1946年12月、江西宁都梅江镇。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过知青、教师、报刊编辑等工作。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赣南诗联学会副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江西作家协会会员。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对联文学等四百万字,部分作品曾获奖,或被入选丛书。《头发杂思》发表于《散文》杂志,并收入《散文》200期精品丛书,入选江西省近当代(1919--2009)散文精品丛书。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播出。主要著作:散文集《鸟语动听》(长江文艺出版社)、诗集《春天的色彩》(21世纪出版社)等。对联创作成果:编著《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上中下册)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上下册)(广西大学出版社)《实用对联5000副》《巧学对联》(上海远东出版社)等专著多部。拟撰数十副对联悬挂于省内外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