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持杖“箭扣”行
信义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儿时背诵主席这首诗的时候,总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去长城看看,当一回好汉。工作后,去过“八达岭”数次,有一次还专门爬了夜长城。但每次走下长城的时候,总有些意犹未尽,感觉这长城也不过如此啊!
直到今秋俺到了“箭扣”,直到俺从“西大墙爬到小布达拉宫”,俺总算理解了“不到长城非好汉”,总算实实在在做了回好汉。
去“箭扣”本不在计划内,10月26日刚刚在“藏龙涧”狂奔12公里,晚上突然接到了“帽檐”大哥的邀请,拘于体力,犹豫片刻,随欣然应允,之后读大哥“七侠持杖箭扣行”,豪情万丈。
“虎头侠”,脚踩“风火轮”,驮众侠一路狂奔,向北向北再向北,穿京畿,过乡村,钻山沟,茫茫夜色中转来转去,近乎晕头转向时,车前灯光处,突现“箭扣村”的铭牌。
古旧的客栈内,昏黄的灯光下,四壁满满的队旗,让俺窥见了天南地北,尤其是山东各路大侠脚踏“箭扣”的英姿。饮几杯烧酒,喝两碗香喷喷的玉米碴子粥,倒头就睡,养精蓄锐。
繁星点点中起床,望一眼东方的鱼肚白,辩识方位;扫一周剪映中的高高山峦,影影绰绰的敌楼,激动、憧憬,信心百倍。
带足粮草,整理好装备,6.17分,客栈老板陪众侠出村,来到村口开阔之地,手指一条通向西北的小路,撇着一口大碴子味的京腔,朗声说到:直走就行。众侠随即跟“帽檐侠”,大步流星,直向“西大墙”杀去。
“箭扣”长城,以险著称,晨曦中眺望“鹰飞倒仰”,看的俺心慌慌,忐忑不安,就俺这肥肥的身段能行吗?胡思乱想之际,“呱呱呱”的乌鸦声突然传来,惊的俺毛骨悚然,这地方、这时刻,怎么会有乌鸦?!
硬着头皮跟随前行,想不到,那乌鸦竟一路陪同,且时不时在头顶、在路旁鸣叫几声;几只乌鸦的声音还不一样,有一只感觉似乎成精了一般,那叫声分明就像人声了。好烦、好烦,你就不能不叫吗!
郁闷中,“帽檐侠“洞悉了俺的心思,笑着说:俺十年前来过这里,这乌鸦就这样,是在问我们要吃的,别理他就行。随后又说到:给大家说点“箭扣”长城的事吧。先说咱要上的这“西大墙”,也有人称作“西栅子”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一般来讲,长城以里的人称“西栅子”,长城以外的人称“西大墙”,至于如何这样,大家咂摸一下就明白了。
去“西大墙”的路,大都在高高密密的杨树林中穿行,塞外的寒风早已把树叶摇光,踩着厚厚的落叶上行,众驴的步伐轻盈而从容。
众侠中,除一人外,皆是俺的大哥、大姐,但落在队伍末尾的却总是俺,好羡慕、好佩服众侠的体力啊。就要接近“西大墙”了, 晨光洒落,林壑尤美,那高高的城墙气势磅礴,豪迈之情油然升起。
“女侠玉芝姐”,已经上到城墙之上举杖高呼,俺焉能落后,随集中精力,全力追赶;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贴城墙一阵疾行,沿豁口处石阶奋力攀行,7.23分,终于站到了海拔635米的长城之上。

“箭扣”长城我来了!对着巍峨的群山我大声呼喊。
这是“箭扣”长城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大多驴友登“箭扣”,自西向东环绕的一个关键起点。站在城墙箭楼之巅,环视周遭,策划加领队大哥“帽檐侠”说到:今天我们的“箭扣”行,由此起步,向南随山势而行,力争到“正北楼”返程。大家看,这里向北,是“九眼楼”,没有什么特色,中间还有一段长城断开,我们就不去了,节约体力,尽情享受“箭扣”长城的精华之处吧。
众侠除“帽檐侠”外,均是初次登临,这里虽非“箭扣”之精华,但周遭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已经让众侠深深震撼。你看,北面长城蜿蜒起伏,似卧龙腾飞,那高高的“九眼楼”分明就是那傲起的龙头;东面群山巍峨,连绵不断,晨曦中朦胧梦幻,如诗如画;南面山势险峻,长城随山势攀升,直达云天,令人浮想联翩。
“儒界酒侠”教授弟,掏出摄影利器数码单反,欣然为众侠一一留影;“益侠”昌霖,立马跟进,手机、相机并用,巧展技艺,一张众侠“全家福”新鲜出炉,光彩照人。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帽檐侠”见众侠此地盘桓过久,赶紧招呼大家起步前行。众侠起步,此段长城平坦舒缓,上下起伏很小,晨光中漫步之上,那感觉,就像在静静欣赏一首舒缓缠绵的大提琴曲,惬意悠然。但美妙的感觉,很快就被眼前的现实打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7.40分左右,眼前长城开始沿山势上升,这上升,绝不像山路一样“之”型盘旋上升,而是依山势直线上升。那里险峻,这长城就延伸到那里,其防御的理念一目了然。抬头仰望,眼前除了台阶就是台阶。爬过泰山“十八盘”,去过黄山“鲤鱼背”,来时也有心理准备,但近距离看到如此陡峭的台阶,且一眼望不到头,平生还是第一次,心里的小鼓禁不住咚咚地敲了起来。但想想,来都来了,怕有啥用!看“虎头侠”、“女侠玉芝大姐”早已无畏上行,俺也毫不畏惧地开始攀爬。

“带上手套再爬,小心磨破手”,“帽檐侠”在身后大声的叮嘱俺。俺爬山是从来不喜欢带手套的,总感到带着手套不方便,因此对“帽檐侠”的话并未在意。但想不到这“箭扣”长城,那是等闲之地,这台阶之间的间距少说也有40公分,上行登山杖根本没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手抓着前面的台阶或两边的垛墙上行,最最安全省力;那台阶毁坏,乱石嶙峋之处,更是需要双手用力抠牢石头才行。如此,爬升20几米后,双手疼的不得不捡一安全之处,卸下包包,取出手套,赶紧戴上。

从“西大墙“到“北京结”这段长城,垂直拔高近330米,分为数段,印象最深的有三段。刚开始拔高阶段。起步就是一个下马威,先是一处坍塌近四米的半边城墙,前行踩着简易的石阶穿过,一旁深不可测的峭壁,让人胆颤心惊。过去这段后,上行的台阶全无,一眼望去全是高低不平的乱石, 弯腰前行, 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本以为抓着城墙上的砖上行比较安全,那知道年久失修,有的砖早已松动,中间一处若不是俺迅速换手,差点酿成大错,登时吓得冷汗淋漓。快到一处箭楼时,不想这长城又成了半拉,是坍塌了还是当时根本没建,一时说不清楚。但看悬崖峭壁的样子,估计当时利用地形省工省力,没建的成分居多。没办法,安全起见只有紧贴东边的城墙攀行。但爬着爬着,墙下的乱石,就逼的俺只能移步西边上行,而西面仅有低矮的灌木,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令人恐惧。聚精会神抓着灌木枝条,敛声屏气一点点上挪,十几分钟后,方才气喘吁吁地爬到一处平缓的城墙。上去这段,还未来的及喘口粗气,随之又是一段坍塌毁坏严重的城墙。这段台阶皆无,右侧城墙有的塌去一半,有的一塌到底,上行完全暴露在悬崖之上。好在这段坡度稍缓,攀爬之上,恐惧感减轻了许多。令人惊奇的是,这段长城中间竟还有一块硕大凸出的石头,彰显着当年长城修建的艰难,以及建设者巧用自然的聪明才智。越过这段长城,前面就是冲刺“北京结”的最后一段了,有了前两段的考验,攀登已经不像最初那么的恐惧,更多的是提醒自己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段长城异常陡峭,坡度差不多近八十度,上行必须手脚并用,想站直身子走,丁点机会都没有。看“虎头侠”、“女侠玉芝姐”轻盈上行,俺羡慕佩服的五体投地。担心拖众侠的后腿,稍稍站立歇息,喝口水定定神,立马奋力追赶。十几分钟的奋力拼搏,8.20分,也终于上到了海拔958米的“北京结”。上去的那刻,眺望群山万壑,激情彭拜。



上行的路虽然惊险、恐惧、艰难,但一路绝美的景色绝对让你心旷神怡,“无限风光在险峰”一点没错。攀爬中,只要稍感安全,俺都不忘眺望四周壮美如画的河山。那晨光中巨龙般腾飞的长城,那霞光里巍峨雄壮的群山,那多姿多彩的深秋,无一不给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站在“北京结”敌楼之上,众侠游目骋怀,纵览长城内外壮丽风光,神清气爽。“帽檐侠”尽显带头大哥风范,先是指着周边山势和蜿蜒起伏的长城,为众侠详细讲解这“北京结”的由来,内外长城的区分;中间不时插讲一些风情掌故或野史轶闻,风趣幽默,让众侠在强身健体,大饱眼福的同时,还学史明理,益智增慧。其乐融融的氛围,就像一家人大年夜围炉夜话。
这里据说曾长有一棵漂亮的松树,是驴友重要的打卡点,前几年干枯而死,近两年又长出了一棵小松,但众侠找来找去均未发现,只在一角的位置发现了几株矮小的灌木,令人怅然。
移步前行,长城沿山势向东南方向蜿蜒而去,抬头望,前面一段长城就像一串银色的项链,挂在高高的绝壁之上,耀眼夺目。看来这就是那传说中“惊、险、奇、特、绝”的“鹰飞倒仰”了。
由“北京结”去“鹰飞倒仰”这段,路段起伏不大,墙基虽有损毁,但大多平整,行走之上,颇有些泰山“快活三里”的感觉,大家边走边看,边看边谈,惬意悠然。阳光下行走的画面,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眺望刚刚走过的“北京结”,蜿蜒的长城气势恢宏;周边山峦叠翠,河山锦绣,众驴个个春风得意,怡然自得。
就要开始攀登“鹰飞倒仰”了,“帽檐侠”再次提醒大家收起登山杖,带好手套,注意安全。还是“虎头侠”和女侠玉芝姐”厉害,不待“帽檐侠”话音落地,就一马当先,率先结伴向“鹰飞倒仰”段开始了冲击。。
所谓“鹰飞倒仰”,“帽檐侠”讲:众人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这段山势犹如一只倒飞的鹰,那中间的敌楼就是鹰嘴;另一种说法是,这段绝壁长城,雄鹰到此,也要倒仰向上,才能飞过。但不论那种说法,都说明这段长城凶险无比,只有像雄鹰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登上高高的敌楼。据说这段长城,近年来已有十几人在此出事,大家攀爬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这“鹰飞倒仰”的第一段就是严峻的考验,近90度的城墙直上直下,原有的台阶全部坍塌,取而代之的是用乱石垒起,宽不过二指的石阶。说是石阶,其实并非像石阶一样呈一条直线,而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如石堰一般。
颤巍巍,像攀岩一样开始攀爬,再没有心思欣赏周遭的风光,再没有心情羡慕众侠的英姿,像壁虎般紧贴石阶,全身心寻找着可以抓握、踩踏的支点,每一步确认有“三点”支撑后,方才移步换手,向上攀登。事后有人问:当时害怕吗?我说当时根本来不及害怕,倒是事后想想后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地方一旦失手,绝无生还的可能。
就要接近山顶的敌楼了,一抬头发现,再也没有攀爬的线路了。左边崩塌的部位,没有任何石阶可采,右边一块凸出的巨石挡住了上行的线路,要攀上,不借助绳索绝无可能。考虑来考虑去,安全起见,众侠均寻一豁口,侧出长城,选择从城墙下方树林中绕过。

下长城容易上长城难。沿着长城墙根,在树林中穿行,抓着一棵棵树干,很快轻松上到与城墙齐平的一处山顶,但寻来寻去,却始终没有发现能够进入长城的地方。疑惑迷茫之际,“八亩松侠”在下高声呼喊,回撤由此再入长城。跟随“帽檐侠“,沿来路下撤十几米,透过树林发现,那“八亩松侠”正在城墙上顺下安全绳,等待着众侠再入长城。
9.16分,上来长城,看海拔达968米,前行四五米,一处漂亮的敌楼呈现眼前。巧的是正赶上“儒界酒侠”,倚着城墙在为“女侠玉芝姐”拍摄英姿,俺也急忙掏出手机抢拍。事后查看,这玉芝姐的英姿还有点神鹰的味道呢。

站在此楼顶端略略歇息,补充点能量,悠悠翻过一段如“彩虹桥”般的长城,众侠向“鹰飞倒仰”最险的一段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这段路,是“箭扣”长城所有路段中坡度最大,路线最长,石阶最窄最杂乱的,但有了前面经验的积累,众侠攀爬似乎十分的得心应手。笨拙胆小的俺,也没了开始时颤巍巍哆嗦的状况,心里只想着“抓牢”二字,竟也紧随众侠之后,于9.59分顺达海拔1021米的顶端敌楼。
站在敌楼之上回望刚刚走过的路,激动、震撼、刺激、恐怖、后怕,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表。如果有人问我,下次你还来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还来!


此处视野开阔,周遭山势俊秀雄奇,是欣赏长城内外壮丽风光的最佳之处。那“儒界酒峡”、“益侠”,不停地变换视角,用单反摄录着如画的山河;俺也不甘寂寞,用着快要淘汰的手机,转着圈记录着壮美的江山,众侠的英姿。过后翻片片欣赏,有几张拍的还真不错呢!


就在众侠游目骋怀,纵览祖国大好河山之际,忽有一架直升机空中飞过,给宁静的长城带来了动感的旋律。众侠瞅着空中飞来飞去的飞机,有的说是防火巡逻,有的说是空中摄影,“帽檐侠”嘿嘿一笑说到:我看是来为我们祝贺!祝贺我们这群老头、老太勇攀“鹰飞倒仰”。
沿着蜿蜒的长城开始下行,东去的这段,十分舒缓平坦,众侠畅然前行,很快上到一处较为完整的敌楼,纷纷在楼顶、垛口等处拍照留念。走出这处敌楼,沿坡度不大的城墙斜行,很快又是一处敌楼,也就是从这个敌楼开始,众侠又开始了下“天梯”的考验。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下“天梯”就更难了。这“天梯”,是一段坡度70度,最陡处近90度;长80余米,最窄处仅60厘米,台阶高达50厘米的长城。没有扶手,没有围栏,能够安全走下实在是严峻的挑战。就连一项勇猛的“帽檐侠”,至此也退缩不前,带领“益侠”、“儒界酒峡”选择了出长城,拽安全绳下行的线路。俺站在台阶上下瞅,直上直下的情形,胆寒发竖,但不服输的心理,试一试的心态,还是让俺勇敢地选择了沿台阶下行。最初一段台阶,台阶与台阶之间高度不大,俺牢牢抓着城墙一侧的墙砖,基本都能顺利下行,但下到中间一段时,有一处台阶,跨度太大,俺从城墙这边挪到那边,又从那边挪到这边,坐下滑,倒着爬,但脚就是够不到底,急的已经走下“天梯”的玉芝姐大声呼喊,“抓牢城墙,小心下行”。说实在,爬“鹰飞倒仰”,真没有怕,这一刻真是怕了,俺知道这一脚下去,一旦踩空,肯定玩完。静静神,拉紧包包,死死抠住城墙,看准角度,把握好力度,勇敢地跳了下去,终于稳稳地落在了下面的台阶上。走下这段“天梯”似的长城,惊的俺好一阵一句话都不想说。


10.55分,下来“天梯”,海拔917米,长城开始沿山势平缓下探。“帽檐侠”说:前行很快就到这段长城的最低点,也就是“箭扣”的扣眼位置,我们争取赶到那里午餐。那里有下长城的梯子,众侠如果累了,不想再继续前行,可由此返回驻地。但既然来了,如果体力许可,建议尽可能多走走,至少应走到“小布达拉宫”的位置。
沿着蜿蜒起伏的长城缓缓下行,没有了危险,众侠轻松自在,开始仔细地观察起了长城,欣赏起了周遭的景色。你看那“儒界酒侠”、“益侠昌霖”均放慢了前行的步伐,不停地用相机摄录着长城晚秋的美景;“虎头侠”、“女侠玉芝姐”虽还继续引领队伍向前,但驻足观赏的频率明显高了许多;“八亩松侠”则对着城墙上长出的各色树木,尤其那似青檀样的树桩不住地感慨。拉“帽檐侠”,在这段长城,给俺留下倩影外,随即就是不停地向“帽檐侠”提出,关于此段长城的种种疑问。“这长城上伸出的石舌头是干啥的?这长城下面怎么还有一个通道?这长城怎么还一边高一边低哪?这垛口射击空怎么这么小呢”等等。

这些问题中最有意思的是那长城下面的通道,颇令人费解。长城是用来防御的,怎么还会有通道?打起仗来这要从这里攻上来咋办?“帽檐侠”听俺讲完后,略略沉思,随后笑着对俺说:什么是沟通,或许这就是沟通吧!任何时候保持沟通都非常重要!事后了解,这还真是过去边民沟通来往的渠道。
此段长城是原生态味道最浓的一段长城,既有坍塌裸露的城墙,胡乱堆积的墙砖,又有灌木杂草林立,乱石嶙峋的墙基,更有众多没有屋顶的敌楼,行走之上,目不暇接,感慨无限。
越过一个又一个敌楼,总以为到了“扣眼”的位置,但事实均不是,看时间已近下午1点,众侠一路走来,消耗颇大,再不休息午餐,显然不妥。捡一处风光优美的平坦之地,“帽檐侠”指示众侠休息午餐,补充能量。
鸡蛋、馒头、小咸菜,牛肉、萝卜、豆腐乳,微风里,暖阳下,长城巅,众侠团团围坐,谈笑风生,几杯小酒下肚,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充电完毕,将剩余的饭菜丢给早已等候的乌鸦,在阵阵“呱呱呱”的感谢和欢送声中,眺望一眼高高的“小布达拉宫”,朝着既定的目标,众侠大步向前。
又是一个小时的上上下下,又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跋涉,下午2点,走下一片碎石满地的墙基,众侠终于到达了“箭扣”长城海拔818米的“扣眼”。
“箭扣”实为“涧口”。百年前,诗人刘庆堂游历于此,曾留小诗一首:“涧口巍巍叠嶂开,巉岩小径入云隈。同游到此齐翘首,遥望人从鸟道来。”后来人们发现这段长城呈W状,形如拉满的弓,而位于低点的“箭扣关”恰似搭箭的扣眼,“涧口”与“箭扣”谐音相近,感觉“箭扣”的名字更贴切,由此,这“涧口”就渐渐被“箭扣”代替了,而且越叫越响。
“扣眼”处歇息商议下步行动方案,众侠纷纷提议继续前行,选择适当时机返程。“益侠昌霖”,看对面坍塌陡峭高高的敌楼,拘于体力,主动提出,由此返程。城墙基,乱石间,拍一张全家福,众侠兵分两路。
经历了前面的种种惊险刺激,对面前的路,众侠似乎已等闲视之;不待“帽檐侠”发出指令,即个个争先恐后,手脚并用地向上爬去。奋力攀爬的场面,远远望去,壮观刺激。

上去这段,原以为那“小布达拉宫”会近在咫尺,那曾想,抬眼望去,“小布达拉宫”还在远远俊俏的高山之巅呢。
这 “小布达拉宫”实是“箭扣”长城上的一座敌楼,因巍然屹立于白色的花岗岩山体之上,驴友形象地将其称为“小布达拉宫”,其原有的“东油篓顶”名字,倒渐渐为世人所遗忘了。
这一段长城俊秀、壮美。山势巍峨,有拔地通天之势;峻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似大海波涛汹涌;“小布达拉宫”高耸入云,神秘梦幻。
怀着朝圣般虔诚的心情,众侠缓缓上升。爬过一段长长的乱石嶙峋的城墙,穿过一处双峰并立的垭口,抬眼望去,那“小布达拉宫”似乎就在头顶。上行、上行、再上行,眼看就要接近一处敌楼,眼前却再无可行的线路了。要上行,就必须出长城迂回而上。迂回的路线并不很长,但要从侧面一处崖壁翻上。看“八亩松侠”、“儒界酒侠”均轻松而上,俺也信心满满地抓灌木,抠岩石,勇敢向上攀去。但想不到,在翻越中间一块岩石时,却怎么也上不去了。无奈之下,还是靠众侠出手,方才化险为夷,再次踏上征服“小布达拉宫”的驴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众侠马不停蹄,勇毅前行,下午2.50左右,终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小布达拉宫”敌楼之上。


看时间及众侠体力,前行“鬼见愁”、“正北楼”风险太大,几无可能。众侠在此盘桓片刻,拍照留念后,迅即下行寻找出长城返回的地点。
下午3.10分,下到海拔894米的一处垭口,众侠蓦然发现,去“箭扣“村的长城一侧,竟竖有一把简易的梯子。不走了,就此返程,“帽檐侠”断然决定,尽显大哥领队风采。
这梯子异常简易,只是就地取材,将几根枯木捆在一起;看那木头茬口,有的似乎已经腐朽。这还能踩着下吗?轻盈的“虎头侠”虎虎生威,不待指示,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抓着“帽檐侠”的绳索,踩着梯子,稳稳落在了下面的树林里。随之,众侠在“帽檐侠”、“虎头侠”的指挥、帮助下,均一一顺利滑下长城。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夕阳下,斑斓多彩的密林里,循着幽静的小路,众侠心满意足地踏上返程的线路。

长城是一本书,一本需要认真品读的书;长城是一段史,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辉煌史;长城是一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朋友,有空就来长城走走吧!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