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一之时序(上)
时序
【原文】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注释】爆竹: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能驱神,故新年风俗都换桃符。
【译文】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来临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原文】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
【注释】履端: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谓之“履端”。后因以指正月初一。
元旦:元旦“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其日晴,则主所生之物盛,其日阴,则有灾难。
灵辰:旧时谓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亦称“灵辰”。
另一联略异:履端为首祚;人日是灵辰。首祚:一年的开头。祚,音作。年。
【译文】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称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称作灵辰。
【原文】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
【注释】椒花颂:《晋书》“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遂用为典实,指新年祝词。
屠苏酒:唐代医圣孙思邈在除夕教人把药浸入井中,元旦那天取井水加入酒中,喝了可以使人不生疫病,这种酒即屠苏洒。这种做法流传下来,成为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遐龄:高龄;长寿。
疠疫:瘟疫。疠:音力。疫病。
另一联略异:献椒花颂,为祝遐龄;饮屠苏酒,可除疠疫。
【译文】元旦将椒花酒献给君王,是借此祝颂他长寿。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病。
【原文】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
【注释】王春:春秋时,君王懦弱,孔子作《春秋》写道:“元年春,王正月。”以示尊重君王。客岁:即旧岁。
客岁:去年。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集﹥序》“客岁南迈,从子鉴进而请曰:‘先生必将笺而后行乎?夫解者之不必笺,而笺者之不必解也’”。
另一联略异:新正曰首春,去年曰客岁。新正:农历新年正月。首春:指农历正月。《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孟陬、上春、初春、开春、发春、献春、首春、首岁、初岁、开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
【译文】农历新年正月别名叫首春,过去的一年则称客岁。
【原文】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注释】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元夜”、“元夕”。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韩偓《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
星桥:神话中的鹊桥。庾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似桂花”。也指七星桥。在四川省成都市。传为秦时李冰所造。上应七星,故称。
铁锁:普通的铁质锁。锁:安在门窗箱匣等开合处,或铁链的环孔中,通常用钥匙打开的金属器具。韩愈《曹成王碑》:“下令掊锁扩门,悉弃仓实与民”。
元夕: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叶适《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会庆节礼毕,吏以例白留山棚,元夕张灯可就用也”。
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古代由掌管京城警卫的金吾禁止夜行,唯于正月十五日开放夜禁,称“金吾不禁”。
另一联略异:火树银花合,言元宵灯节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放夜。灯节: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民间张灯游乐,谓之灯节。亦特指元宵节。《燕京岁时记·灯节》:“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放夜:旧时都城有夜禁,街道断绝通行。唐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事物纪原》:“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初弛门禁;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诏重门夜开,以达阳气;朱梁开平中,诏开坊门三夜…… 太平兴国六年,敕然灯放夜为着令”。
【译文】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原文】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
【注释】二月朔:二月初一。唐德宗时将这天定为中和节,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
中和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
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仍称为上巳节。
【译文】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已春浴之时。
【原文】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注释】五戊、春社: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社是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春社即春天祭祀天地神。根据历法,立秋后五戊为秋社。
【译文】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
【原文】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注释】寒食节: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设立。介子推帮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不愿做官,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而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译文】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原文】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注释】麦秋:麦熟的季节。通指农历四、五月。《礼记》“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陈澔集说“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汩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蒲节:指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故称。
另一联略异: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礼记》:“孟夏之月,日在毕”。中国人将每季的第一个月称之为孟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称之为季月。一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四月位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未季秋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
【译文】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门上挂菖蒲叶所以又称为蒲节。
【原文】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号天中。
【注释】天贶节:贶,音况。宋代节日名。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
天中节:端午节的别称。《岁时广记》“﹤提要録﹥:‘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
【译文】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原文】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注释】端阳竞渡: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造龙舟竞渡救他,后来传为风俗。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重九登高:即九月九日登高。相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鸡犬羊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成为风俗。
【译文】端午节龙舟兢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揷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灭的故事。
《盘古诗联学院工作人员》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 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管理兼主审:
杨秀红 汪凤森 郭利战
田 卫 段志军 袁桂杰
野 鹤 张 琳 刘巧英
主审: 袁谷成 天 问 蒋贵龙
凌赣文 李晓华 俞子兰
钱秀英 黄伟琰 徐家齐
张丽辉 张旭祖 李凤梅
郑举纲 吴立红 林春平
于海营
审收:徐成美 臧 岚
编辑制作:一剪梅 日月 溪水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 1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