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回眸:圆了大学梦
作者:陈希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办大学蔚然成风,“五大”(电大、职大、业大、夜大、函大,)在全国勃然兴起,报考“五大”的成人已是千军万马。这种大学虽经教育部认可批准备案,但从学年设置、师資力量配备和教学条件来说,毕竟不是国家全日制正规大学。所以“五大”毕业生也不会被社会上看好。这些学生在人们眼中总有“混文凭”、“高学低能”的嫌疑。
社会办“五大”会如此兴盛,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全国开展的县级以上机构改革,按“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选拔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当时流行着“年龄是个宝,文凭离不了”的说法,事实上在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时,年龄和文凭已成了进班子的硬条件。记得当年我在县委机改办工作,那时干部中有大学文凭的人很少。只要有个大专以上学历的就进入了选拔的视野,大学本科毕业的必然成为“香饽饽”,时运到了,官帽会自然戴在你的头上。若不这样,领导班子成員配备就不符合“四化”标准,上级组织也不会批准。因此说,当年机改的“四化”尤其是文凭标准给社会上传递着一个重要信号,今后选拔干部首先看学历,没有高学历,既使其他条件再好也难进领导干部行列。时势推动了“文凭热”的快速兴起,有颁发文凭资质的学校和行业纷纷办班,招生广告纷至沓来,社会上报名者也络绎不绝。
1984年下半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我时任团县委书记,经组织批准,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被录取。报名的初衷,既有获取大学文凭的功利思想,也有渴望求知的一次深造机会。因为上中学时,正逢文革动乱,高中毕业时,国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初高中的七年,在校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后来参加工作,成了人民公社的职员和干事,当了襄渝铁路的工人和干部,工作十二年后,终于盼来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让我如愿以偿。
电大开设党政干部管理专业,学制2年。乾县办了2个班,乾县、永寿及市属单位共有40多名在职干部集中脱产学习。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我被分到2班,大家推选我为班长,来自乾师的王芳闻同学任学习委员,还有生活、文体委員等。学员都是成人在职进修,学生干部主要是为大家学习搞好服务,所以我更珍惜与大家一起相处的日子。
中央电大在全国设置若干教学点,发给学員课本,依托广电网络听录音远程授课,日常没有老师当面讲课,主要靠学生自学。教学点可根据学习需要,在社会上聘请有专长的教师重点辅导。这样的教学形式,愈显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尤为重要。
一度,社会上有种议论,认为“五大”生入学门槛低,教学质量差,考试不严格,只要入了学,就等于拿到了文凭,这样的文凭好混。如此的议论和看法我不敢苟同。我们所学的专业,两学年设置20多门新课,按照学科要求,每学期开设的5、6门新课考试都要合格达标并非易事。记得第一学期在咸阳集中统考,第一堂考下来,学校在考埸贴出了通告,对违反考埸纪律的数十名考生,分别给予降分、按0分计算、取消考试资格、除名学籍等公开处理。严厉的处理结果就给学员们敲了警钟。尔后每学期期末考试,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分数公开。结果总有约四分之一左右的学員成绩不合格。对不合格者只许在规定的时间补考一次。补考再不合格者以自动退学论处。和我们一起学习的,中途被退学者亦有之。
严酷的考试现实警示学员们:电大的文凭并不好“混”。必须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攻坚克难,认真、扎实、刻苦地学好每门课程。况且电大以自学为主,不懂的问题又没有老师当面讲,仅凭听录音是远远不够的。那时,我总觉得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并不轻松。开初学习,按照教学班的安排,我给自己订出了学习计划。凡集体听录音或请老师上辅导课,我都坚持随班学习。此外,一般都在家自学。因为那时我的孩子出生不满2岁,妻子上班,我在家既照看孩子,又兼顾学习。寻常因家务耽误了学习,往往晚上加班苦读到深夜。
沉重的学习任务和家务负担,使我深感人在未成家的青年时代,才是无忧无虑学习的“黄金时代”,一旦有了生活担子,学习就不那么容易了。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总算坚持了下来,两年学完了全部课程,每学期考试侥幸过关,最后如期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后来,我又在职录入了两年本科函授,每学期单科统考合格,学终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又取得了大学夲科文凭。通过脱产和函授4年的学习,总算圆了我的大学梦。
今天回想起紧张的电大学习,深感学与不学大不一样。虽是听录音、看录像,自学教材,但编纂讲稿和录音的大都是全国著名大学教授、资深专家和学者,他们博学多才,造诣精深,学业有专攻,讲授有特色。尤为难忘的是讲哲学的北大教授,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讲《写作通论》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运用形象比拟的手法,将写作的学问以出神入化之笔展现给我们。这本书常使我心驰神往,爱不释手,长期保存,多次翻阅。电大两年,我先后学习了中国通史、文学史、当代科学发展史、经济管理、法学、逻辑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多门课程。经过系统学习,也获得了多学科的新知识,填补了学识的空白。结合学习心得,先后撰写了《深化农村工作改革》、《怎样看待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对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的思考》等论文和调研报告,均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这也作为电大毕业时向组织交出的一份合格的答卷。
电大毕业至今已40多年了,令我难忘的是在学习中结交了一批真诚相待的学友,更加怀念的是那时一起研读攻关的学习精神。当个人自学遇到困难时,学员们就自发地组成攻关小组,或集体探讨,或将问题整理找校外辅导老师集中辅导。对一些问题有分歧时,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至今还值得回味。如在学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有学員提问老师,人类社会发展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夲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也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共产主义社会是发展的最高形态。那么以此规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什么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了。这个问题出乎老师的预料,当即不好回答。后经学员们集体探讨,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辩证法的认识论结合起来学习,就不难理解了。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才能完成。而后一种认识并非是前一种认识的简单重复,是在实践基础上新的提高和飞跃。社会发展到今天,目前的认识水平也仅达到现有的程度,还未发现和科学预测出比共产主义社会更高级、更完美、更理想的社会形态。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不能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性就怀疑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真正到世界大同了,那时,人们的认识还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我们应坚定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们集体研讨的攻关精神,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好些难题,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扬集体聪明才智,调动团结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前行路上的一切困难。这也是我上电大取得的另一种收获。
2024年12月12日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