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纪念曹贞吉诞辰390周年座谈会暨《曹贞吉全集笺注》《〈安丘曹氏族谱〉整理研究》研讨会有感
文/马西科

有清一代,安丘县文风颇为兴盛,在青州府属十一县中,可列前三名,即在全省亦可列上选。虽无状元,但解元却出了四位。
第一位是康熙二年癸卯科乡试解元曹贞吉,康熙三年以第三甲八十三名成进士,官至礼部郎中。
第二位是乾隆六年辛酉科乡试解元刘其旋,次年以第三甲二百二十二名成进士,授嘉定知县。
第三位是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乡试解元宋钧,此后未参加会试。
第四位是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乡试解元周进阶。其后参加三次会试皆未得中。
这四位乡试第一名获得者,参加会试,再得中会元与状元的几率小一些,但中进士应该是手拿把掐的事了。而现实情况却是他们四人,仅有半数前进了一步,中了进士,且两人官场都不得意,所以坊间就有“安丘向来不发解元”之说。
然而这都是人们从官本位的思维去评价。笔者认为,这难免有失偏颇。人们常说:当上帝对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确如此,解元曹贞吉官位不高,但他以词名誉满天下,直追宋人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为安丘的诗词文化赚了个盆满钵满。
《清史列传.曹贞吉传》:“曹贞吉,字实庵,山东安丘人。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生而嗜书,以歌诗为性命,始得法於三唐,后乃旁及两宋,泛滥於金元诸家。所为诗,气清力厚,一往情深,而不喜矜言体格。尝为《黄山纪游》诸作,宋荦见之曰:“此山名作,向推虞山,今被实庵压倒矣。”在京师时,和王世祯《文姬归汉》等长歌,极有笔力。士祯选《十子诗略》,贞吉与焉。间倚声作词,追踪宋人。吴绮《名家词选》以为压卷,留传江左,一时推为绝唱。为人介特自许,意所不欲,万夫不能回。以是夺取嫉于人,而亦是为清议所重。尤笃於诗友,尝从施润章游,润章殁,经济其后,不遗余力。每与汪士鋐话及往事,涕泗交颐。所作《拜愚山野殡》三章,低回欲绝。著有《朝天》《鸿爪》《黄山纪游》等集。其后人备刊之,曰《珂雪诗》。然士祯《感旧集》所撰诸诗,皆不见集中,盖全稿多散失云。”全传正文洋洋洒洒280字,仅用“官至礼部郎中”六个字来讲述其仕途,其余大部分皆介绍他的诗词文学方面的成就,可见其才性有所偏至。
曹贞吉的文学最高成就是其入四库全书的《珂雪词》。《四库全书》收入有清一代词作仅此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珂雪词》云:“《珂雪词》二卷,国朝曹贞吉撰……旧本每调之末必列王世祯、彭孙遹、张潮、李良年、曹勋、陈维崧等评语,实沿用明季文社陋习,最可厌憎,今悉删除,以清耳目。且以见文之工与不工,原所共见,传与不传,所在自为,名流之序跋批点,不过木兰之椟,日久论定,其妍丑不由於此,庶假借声誉者,晓然知标榜之无庸焉。”这是一段非常有哲理性的评论。此言一出,高下论定。什么王世祯、彭孙遹、张潮、李良年、曹勋、陈维崧,他们的水平皆在你曹贞吉之下,你的作品不用需要他们的评语,水平高低后人自有论定。你的《珂雪词》就是当朝第一,无有与你争锋者,其他词作概不录用。然后又延伸到名人作序、题跋之事。但笔者认为,所谓评论、作序、题跋之事,何尝不是朋友之间友好往来的纽带呢!大不可一概而论。
曹贞吉出生在安丘东关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读书过目不忘,在其九岁时他的父亲撒手人寰,与其弟曹申吉在母亲刘氏的呵护下相依为命。而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满腹经纶的外祖父刘正宗,其实刘正宗的身世又何尝不凄惨,他幼年无父(背生,1594年5月刘正宗父亲去世,8月8日刘正宗出生),尝遍人间冷暖。所以对两个孤儿外孙关照有加。“自藐孤以迄成立,拊育教诲无非外王父之德”(曹申吉《少傅公行状》)。在刘正宗的影响下,曹贞吉与弟弟曹申吉,少年才俊,卓然不群。与当时的时髦人士读书于马氏之遗胜园内的“伴鹤斋”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康熙三年(1664年),当曹贞吉三十岁成进士时,他的外祖父早已蒙冤,客死京城三年了。又丁祖母忧,居家未赴选,六年以后的康熙九年(1670年)才考授秘书院中书。在中书舍人这个从七品任上一待就是十六年,这是一个怎样的磨炼。这是否受其弟曹申吉曾被怀疑为“附逆”的影响而沉沦下僚,虽无确据,但我们知道的是曹贞吉在此期间“进退维谷,日昔惟以眼泪洗面”(《曹公墓志铭》);“虽著述日富,而心则伤矣”(《行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始得外迁,升徽州府同知,有诗自嘲云:“亦知佐郡非吾事,只欠黄山数首诗。”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夏,吏部选郎,曹贞吉应召,康熙知其为曹申吉之兄,当面勉励其“好生为官”,而此时心虽感恩,力已不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一月升湖广提学道。迨引见之日,跪不能起,由周、鲍二侍卫扶掖而起,送出中左门。不久即病归。可知曹贞吉在京的为官生涯,有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初四日,这位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并与纳兰性德、顾贞观一道并称“京华三绝”轰动京师的安丘名士与世长辞,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文学作品。
通览古今,凡是有佳篇美作之大家者,大多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经历了人间的人情冷暖,悲喜之事,才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以各种载体呈现出来,曹贞吉也不例外。
曹贞吉逝世211年后,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年),翰林院编修马步元撰写了《公举仪部公乡贤呈文》,联合吏部员外郎张祖厚、度支部主事李效曾一起上呈朝廷。宣统三年(1911年)朝廷恩准曹贞吉入祀乡贤祠。至此,曹贞吉名噪当时,功成身后。
后之学者雅士,多研究曹贞吉著作。研究最为深入的是赵红卫教授,赵教授是山东东阿人,文学博士,现任《潍坊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主持多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出版《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安丘曹氏家风》《曹贞吉全集笺注》等专著,在《苏州大学学报》《理论学刊》《文艺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奖。
安丘县城东关一隅,居民以莲池曹氏与虎林马氏为主,这两支曹氏与马氏,后有人亦称东关曹氏与东关马氏。曹氏有一门八进士,马氏亦是一门八进士。有文字记载的虎林马氏五世祖马骥配曹氏,为莲池曹氏五世祖曹腾之女。此后曹马两家互为联姻,比邻而居,和睦相处,互为师友,相得益彰。坊间有语云“马不离曹,曹不离马”之说。清初,马道长,字大来,在东关建“遗胜园”,园内叠山凿池,莳花种树,日徜徉於松关竹径间,落落自如,於园内别开静室名曰“伴鹤斋”,与马天撰、曹贞吉等时髦读书人于其中,攻苦切劘,外人不得入内。曹贞吉在“伴鹤斋”刻苦读书十年之久,日久生情,以至于在后来的诗词文章中多次提及。乾隆年间,马长淑编辑《渠风集略》时,曹贞吉的六子曹澣、七子曹涵帮助其师马长淑搜辑罔遗,分拣校对,立下了汗马功劳。东关这片文化沃土,至现在一直是经久不衰,名人辈出。一代清官曹锡田,敢于海瑞试比肩。方志大家马步元,功成山东通志编。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东关走出的一代楹联宗师马萧萧,无不是自小就深受东关这一隅浓郁文化佳酿的熏陶。马萧萧诗、书、画、联无不精通,而尤以楹联最为见长,他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楹联学会,并担任首届及第二届常务副会长、第三届会长,第四、五届名誉会长。2007年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终身成就奖。潍坊学院的潍坊名人馆内马萧萧与当代诗坛泰斗臧克家比邻而列。
2024年 11月30日,纪念曹贞吉诞辰390周年座谈会暨《曹贞吉全集笺注》《〈安丘曹氏族谱〉整理研究》研讨会在潍坊市图书馆举行。曹贞吉后人曹生成联络各方,出席会议的有山东师范大学王勇教授、济南大学张秉国教授、潍坊学院赵红卫教授、侯桂运教授、郭超博士;安丘市党史办和潍城区档案局主要领导以及安丘莲池曹氏、安丘安泰刘氏、安丘虎林马氏、安丘峰山李氏、安丘凌河孙氏、潍县曹氏等家族代表和文史作者30多人。研讨会上,专家教授针对《曹贞吉全集笺注》《〈安丘曹氏族谱〉整理研究》书籍的出版以及曹贞吉在当时文学界的影响等方面踊跃进行发言。扩大了先贤曹贞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力。为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曹贞吉的著作与人生经历,社会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有幸作为安丘虎林马氏家族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曹树栋老师又以《〈安丘曹氏族谱〉整理研究》相赠,不甚荣幸。会后思量,有感而发,结稿之时,正值先贤曹实庵先生逝世326周年忌日。以此拙文,蝇附骥尾,致敬先贤。
时在二零二四年冬至月初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