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狩猎灵宝柏谷考
文||靳东锋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继位了,但是被祖母窦太后压制着,不能亲政。他尝试过抗争,然而无效。由于祖母窦太后太强势,朝廷要事都得由她首肯方能执行。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还对刘彻的儒学创新进行无情的打击。
年轻的皇帝无奈,只能做甩手掌柜,政事全由祖母决断。他摆出一幅纨绔子弟的样子,常出去打猎,游山玩水。
一次,汉武帝刘彻带领一队人马出外打猎,来到灵宝境内的柏谷,见天色已晚,便找了个客栈住下。他们都忙碌了一天,个个饥渴难当,便大声向店主索要汤喝。按理说客官向店主索要汤喝也无可厚非,人家又没说不付钱。都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汉武帝手下那帮内侍平常骄横跋扈惯了,此时大喝大嚷,仿佛把客栈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客栈老板就有脾气了,没好气地回了六个字:“要汤没,要命有。”
内侍们平日里何曾受过这般气?个个义愤填膺,便要发作,但都被汉武帝刘彻止住了,他悄声地对内侍也们说了六个字:“小不忍,乱大谋。”
内侍们忍住了,但客栈的老板却忍不住了,他所见这伙人佩剑带刀,来路不明,怀疑是非贼即盗之人,于是把当地的“地头蛇”都召集起来,准备为民除害。正在这时,老板娘出现了,她对丈夫的行为进行了劝告:“我看这群人来势不凡,为首那人又气宇轩昂,像是贵公子,不像是强盗啊。更何况他们人也不少,且个个佩剑带刀,怕是不好惹的主啊,千万别冲动行事。”
老板仗着自己的地盘,岂容他人在这撒野?他对妻子的话左耳进右耳出,还是要“为民除害”。
老板娘假装支持丈夫行事,乘机端上酒来,说是为他壮壮胆,结果这一壮就壮到云里雾里了。等第二天醒来时,汉武帝一伙人早已人去楼空了。
汉武帝回到宫中后,很快就知道了这件四面埋伏的事,他认为老板娘护驾有功,赏给她黄金千两,又觉得老板警惕性高,封他做了宫廷里的禁卫官。
所有史料都确认汉武帝来灵宝柏谷游猎险遭不测的事实。那么柏谷究竟在灵宝哪个地方?我们不妨从所有记载有关灵宝的山水地理资料中来寻找答案吧!
灵宝山川秀丽,林壑尤美。南有巍巍秦岭,北有滔滔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梯次排列。海拔308-2413.8米,逐步上升。境内河流全部属于黄河水域。有地表河1401条,其中黄河一级支流7条,西自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入境,东从大王镇马谢村出陕县,依次排列为:双桥河(古玉涧水)、十二里河(古全鸠涧水)、枣乡河(古盘涧河)、阳平河(古湖水)、沙河(古柏谷水)、弘农涧河(古门水)、好阳河(古曹水)河水全部从南向北注入黄河。
这七条河河名有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公元475年)之后,最晚出现在北魏(公元527年)之前。大概距今2485年至1483年之间。湖水、门水河名出现在战国、秦;玉涧水、全鸠涧水、盘涧、柏谷水出现在汉代;曹水则出现在北魏。
一、玉涧水
现名双桥河。古名玉溪涧、玉溪河、阌乡水、涧水。
河名所出典籍:
1. 汉《水经》:“黄河又东北、玉涧水注之。”
2.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经皇天原西......其水北流注于黄河。”
3. 唐《隋史》:“阌乡里有玉涧、全鸠涧,一经县城西(古阌乡县),一经县城东,皆北注于黄河。”
4.唐《括地志》:“阌乡有玉涧,今日玉溪河,出阌乡西南秦山。……世谓之阌乡水也。”
5.元《金史》:“阌乡有太华山、黄河、玉涧水、潼关、太谷关。”
6.民囯《阌乡志》:“玉溪涧发源于石姥、甘涧、善车、太麻诸峪,各支至双桥合而为一,经县西阌底镇入黄河。”
玉涧水是黄河进入古阌乡县,今灵宝市所汇入的第一条河,今天的流域面积包括豫灵镇和陕西潼关县的各一部分。明代阌乡古城东迁四十里,清雍正十二年在古城阌底镇又设阌乡县丞(副县级),民国玉涧河流域设有阌底镇、玉涧乡。
二、全鸠涧水
今名十二里河。古名泉鸠涧、全节水、全鸠水、泉鸠涧水、鸠水。
河名所出典籍:
1.汉《水经》 “河水又东,经阌乡侯河(清代没为城北)。东与全水合。”
2.北魏《水经注》:“泉鸠里、在县(古阌乡县)东南十二里。汉戾太子之匿处。有泉鸠涧,一名全节水,亦名泉鸠水鸠,北流入黄河,戾太子冢在涧东。”
3.唐《元和郡号图志》:“河水又东经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经皇天原东”。“黄河在县北三里。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之匿处。
4.民国《阌乡县志》:“鸠水发源于黄花峪,独流陡侧,经底董村灌田一顷有奇(还有零头),由县北湾村入黄河。”
全鸠涧水是黄河入河南后所汇合的第二条河,流域面积有今故县镇粟家崖、冯家原及豫灵镇底董、庙上等村,由西北湾村流入黄河。十二里河河名的来源应该是泉鸠里,距古阌乡县城十二里而起。民间也有叫“失儿河”的,缘起汉武帝错杀太子刘据于泉鸠里事件,但史无此河名记载。古阌乡县城就在全鸠涧水西,靠黄河三里的地方。
三、盘涧
即今的枣乡河。古名盘涧水、盘豆河、郎水、奥津。
河名所出典籍:
1.汉《水经》:“河水又东,……河水会盘涧。”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右会盘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有误应为秦山),北经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于黄河。”
3.清《水经注疏》:“今此水曰盘豆河,出阌乡县(东移后的新阌乡县)西南秦山后,即夸父山也。在废湖城西25公里,亦出夸父山,俱北流入黄河。”
4.民国《阌乡县志》:“郎水发源于地黄、枣乡车峪诸峪,北流到赵村川,约灌田16项有奇。各支至鹿台会而为一,经县西盘豆镇入黄河。”
四、湖水
今名阳平河。
典籍记载:
1.先秦《山海经》:“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黄河。”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经湖县故城北,……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园三百里。湖叉经湖县东,而北流注于黄河。”
3.唐《括地志》:“湖水出湖城县南35里夸父山。”
4.清《水经注疏》:“湖水,在废湖县西门外,源出夸父山。”
5.民国《阌乡县志》:“湖水在上流为两支:西支出藏马、柳园诸峪,到官庄灌田8顷有奇;东支出太湖、小湖、观音、猷游诸峪,过下厚至张村,号为阳平川,灌田15顷有奇,二支至横涧合而为一,经县治之西门入黄河。”
湖水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声誉,上古的夸父追日,散牛桃林,黄帝铸鼎等著名传说,影响了华夏的文明史,故尔在民国之前几千年,河从未改名,也是七条河中唯一没有其它古名的河流。
五、柏谷水
今名沙河。古名壑涧,稠桑河。
历史典籍记载:
1.汉《水经》:“河水又东,合柏谷水。”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合拍谷水。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铭曰: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弘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逐其亭下,……柏谷水又北流入黄河。”
3.唐《括地志》:“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隋志》载宏农县有石堤山。《寰宇记》,山在宏农县西南17里。又灵宝县柏谷水亦名壑涧。今水曰稠桑河,出灵宝县西南。”
4.民国《阌乡县志》:“稠桑河发源于灵湖、夸父、池荆诸峪、玉山、车仓等处。经西常、五上名村灌田7顷有奇。上流分六支至小寨合而为一,下流灵宝界至稠桑镇入黄河。”
5.民国·《灵宝县志》:“稠桑河,在县正西二十里,循西原西麓北流入黄河,水浅无石俗名流沙河。”
柏谷水古代究竟在朱阳,还是在沙河?争议已久,以上引证证明柏谷水即今沙河。
六、门水
灵宝的母亲河一一弘农涧河。古名:鸿胪涧、鸿关水、鸿胪水、洪溜涧河、弘农河。
史籍引证:
1.先秦《山海经》:“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黄河。”
2.汉《水经》:“河水又东,右合门水。”
3.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支流也。”“按上洛(洛南县)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
4.唐《颜师古》:“今桃林南有洪溜涧水,即古所谓函谷也。其水北流入黄河,西岸犹有旧关余迹。”
5.唐《安禄山故事》:“其曰:翰(哥舒翰)在灵宝县西洪溜涧与崔乾祐相逼……”
6.唐《元和郡县图志》:“鸿胪水,过县(弘农县)北15里入灵宝界,灌田400余顷。”
7.宋《《太平寰宇记》:“所谓鸿胪涧,即颜(师古)注所云洪溜涧,声之转也。”
8.清《读史方舆纪要》:“横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历华阳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弘农涧在县治西,会崤、渑诸水、北入黄河。”
9.民国《灵宝县志》:“弘农涧,原于朱阳藏牛谷鱼腹寺之石窟中,北流渐大,开渠利民,至县西入于黄河。师古曰:宏溜涧,宋改曰:鸿胪涧。”
弘农涧河发源于朱阳镇南河芋元西,与西河老虎沟、小河、流经下来至朱阳南河口合而为一。从函谷关北寨注入黄河,全长88公里,流域面积206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所以也称灵宝的母亲河。
灵宝境内七条河流,说了六条,余下第七条河曹水(今名好阳河)由于在灵宝阳店、大王一带,已与本文没有关联,所以就不做叙述了。
综观以上史料记载,一说柏谷在稠桑沙河,一说柏谷在朱阳镇。那么,柏谷究竟是在朱阳还是在焦村和西闫交叉的稠桑呢?
笔者以为,就以上史料来说,柏谷在朱阳镇虽有史料记载,但缺少旁证佐证!说明历史记载并不确切。就像史籍记载的弘农涧河发源与朱阳鱼窟寺一说,的确与事实不符!而朱阳镇境内也无地名有相关传说。这是其一,其二是史料记载柏谷水即沙河、稠桑河,与现实的稠桑、沙河地名非常吻合!再一个古代长安到灵宝函谷关一带确有大道车马可行,而古代朱阳之地属于偏避地,车马通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笔者认为,当年汉武帝游猎柏谷的真实地方,应该是今天的流沙河、稠桑河处。
以上是本人翻阅史籍资料得出来的结论,如日后还有比笔者更有权威性的史料依据来证明柏谷的真实之所属,笔者当不吝赐教!
写于2024年11月29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