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敬多次往返路经甘泉,看到甘泉村“柳满堤,花满畦。四时春色,山一带水,一派千载画图”。千年古刹傍有两棵千年银杏树,不远处有一清泉平地外涌,清冽诱人。他发现了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便迁至甘泉村居住。李惟敬日耕种有作,夜更习圣贤,文入佳境,作文高古,入京典试,考官大加赞赏,以其有异才。
李惟敬七个儿子中,成绩显著的是四子李际明,明万历癸卯年举人,己未年考取进士。历任河南省卫辉府推官,河南府同知,甲子河南乡试同考官行取北京刑部员外郎,誥授奉政大夫,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据安丘浯阳李氏清朝同治年间族谱记载,李际明五岁就塾,刻苦攻读,颖悟殊常,十岁捉笔成文,能阐发圣贤之旨。未弱冠出应童生试,补诸生,以文学知名于庠序间。
癸卯年中举,第二年应礼部试不第,便闭门户下帷幕,徐图再试,恰时父母相继谢世,他在父母坟前设棚读书,该衰毁骨立,几至殒身。六年服丧期满后勉强赴春闱,又不第。他夙负重望,屡经挫折,当时社会名流们为之扼腕,他谦逊地感谢大家道:“文章有定价,我所以不如愿,只能怨自己学识差,而不能怨天尤人”,往后他苦功如昔,倍加努力。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已未(1619)年,再次参加会试,成绩优秀,主考在其试卷上批有“精言迭出,名理不穷,直所谓步步金莲,湾湾活水”,名理内融,神光外满,其开阖有度,其婉转有情,信笔淋漓,宛如行水上之趣”等赞语,以第二十三名中会士,殿试后,终以第三甲十四名中进士,授河南卫辉府推官。
他到任后,查阅了大量的积案资料,到民间走访调查发现此地古来多邪匪,成群结党,扰害乡邑。际明了解到情况后,制定了严密的严捕计划,一一置之于法,匪徒收敛,豪强奸猾之辈莫不惧怕,保了一方平安。发布告言明,严肃追究匪首,随从者不究。在河南卫辉府推官任期三年,考绩居然升至第一,升任河南府同知。
甲子年(公元1624年),河南乡试,际明任副主考。过去,在任河南卫辉府推官时,有一秀才因疑案被捕,当时已经形成公文,判决入狱。际明在复查此案时,觉得案情与供词不符,再三审讯,终无头绪。时间久了,才能从案外供出一人,虽无实据,但形迹十分可疑。传讯到案一审,吐露实情供认不讳。该秀才获得新生,冤狱得以昭雪。后来又恢复他的秀才身份,让他回家安心攻读。定案后,际明一时被当地称为神明——清天大老爷。该秀才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中举以魁元著称。以前是审讯官,后来是推荐人,知遇之恩非同一般。在河南省境内此事演义为传奇,并作为佳话远近传播。
第二年,际明经保举和考选,出任北京刑部员外郎。当时,东、西两厂与锦衣卫相互勾结,整日以编造罪名、诬陷他人为能事。凡是刑部审的案子都要遵从他们的意旨。际明任刑部员外郎期间,对每个案件都以事实为依据,所以不合东、西两厂特务机关的意愿。有同事以无根据的话恐吓说“如果再固执已见、刚正不屈,将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际明理直气壮回答“只要有王法在,我就不可能曲意逢迎、曲意奉承、徇情枉法,只为奸臣作好官”。际明意识到,局势已成为这样,不是一个人之力所能挽回,只有抽身远避,才不至于受制于人。但还没有来的及辞官,忽然接到朝廷命令,转任南京兵部郎中。从北京换到南京,实属明升暗降,许多人热衷于权力耻笑于他。际明却是怡然自得,按期赴任。以后不再受制于人而暗自庆幸!
明熹宗登基称帝,上任五年,战事吃紧,边防失利,军务繁多。际明主理的南京兵部方司,几是积重难返的弊端,都严格搜集并剔除,文书处理、事务管理每天都会忙到深夜,没有一点空暇时间。仅仅一年多,竞积劳成眼疾,再是家中两个儿子,定育、都育相继夭亡,国忧家患,交萦于心,眼疾因而加重,就因病自请辞官。时值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
际明自从踏入仕途,转战南北为官十几年。他一旦回家乡,族人都会聚在一起,饮酒言欢,兄弟们饮酒作诗,互相交流学习情况,谈笑风生。际明讲“天伦之乐,即使皇帝、王侯将相也不换,更何况宦海浮沉,没有定数?”于是,在安丘县城东南七里河村,别业建造讲学处所数间,经史图书堆放在案几之上,每天只是读书,再也不做出山为官的打算。父亲李惟敬精于经学,著作很多,像《春秋战国篡义》、《清白堂歌诗》、《隐几铭》、《钓鏊铭》等,虽已经录存,但篇目还没有依次编定。际明回乡后亲写了序言,汇集成书,印刷包装流传永久。非常可惜,因年代久远及战略乱等原因没有流传于世。
际明又在七里河村族人开设的学堂开始授课,并且聘请自家兄弟为主讲。凡族中子弟因贫困无力就学的,都是给予资助,使之就学。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来到七里河村学堂求学的族人很多,先后共有二十多人补博士弟子员。
我在2012年续修《安丘浯阳李氏族谱》时,甘泉村十八世老师李孝先讲,清光绪年间甘泉村有一条胡同名曰“秀才胡同”。潍县有一个“状元胡同”,安丘县甘泉村有一条“秀才胡同”,在山东境内传为佳话。每逢佳节倍思亲,际明毎年两次前往景芝于戈庄村和甘泉村祭祖扫墓,并且和族人共同相聚。还邀请族人到七里河村小住几日,列座一堂,饮酒赋诗,其乐融融,通宵达旦。所谈论的大都是尊崇古人美行、名节等立身处世的典范。后病逝于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年),享年六十一岁,诰授奉政大夫,入乡贤祠。
2017年5 月1 日发表于《春秋》杂志
【作者简介】李连科、男、字三元,1951年生于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郭家庄子村,中央党校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从医、从政、从文。任安丘市旅游局长期间,开发了著名景点——安丘青云山民俗娱乐园景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协会会员,出版有《安丘文化志》、《安丘民俗》、《安丘书画作品集》、《非洲之旅》、《安丘浯阳李氏族谱》合著《安丘历史文化丛书》、《三河文集》、《安丘百名进士录》等著作。退休后曾担任安丘市书画协会秘书长、安丘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安丘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