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散文《春》
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又有说法为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朱自清自幼聪慧好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从此步入文坛。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丰富多彩,不仅在诗歌领域有所建树,更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1921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并积极倡导新诗运动。次年,他发表长诗《毁灭》,引起诗坛广泛关注。此后,他陆续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佳作,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5年,朱自清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清华大学期间,他的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于1928年出版,收录了包括《背影》在内的多篇经典散文,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1930年代,朱自清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1932年归国后,他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其中包括《春》。《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除了文学创作,朱自清还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积极参与各项民主活动。1946年10月返北平后,他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并继续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奋斗。然而,不幸的是,1948年8月12日,他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散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基础,追求“用笔如舌”的口语化表达方式,使得文章读起来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大量的比喻对景物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的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都表现出“坦白”、“诚挚”和“至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