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顺应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五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5章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75章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和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思绪流萤:
老子曰:“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是说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和喜欢不切实际的有所作为,没有顺应人民的需求,所以就难于统治;本文述之“顺应”,意在探讨人生路上,人须顺应规律、趋势和需求地去做事,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顺应”,本义是指人器官的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这里,引深指人应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做事;《朱子语类》卷七四章曰:“‘物来顺应’者,简也’”;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兄弟和家之肥》曰:“汤武之革命,虽曰顺应,实起争端”;鲁迅《彷徨·高老夫子》中写道:“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
人在社会上做事,无论自己是身在行使国家统治权力的管理岗位,还是在一个社会基层的普通单位工作,均应做个顺应规律、趋势和需求的人,因为违背趋势,等于逆潮流或逆风而行,必然寸步难行;而顺应需求,更是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是通过与人交际和协调去做事,可每个单位和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如漠视了人的需求,所为之事不仅得不到响应,还会产生抗拒的效应;如此说来,人在任何时候,认清趋势和需求,都显得十分必要。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服装出加工行业很盛行,也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那时的外贸服装行业因劳动力廉价、充足,只要有订单就能赚钱,于是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行业中的创业者也都赚取了不菲的利润;山东和浙江有两个不错的合作伙伴,都以供应欧美订单出口服装主料为主,但到了2003年后,随着欧美贸易的逆差增大,以及东南亚国家手工业的兴起,每年拿到的服装订单开始递减,且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利润不断下滑,加之国内劳动力趋紧,随即出现了“好日子到头”的感觉;大趋势表明:加工服装的出口贸易饭,越来越不好吃了;于是,两家公司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山东的公司首先增加外贸业务员,力争多拿订单,公司也搬迁到劳动力丰富的农村,还裁减了非一线工人数量,以利降低成本;而浙江的公司先在国内外做了深入调查,认为原先的路不能再走,只能转型做国内自己的服装品牌,于是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聘请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买设备、改厂房,一番挣扎后,希望早日能破茧成蝶;几年后,山东的公司倒闭了,浙江的公司却转型成功,拥有了国内知名的皮装品牌,发展迅猛;这个事例看出,把握和顺应趋势极为重要,不顺应趋势转变自己,就会被趋势淘汰。
再拿香港而言,1997年香港回归时,GDP折合人民币1.21万亿,等于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9个城市GDP的总和,很恐怖;但是,到了2016年,香港的GDP折合人民币2.1万亿,而北京、上海和深圳已经超过了,未来几年,赶超香港的内地城市,还将会陆续出现;这说明,香港近十年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落后于内地了;专业人士认为:原因是香港的企业界和科技界,没把握住内地快速发展的趋势,也没在内地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作用,甚至是没有搭上内地科技崛起的顺风车,就自然被甩在了后面;这看出,不管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大城市,背离了趋势,终将一事无成,也会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回首再看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现阶段的大环境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时期,中国正处在历史上少有的盛世阶段,这便是宏观上的大趋势,而一切悲观论调,都是逆趋势和历史的判断;再从微观层面看,个人的发展既然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加强学习、更新、升级自己的认知和技能,以及自己的价值观,把握潮流,借风行舟,当是顺应趋势面临的课题;历史也一次次证明:顺应趋势者,事半而功倍,成功机率也定会超过他人;同时,再看顺应需求,这要先看人的习惯,人们都习惯于“取”、不喜欢“给”;因为“给”是付出、“取”是收益;然而,生活的辩证法却是有“给”才有“得”,这就是顺应需求的内在规律。
比如,给别人喝彩的掌声,就是丢掉了狭隘,靠举手之劳换来相融;给面子,就是给了礼节、修养和台阶,换来良性互动;给信任,就是给了友好、尊严和放心,换来凝聚、真心和朋友;给方便,就是在人需要时,为对方着想地轻轻扶一把,便会换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结果;给谦让,就是收敛到处张扬、锋芒毕露、处处树敌的得意,放下身段,却能换来人际和谐;给理解,就是面对人人渴望认可的实际,与人多一些理解,就会换来宽容、快乐、幸福、配合和支持;给尊重,就是把尊重别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尊重每一个人,便能换来走近、交流、平等、融洽、温暖和热情;给帮助,就是关键时刻拉人一把,无私胜有私,可换来报恩、互助和双赢;给诚信,就是面对“无诚百事不可为”的实际,去重诺守信,便可换来信任、人心和合作;给实惠,就是不开空头支票,许之以利,晓之以理,即可换来凝聚、干劲和共同奋进的新态势;给虚心,就是多一点含蓄和谦逊,虚心求教,亦可换来献策、博识、进步和真诚;给欣赏,就是及时肯定别人的长处,使人拥有优越和荣誉感,仍可以换来积极、热情、配合和奋进;给感激,就是懂得感谢和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还能换来理解、呼应、认同和响应;给口德,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直话弯说,冷话热说,顾应别人的自尊,人情留一线,便能换来相互尊重、温馨、交流和友谊。
人懂得了按需求去给予,就等于懂得了人靠什么打开人际关系和做事的局面,没有给予,就没有获取;比如,有个学校的老师,因私事耽搁了时间,为了不误上班,办完事就打车去学校,可路上的窄角处,见一辆出租车和一辆小轿车堵着互不相让,后面的车辆也被堵得排起了长龙,都焦躁地按着喇叭;于是,他下车前去查看,到了窄角,看到只要其中一辆车倒退一些,让对方过去,就可以了,但两车始终僵持不下,两旁有很多人也在劝两辆车的司机,道:“让一让就好了”;可是,两车司机都执拗地说:“凭什么不是他让?”这时候,这位老师走上去,对出租车司机说了一句话,出租车司机想了想,点点头,就将车让开了;顿时,一边车辆过完后,另一边继续通过,道路很快恢复了畅通;这位老师回到车上,车上的司机问他向那个出租车司机说了什么,老师笑道:“我只说了一句话,您是专业的,别跟他一般见识,就先让一下吧,也让大家钦佩您,否则大家都误事”;老师所坐的出租车司机听后,笑着点了点头,可这位老师心里明白:他是运用了一个模型叫需求三角:缺乏感、目标物、动力;这个事例反应的便是缺乏感五个维度之一的“角色自省”,给一句表扬,满足了荣誉感的心理需求,事情就解决了。
综上可见,顺应时势和需求,就是顺应了客观规律,也是解决难题的钥匙,把握和顺应趋势与需求,及时改变自己,才能迎来自己需要的局面或结果。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