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魏氏庄园
文/芦风
1881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万物萧瑟。在北方的武定府惠民县,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黄患,百姓的日子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大量的灾民聚集到街上,他们拖儿带女,衣衫褴缕,面黄饥瘦,等着官府开设的粥场,领上一碗米粥来充饥。在这些米粥里,就有本地富户乡绅魏肇庆捐助的白银600两,谷子1500石。知县沈世铨非常感动,特地写了“好善乐施”的匾额送到他家中。今天我们在魏氏庄园景区看到的主人房间中堂上方悬挂的“好善乐施”匾牌就来源于此。
魏氏庄园景区位于今天惠民县的魏集镇魏集村。魏氏庄园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邑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
魏氏庄园的主人魏肇庆一家是集商人、地主、官僚合一的家族,魏氏一族非常重视与官府的关系,几代人不停的做公益事业,家族中的官职大多是捐来的。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惠民县续修县志,魏肇庆又捐银500两。这时期的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刚刚结束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赔款高达2100万两白银,清政府财政陷入绝境。日本、英国、俄国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朝中官员忧心忡忡。
1890年的6月,黄河在豆腐窝决口,附近村庄全部被淹没。魏肇庆想到从记事起,黄河决口多达十几次,看到黄河水退去后满院子的狼籍,他下决心建一座新的房子,一能阻挡河水泛滥不受影响,二能阻挡土匪抢劫。他跑到京城,通过父亲过去的同僚(魏肇庆生父曾在京城供职)结识了宫廷御用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并带去了丰厚的酬金。一个月之后,设计图纸出来,魏肇庆对这座城堡与宫廷式住宅合为一体的庄园设计非常满意。他回到魏集,找风水先生选了本村风水最好的一片地,还买了别人家的几座院落,大约占地四五十亩。到了秋后,正式动工。砖瓦、木材在当地购置,一些特殊材料,如房顶铺的锡板等,派人到外地求购。
这样的大工程要招募大量的民工,当时黄河决口后,惠民县受灾严重,庄稼房屋多被淹没,灾民生活非常困难,所以主动前来的民工很多。魏肇庆对工程十分上心,一直盯靠在工地上,几个月下来,形容消瘦,夫人看了十分心疼,嘱咐他多注意身体。
魏肇庆家这所庄园动用的银子已经无法算出,光砖瓦一项就花费了几万两白银。当时他经营着当铺、盐业、钱庄等生意,在北京、天津、青岛、济南都有店铺,生意非常好。魏肇庆建庄园时正值协和典当生意最红火的时期,李庄镇当铺平均每日获利500吊。当时,黄河南齐东县台子村有一富绅遭横祸身亡,因无子嗣,家产为族内子侄哄抢, 他们将大量财物运到李庄协和当铺典当。当铺掌柜知为赃物,估价极低,并且以后都成为死当,魏家又转手变卖,发了一笔横财,据说修庄园时,李庄当铺用马车往魏集运钱。
经过了三年辛苦的建设,1894年的春天,魏肇庆家的房子终于建好了。他择定吉日,一家从协和老院搬了进去。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魏堃,次子魏杰,还有一个女儿,这时,他的嗣母已经病故。所以,庄园就他们一家和几十个仆人。魏肇庆一家搬到新房子后,再无匪盗入宅抢劫之忧,也无水淹房子之虞。城墙十几米高,房间宽绰,生活设施先进齐备,他们一家如愿以偿地过上了安逸的生活。魏肇庆请本地的举人张会一给庄园起个名字,张会一大笔一挥,写下了“树德”两个隶书大字,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魏氏庄园东门的石匾额。
魏氏庄园建成后的第二年(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财政拮据,军饷不敷,魏肇庆又一次捐白银1000两,知县上疏朝廷,赐予他武定府同知(按清制属正五品官)的官职。此时,魏肇庆的身体却每况愈下,这几年来他建庄园操劳过度,又有风湿老病,1902年,魏肇庆去世了。他的长子魏堃成了新一代的庄园主。
今天当我站在魏氏庄园高大的城墙下,看着城墙上的垛口和碉堡,为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深深折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主人的正房内,东西各有小门通到两侧房间,当有危险时,主人从小门出去,门上面的栓自动就会落下来,门就呈小开的状态,形成一道窄窄的缝隙,一般的成年人根本就过不去,这就给主人逃生争取了时间。我参观过很多古代的庄园,这种特殊的门栓设置是魏集特有的。从偏房出去走过一个小通道就到达庄园的城墙,城墙和房间之间有用竹子连接的孔洞,用来传递消息,喊话很方便。城墙和二楼房屋窗户之间有吊桥,主人从房间的二楼出去后把吊桥一拉,敌人就过不去了。
城垣内是住宅区,有3进9座院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装饰精美,古朴典雅,而且将北方四合院建筑艺术与南方阁楼建筑艺术巧妙地揉为一体。住宅的建筑风格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通过小品建筑的门楼、院墙等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住宅室内、室外装修十分精致,处处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庄园内的取暖、排水系统设计独特,不仅具有供暖、排水、防火、防水的功效,还具有环保意识,对当代建筑设计也有启迪作用。就说取暖吧,采用中国传统的火炕式。庄园内每个房间的地下都设有地道,地道内铺设的管道可以通到各面墙上,用来走暖。在房间外面的走廊上有一个大大的地洞,用来烧煤,所有房间的通道都是通过走廊这个大地洞来进行暖气互通的。
庄园房子的地基比其他百姓的住宅要高出许多,就是现在还比地面高出三米,这就保证了黄河洪水来袭时不受影响,当然地基只是一个方面,再就是它的排水系统非常合理。
树德堂的建筑文化体现在装饰艺术上。大门内的影壁以及垂花门和所有的窗、扉、楣子、吊顶上都有精致的雕刻。这些雕刻图案有暗八仙、荷花鸳鸯、凤凰牡丹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图案,处处充满了吉庆祥和的文化气息。在花园的圆拱门一侧就有一个用石头雕成的漏窗,包含梅、兰、竹、菊四种名花,非常精致,花园拱门有两道,上书“凝晖”和“积翠”,看到这拱门的名字,似乎已经置身于一片绿色之中,沐浴着暖暖的阳光,闻到了淡淡的花香。
魏氏庄园不仅体现了建筑文化,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鲁北民俗文化。这从宅基的五行选择、主人的室内摆设、宴客招待、出行用具、生活方式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第二代庄园主魏堃对曲艺情有独钟,专请名气大,唱得红的艺人到庄园演出,有时从元宵直唱到清明节。唱梨花大鼓出名的女艺人黑妞还嫁给了魏肇祥(魏肇庆的堂弟,曾祖父都是魏毓柄),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曾记载过黑妞。据说被请到庄园演出的艺人心情很复杂,能受到魏家邀请是一种荣耀,并且酬金也高,说得好另有赏钱自然高兴。但是,庄园主人对段子的内容,表演技巧都很挑剔,若没有出众的表演或者新段子都很难进庄园门。
魏氏庄园两侧跨院分别有私垫院、裁缝院、厨房院等。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庄园内有专门的纺织和裁缝师傅,主人需要什么样的服饰都由师傅们量身定做,在参观这个房间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纺线和布料。
魏肇庆的长子魏堃(1877-1930),字厚村,榜名西垣,光绪丁酉科(1897)举人。魏肇庆的小儿子魏杰(1882-1903)年仅21岁便去世。 魏堃幼时即聪明过人,很小便师从曾教过其父魏肇庆的当地名儒祝彤阶先生读书,进步极快,成年入府学,20岁中举,声誉大起。随后捐纳得到内阁中书一职,赴京任职未及二载,魏肇庆病重,遂归家。魏肇庆死后,专心奉养生母高氏,不再复出。1925年,高氏去世,魏堃只得亲理家政。魏堃一生惟好读书,是魏家第四支中唯一取得正式功名之人,且精小楷,长于写诗。至今当地仍流传其与章丘赵中青应和的七律诗“千程归雁云山远,数点流萤衣桁明”之句。
魏堃元配蒲城候选知府张绩堂之女,继配滨县孝廉方正候补经历吴伯麟之女。生子三个,魏骏翥,魏俊翮,魏俊翯。魏骏翥(1913-1927),年仅14岁,未婚而殇。魏俊翮(1923-?),字筱村,据说能写善画,高小未及毕业,日本鬼子占领山东,遂弃学。后回村办私立学校,并与伪省长汤仰杜挂钩,挂上公立学校的牌子。后曾任国民党地方部队刘景良部营长。1945年,当地解放后到济南,后又随国民党军官教导队到沈阳,曾任日本伪警察改编的保安三十六团副团长。沈阳解放前至北京, 此后下落不明。生有一子,一女,后随其妻改嫁到蒲台(今滨州市滨城区)。魏俊翯(1926-?), 解放前夕在济南,下落不明。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国将不国,何况魏家呢!1947年土改时,重点打击大地主豪绅。魏氏庄园被政府没收,当时为中共惠民县第七区委驻所。庄园内的家产包括粮食、衣物、室内摆设家具都分配给当地农民。解放后魏氏庄园为当地粮库,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粮食部门开始搬迁,至1993年粮库搬出,正好100年。由于损坏严重,修复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一个繁华富贵的大家族就此没落了,百年风云,庄园犹在,物是人非!
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