鹁鸽楼村:
“红绿”融合 打造“诗和远方”
冷 梅

一个村庄的底色和诗意,从没有像鹁鸽楼村彰显得这样浓重。时空重新检视那些藏匿,依然发现千百年的村庄自然与人文因素还是结合得那么紧密,賡续红色根脉,探寻绿色村庄,我来到了鹁鸽楼村。 当我顺着蜿蜒山路走近村庄时,一眼看到了波光粼粼、水面浩渺的鹁鸽楼水库,那一刹那,立即被这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景象迷住了——感受到了湖水、村庄与一座山在青山环抱中自然原生的气息,以及显现得幽静与安宁。然而,当我踏上村庄的那刻,我却被村庄耀眼的红色震撼了!
星火燎原
一一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
鹁鸽楼村位于莱芜西南约15公里的云台山脚下,濒临鹁鸽楼水库,可谓依山傍水。据史料记载,该村庄始建于明朝,黄姓建村,坐落于云台山后小石河两旁。云台山鹁鸽洞,多有鹁鸽栖息,鹁鸽楼村因此得名。
“我们村坐落于莱芜的最南部,风景非常优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云台山:云台山上有特别多的天然洞穴,如和尚洞、鹁鸽洞等等;有鹁鸽楼水库:鹁鸽楼水库是我们牛泉镇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云凤河从我们村穿过,长年流水,村里也有千年古树。红色文化资源有山东省工委旧址教育基地,莱芜县委诞生地―—云台山和尚洞,革命烈士刘仲莹故居群,红旗飘万代,云台山主体公园等等。”在鹁鸽楼村委会,村书记王敦光给我们简单介绍了鹁鸽楼村的情况。
顺着刘仲莹大道,一座镶着党员徽章的红旗建筑在半空,我们从党旗下走过,党旗猎猎,初心不变,再往前就是那座庄严的山东省工委旧址主体展馆。
村书记王敦光介绍,展馆是2020年3月启动建设,2021年5月建成启用,历经一年多时间,一座高质量、现代化展馆矗立在鲁中大地。展馆通过脉络清晰、细节详尽的史料,配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艺术品,全景式的再现了山东省工委的来龙去脉,与区域内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红色点位连片,成为重要的党史教育、党员党性教育阵地。
村书记王敦光给我们讲了当时建这所山东省工委旧址主体展馆所经历的过程和艰辛:
建工委时占了96户村房,村两委的干部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的王书记还是村委会主任。王敦光书记感慨地说:当时是搬迁村民须先租赁房子住,有一定的补偿,建起安置房,再分给搬迁户。我们理解当时老百姓的心情,难得的机遇想争取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搬迁政策是公开透明的,我们村干部也是在政策范围内尽力为村民争取利益。有些村民是想拖一拖要高价,有些村民是有顾虑担心自己搬早了跟别人不一样。村干部只能耐心做工作,说政策、谈想法、讲大局,聊到深夜是家常便饭,通宵达旦也有好几次。为打消村民顾虑,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王敦光和当时的村书记王敦建主动提出用自己的房子和村民置换,当时王敦建的房子让出来的时候,评估补偿二十多万,为让利给老百姓只要了九万多。村干部以身作则的行为,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同意搬迁。除了镇上的领导和村两委干部做工作,后来得到消息的在外工作的领导干部、乡贤、教师等等都自发回乡做自家亲戚的工作,显著提升的搬迁工作的进程。搬迁工作接近尾声时也是最难推进的时候,剩余的村民有的是犹豫不决、有的是固执执拗,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村民不知从哪里得来消息,说工委纪念馆不在这里建了,要搬去小三线建。村民们一听慌了神。“这哪能行,刘仲莹是咱们村的烈士,革命老前辈刘仲莹为党工作建起了山东省工委,就在他家的二层小楼里,现在小楼还在呢,凭什么搬到别处去?工委必须建在我们村。”大家议论纷纷:我们的前辈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建个纪念馆我们都腾不出个地方来,我们怎么对得起先烈?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已搬迁的村民群情激奋,还在犹豫的村民也开始担心自己成了那个耽误纪念馆建设,给村庄抹了黑的人,最后几户村民纷纷主动来签字,至此,村干部们才都松了一口气,连续多天睡不好觉的村干部,拿到全部签字的那天,终于也睡了个好觉。
而今当我们走进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手托起党旗的红色雕塑,雕塑下方题有“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八个大字,雕塑背后就是山东省工委旧址主体展馆,在广场上显得气势磅礴,这是省市区共同推进的重点党建工程,也是鹁鸽楼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到莱芜,看红色文化已成莱芜之行的重点,大家纷纷为这里强大的红色基因震撼!进入展馆,气氛庄严肃穆。展馆分为上下两层,从星火初燃、光耀齐鲁,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独立斗争、探索前行,铁血担当、自建工委,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等8个部分讲述当年莱芜的那段光辉的历史。
山东省工委在这片土地上成立时,刘仲莹24岁、赵健民23岁、黄仲华23岁、于一川24岁、陈太平25岁,年龄最大的鹿省三仅有30岁。就是他们,与中国千千万万党员一起,不畏艰险,坚守初心,让民族解放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红耀华夏大地。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点燃了中国辽阔乡土中红色革命的火种,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如今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儿女。
薪火相传——“红旗飘万代”
鹁鸽楼村南面,云雾缭绕间一座青山若隐若现,这就是海拔576米的云台山,曾名归寨山、聚圣山,自古以来,这座山被赋予了许多传奇色彩,相传是泰山奶奶的行宫,人称小泰山。云台山和尚洞位于云台山北麓。洞口朝西,分内外两个洞,外面大洞,里面是小洞。大洞宽12米、高7米、深4米。进洞不远,洞底骤然上移,洞身收缩成竖立的豆荚形状,只能容一人侧身弯腰进出,这就是内洞。内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知晓洞深。
和尚洞是莱芜早期的革命烽火燃烧的地方之一,是中共莱芜县委诞生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很少有人知晓云台山上有个和尚洞,再加上和尚洞洞口杂草丛生,遮住洞口,不易被人发现,十分隐蔽,1932年秋,莱芜县委在此成立,21岁的刘仲莹被选为县委书记,从此,莱芜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揭开了莱芜革命的新篇章。
市派驻村第一书记伊继承告诉我们:沿着盘山路去往云台山,有一处纪念碑叫“红旗飘万代”,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杨得志题写。石碑是为了纪念中共莱芜县委在此建立于1991年竖立的,并修通去往和尚洞的石阶路。
我想起了那一年清明节和学生们一起春游云台山的情景,那是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云台山脚下的老杏树在烟雨里开着一树粉红色杏花,在“红旗飘万代”碑前,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
1932年秋,莱芜县委在这里建立。会上,刘仲莹当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黄仲华任组织委员,毕指南任宣传委员。从此,莱芜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莱芜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莱芜县委成立后,刘仲莹注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贫农团、雇工会、短工会、手工业会、妇女会等多个阶层的群众组织。刘仲莹与县委其他成员一起,更加广泛地开展建党工作,迅速在一、二、三、十区近20个村庄发展党员,建立起4个分区委及县农民协会特别支部、县师范讲习所、共产主义青年团,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拓展了党的群众基础。到1933年春天的时候,全县党员发展到200多人。
伊书记还告诉我们: 现在的云台山"红色教育主题公园",展现英雄烈士艰难革命历程,铺设了220米的石板台阶路,沿途建设《求索》、《放哨》、《怒潮》、《曙光初现》、《走向胜利》等雕像群,还原历史场景,重温一件件感人故事。如今,云台山已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21年,莱芜县委成立旧址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全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云台山风景秀丽,红色文化深厚,“红绿”融合成为牛泉镇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云齐千里竞高飞,风引铃声落翠微”,在云台山鹁鸽楼,我们似乎听到了群鸽起飞的哨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红绿”融合——鹁鸽楼村浓妆淡抹总相宜
王敦光书记告诉我们:鹁鸽楼村在全镇率先实施党员管理积分超市,以“积分超市”的理念抓党建和村级治理工作。实施村庄“换装”工程,结合齐鲁样板村工程,两委班子不等不靠,村内河道清淤1000余米,安装路灯60盏,新建绿化带4000m,道路硬化9600m;开展“三项”竞赛,村班子带头,发动广大党员、群众齐上阵,共拆除私搭乱建30处,修复残垣断壁24处,使村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在区委组织部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鹁鸽楼村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乡村振兴孵化中心。中心内设全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展销厅、青年创客厅、直播平台等。项目建成以来,已吸引同济大学于蓬博士等十几名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并与清华启迪之星、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非遗进乡村活动;孵化了高端民宿、国菽大豆种植等特色项目。
村书记王敦光告诉我们:鹁鸽楼村有鹁鸽楼水库,有从村里穿过的云凤河,我们要让鹁鸽楼村青山环绕,绿水长流。我们制订了环境保护条约,村庄环境的治理,人人有责。
鹁鸽楼村先后获评山东省第一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山东省第二批景区化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济南市文明村镇、济南市出彩人家村。村民们高兴地表示,“现在的环境变美了,心情更好了,这是给村民办的一件大实事”。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个风景秀丽,魅力十足的美丽乡村、出彩人家村、一个浓妆淡抹的鹁鸽楼村,在牛泉镇脱颖而出,一个红色、绿色、古色的魅力村庄出现在世人面前。
“院·耕”――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牛泉镇分管宣传、文旅的领导张燕告诉我们:近期我们将举办红色文化节,鹁鸽楼村是刘仲莹出生地,红色文化深厚。当时刘仲莹到上海后,一边在上海复旦大学当旁听生,一边在闸北区从事革命活动,同年下半年,刘仲莹由胡也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悉,今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和鹁鸽楼村进行党建共建,在赓续红色文化这方面共同谋划,预计七一前后共同举办红色文化节,届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有一百名学生前来开展研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从村书记王敦光口中我们了解到,村里将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非遗工坊一条街等一系列项目,让前来研学的学员,有地方学、有地方住,后期,鹁鸽楼民宿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驻村第一书记伊继承给我们介绍了鹁鸽楼村民宿的建设情况:
我们先是成立了房屋合作社,对村内闲置房屋进行流转入社,统一规划设计开发,目前一期建设完成民宿院落8套,客房30间,全部入选“泉城人家”精品民宿,并获得了创意策划二等奖。民宿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古色古香、淡雅恬静,可同时满足一百多人的住宿需求。
当王敦光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伊继承领着我们来到院耕民宿时,我们禁不住眼前一亮,对设计美观,精致幽静的小院赞叹不已。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里不就是隐于一隅的古朴和诗意吗?
说到当初建民宿时的艰难,第一书记伊继承给我们讲了当时的情景:
当时是几个院落都签订了入社流转协议,民宿的规划图是整体规划设计出图的,统一施工,统一建造,可刚开工其中一个院落户主犹豫了,说什么也不做了,要再考虑考虑。虽然有流转协议,村里是可以坚持推进施工的,但考虑到尊重村民的意愿,我们只能联系设计方,紧急修改设计方案,推动其他院落施工。当其他几个院落快建好的时候,看着原来的破败院落变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宿小院,停工的院落户主又来了,说百分百相信村里,坚决要做,没办法又是一顿忙碌,修改方案重新融入规划,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一年,才建成了鹁鸽楼民宿现在的模样。建好后,村民们看到这么好的院落,经营合同到期后,全部归还村民自己所有,家里有闲置房屋院落的村民纷纷积极踊跃来村委申请加入房屋合作社。
当我们来到一院贴有喜字的院落时,村书记告诉我们,这个喜字里还藏有一段佳话:当村民王敦普的老房子改建成民宿后,恰逢他的闺女出嫁,闺女王滢就想从自家的老房子改建的民宿出嫁,当王敦普把这一愿望说出来后,村两委和民宿的委托经营方进行了沟通,大家都非常支持村民的意愿。大红的喜字贴上,在王滢出嫁那天,前来送亲迎亲的亲朋好友一看到这么好的民宿,都纷纷拍照留念,一时间王滢及亲朋好友的朋友圈、群里,短视频、抖音全是王滢从民宿出嫁的大喜画面。大家都说这姑娘了不起,她从这崭新院落,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日子,以崭新的起点,崭新的面貌,步入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同时也宣传了家乡的民宿,真好!当我们参观这个小院时,那大红的喜字依然还在。
葫芦小院、燕子石小院、老干烘小院、扎染小院、剪纸小院、木版年画小院,我们看到每个院落都是一个非遗项目。来这里可住、可品、可耕、可学。清风鸽哨,小桥流水,燕子飞花,扎染醺香,或许鹁鸽楼的一抹古色古香就隐在了这些院落里。
看着民宿的这些院院落落,它们沐浴着阳光,在一缕由鹁鸽楼水库吹来的清风里脉脉生香,精致干净的床铺,美味可口的饭食,均可让人放下身心疲惫。闲暇时坐在葫芦藤下的木椅上手捧一本书在读,或坐在小楼的平台上酌一杯清茶,这是怎样的一种浪漫呢?哦,这里也是有风的地方。
大家纷纷感叹:鹁鸽楼村,这里就是我们寻找的诗意和远方啊。
作者简介:冷梅,本名李幼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莱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出版小说集《与兰花的约定》。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