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娄莲塘家族事略
□庞佃军
民国迄今,商河县大沙河畔延续着一个特色鲜明的家族,因其淳厚家风与革命性而彪炳史册。这就是今殷巷镇北于家村娄莲塘家族。相比商河历史上声名斐然的张、孙、郑、王等家族,娄姓家族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乐善好施,古道热肠,热心公益;二是重视教育,学有所成者众多;三是忧国忧民,忠于革命,实业报国者众多。
家族渊源——曾经消失的村庄
娄姓远祖可追溯到大禹,商河县志记载:“娄氏,望樵国杞东楼公,之后去木为娄。”商河旧志另有记载:“城北有娄姓,户数不多。”据知,娄姓人家原住在商河县城以北的娄庄,娄庄与车庄(今殷巷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今称车家村)毗邻而居。不知娄姓祖上哪代先人曾得罪于人,被诬与白莲教有染,娄氏家族遂避祸迁居至北于家村,自此娄庄人去村空,分散于商河数百村庄里。但娄姓后人每逢年节,集体去毗邻车庄的祖坟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数代人,商河解放后这一风俗逐渐淡化,以至停止。
“平”地起楼“阁”——家族兴起的奠基者
但凡家族得以兴旺,必赖于有德有才者的奠基之功。于家村娄莲塘家族的崛起,正是赖于淳厚家风的奠基者娄德平及勤劳致富奠基者娄阁。
先说娄德平。北于家娄莲塘家族迄今能查实的先人名曰娄德平(又名法平),见于1935年编纂的《商河县志·卷八·孝友志》:“娄德平,字文安,北于家屯(今殷巷镇于家村)人。秉性刚直,持身端正,济贫扶孤,所在多有。堂弟法明甫周岁,父母俱逝,孤贫无依,文安抚养教诲,友爱甚笃,为其治产娶妻,俟其成年,然后分令各度焉。”娄德平时期,娄氏家族尚是一普通农家,堂兄去世时,娄德平已年过半百,生活并不富裕且有自己的一男三女需要抚养。眼见堂弟刚满周岁,嗷嗷待哺而父母俱亡。他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抚养堂弟的重担,待其成人为他治产娶妻,实为莫大善举,在当地传为佳话,故县志有专文记载,堪称娄氏家族淳厚家风的奠基者。
再说娄阁。娄阁“自幼读书聪颖过人,虽早年废学,功名未就,然颇能通文理而明大义。”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勤奋能吃苦,为了发家,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耕种持家,竭尽气力。他常常头挽长辫,足卷裤腿,赤脚下地。久而久之,他的脚不怕蒺藜扎,不怕砖头石子硌,不怕冻,每年的清明以后光脚至立冬。及至稍有宽裕,能够请伙计帮忙劳作时,也是和伙计们一起劳作,因此,他家的收成总比别家要好。不仅如此,他还善待所有雇工和亲朋好友,谁家有困难,便给予资助,为他赢得了友情,赢得了人缘。每到农忙时节,来帮忙的人络绎不绝。娄阁特别注重“科学种田”,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调雨顺年份增产增收。正是娄阁善组织重谋划,家业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及其晚年,富甲一乡。”娄阁崇尚儒教,他克己待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尤对继母极为仁孝,对继母所生的二个妹妹疼爱有加,在当地传为美谈。此事载于1935年编撰的《商河县志·卷八·孝友志》。娄阁在乡间口碑极好,以“孝友”闻于世,并成为乡饮介宾的座上宾。娄阁特别重视教育,不仅为儿孙聘请私塾先生,晚年还倡议资助兴办了村小学堂,既使自己的后人有学可上,也使于家村其他姓氏的孩子能上学读书。娄阁一生做了许多善事,直到他辞世20余年,“乡人之感公恩、颂公德犹啧啧不绝口”,赞他“世之富而好礼者”。及至娄阁年近50岁时,家业终于发达起来,家境殷实富足。书香门第、诗书传家从这一代开始打下基础。
莲塘兴未央——家族兴旺与衰落
娄阁独子娄莲塘,曾入当时的麦丘书院就读。他好学上进,潜心研究孔孟儒学,颇有心得。光绪26年 (1900),他顺利通过县、州、府学的三级考试,参加了乡试(省一级的考试),获“副贡生”功名,清朝廷“敕授修职郎”(正八品文职散官)。这也正是娄莲塘去世后其墓表开头“清例授修职郎附(副)贡生”的来历。
1907年(光绪33年) ,娄阁病逝,娄莲塘因家中无兄弟,诸子年幼,只得返乡主持家政。他秉承父亲遗风,勤俭持家,忠厚待人。在他发奋图强下,家业进一步扩大,达到鼎盛。其鼎盛之时,在于家村路北并排矗立着两座气度不凡的宅院,是坐北朝南三进式宅院,两宅正门临街,这便是娄莲塘一支的住所,两宅之间有一条约5米宽的南北通道,两宅上方架一天桥,天桥下东西各有一个角门。最奇特的是老宅院后东侧,有一方型砖木结构的高楼。其高度相当今日三层楼房。顶层四周是女儿墙,置身楼顶,可俯视全村,更可看到几里之外的情况。宅内均建正房、偏房、厅堂、厨房等,正房高于偏房,所有房屋砖砌脚线又高于一般民舍。外墙粉刷白灰或沙石抹面。室内砖铺地面,垒有土炕,设置柜、桌、高背椅等家具。综观整个宅院的结构、布局、规模,显然是分期分批筑就,形成大家气派。当时全村有1000余亩土地,娄氏家族约占一半。即便如此,娄莲塘治家甚严,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娄莲塘性格内向,崇尚朴实,但办事却很有魄力,有条有理,善谋善断。
清末至民初,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社会极其动荡,牵牛绑票、谋财害命之事,时有发生。有一次,娄莲塘不在家,土匪便绑了他的继母张氏,索要巨额赎金。后继母虽被解救回家,终因惊恐悲愤过度,不久便辞世。这成了娄莲塘的切肤之痛。他联合邻近20余村,结为团体,号称“人和团”,保卫一方平安。在他领导下,周围乡村再未发生一起抢劫案,安居数年。 1920年,娄莲塘被商河县长委任为“仁一区区长”,因其为人刚直,不善交际,更不会阿谀奉承,供职不久即自行让位返乡为民。1925年,为避战乱,娄莲塘侨居厌次(今惠民县南,那里有娄家宅院),权且避难,因心情郁闷,加之劳心劳力过度,得了咯血病,持续到1926年夏不幸病逝,享年51岁。娄莲塘辞世后,家业由其妻闫氏料理。尽管其出身名门,颇有才干,毕竟独力难支,加之当时社会黑暗,天灾人祸,至此,家业中落,逐渐衰败下来。
“三山”耸峙,异峰突起——家族之贡献
娄莲塘有三子三女。女儿分别出嫁到阎家村、安家村、杨市村。三子分别以“山”字为名,依次为娄东山、娄酉山、娄海山,“三山”兄弟各具所长,东山、酉山均英年早逝,以娄海山(即娄凝先)成就为巨。
长子娄东山,字子登。幼时读私塾。民国初年毕业于北平内政部立警官学校。曾在开矿总局任科员,后因病离开,卒辗转流离,居无定所。由于娄东山不善农事,又长年在外,很少顾及家室。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经常在济南养病。1937年夏,三弟娄凝先由上海至济南,为《文化报》扩大股金,在“名利客栈”与大哥偶遇,恰逢二哥酉山也在济南,便合影留念,成为”三山”兄弟唯一传世纪念物,也是他们人生最后的短暂团聚,此后再未谋面。东山秉承淳厚家风,热心公益。村里至今流传这样一件事:当时村里有两个青年李德章和于德昌,热心当地的鼓子秧歌,急需买一套锣鼓、手鼓及应用器具。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照现价约六七千元人民币。李与于两人怕村里不给出钱,就用先斩后奏的办法把货定了,想以此逼村里出钱。可回来一看村里确实拿不出这些钱,二人傻了眼。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到娄东山,娄不仅慨然应允,还嘱咐他俩别怕贵,买就买好的。从此逢年过节村里的秧歌队很活跃,给乡人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娄东山一生体弱多病,长年与药罐为伍,终因沉疴难愈,1940年夏撒手人寰,享年48岁。其长孙娄述文,1947年参加渤海教导旅,走上了革命生涯,从渤海之畔万里西征到天山,留下一段革命传奇(详见另文有关记述)。
次子娄酉山,字华轩,号金峰。他幼年就读私塾,勤奋好学,聪明过人。高等小学毕业后,便返家协助父亲料理家务。他办事干练,精明,通过经营棉花业务,家业有了较大发展。1934年冬,娄金峰受梁漱溟在邹平县搞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影响,参加了商河县“美棉联社”的创建。当时县里的头面人物,有所谓“三杨一娄” ,这一娄便是娄金峰。当时,全省棉纺印染业发展较快,从而带动了棉花生产、加工业的发展。棉业合作社最初试办于素有“小济南”之称的齐东县(今分属滨州邹平、博兴),并以齐东为出发点,向外推广试点经验。推广计划中,起初没有商河县,是商河县积极主动争取,最终成为山东省首批组建“美棉生产运销县联合社”15个试点县之一。美棉联社引进过程中,娄金峰等人做了大量细致的繁琐的工作。美棉联社,从1934年11月开始筹划、组织发动,到1935年开始运行,直至1937年10月日本鬼子打到商河县停办。美棉联社原址,在今商河县一中东邻。美棉联社是“公司+农户”的早期有益尝试,已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雏形,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县美棉联社停办后,娄酉山一家移居济南。1944年酉山病故,享年50岁。
三子娄海山,即娄凝先,字瀛仙,是六兄妹中最幼者,也是娄氏家族革命第一人。他自幼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性格开朗,深得父母喜爱,遂被着意培养。他在商河县读完小学后,随父到设在惠民的山东省立惠民第四中学就读。在校期间,他追求真理,忧国忧民,曾在当时的进步刊物《幻洲》上发表文章。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离开老家,从此再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北大就读期间,任北大共青团支部宣传委员、书记,北平共青团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等职。亲自主编《兄弟》刊物,使之成为北平党、团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宣传品之一。1930年7月离开北大,从此成为职业革命者(具体革命生涯另文详述)。新中国成立后,娄凝先是天津市1-6届人大代表,曾长时间担任天津市政府秘书长,并历任天津市副市长,南开大学副校长,市高教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文教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天津市政协第6-7届委员会副主席。娄凝先参加革命历时半个多世纪,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纵观其一生,既秉承了其祖父、父亲的优良家风,又是一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更是娄氏后人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
从清朝末年,经中华民国(1911-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949-2024) 160余年间,娄氏家族人员增长、居住地变迁,今已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商河县、新泰市、青岛市)、河南(郑州市、南阳市)、新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伊犁农四师)、黑龙江(嫩江县)等11个省市县。家族中有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2人、抗日战争时间参加革命的1人,1949年9月前参加革命的6人;省部级干部2人、地(师)级干部2人。截止2007年底,家族大专以上学历36(内含教授级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各1人)人。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娄氏家族诗书传家、代代不息的精神,成为娄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这个家族生生不息得以延续长存的人格风范,指引着他们的人生航向。
2008年8月,娄莲塘长子娄东山之长孙、被誉为“军中秀才”的娄述文,作为娄莲塘家族长房长孙,呕心沥血,潜心编撰印行了《娄莲塘家族简史》,成为娄氏家族生命延伸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人了解这段家族史、追根寻源的翔实资料,具有重要的存史、育人价值。
作者简介
庞佃军 1971年出生,商河县沙河镇烟墩村人,现任职于商河县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七届济南作协理事、商河县作协主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